我們對於殖民主義與美術館間的關係,常常想像其為掠奪的關係:歐洲各大著名美術館,透過考古、購買及搶奪等方法,將全世界的文化精品收納於少數幾座大型機構內。關於這類討論及爭辯在20世紀已持續許久,而最近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的歸還非洲文物政策,則又激起了另一波激辯。然而,除了該種企圖將全球文物收納至歐美收藏庫的殖民主義之外,是否亦存在著另一種反向的路徑,企圖透過本土的資金來重現西方藝術敘事?從戰後到當代,全球非歐美核心地帶的美術館不乏有以重資打造「西方藝術殿堂」的例子。金額較為誇張的是阿布達比建造的羅浮宮及古根漢分館,以及上海的龐畢度中心分館,台南的奇美博物館則提供了較為本土的案例。然而,早在阿布達比及上海之前,戰後非歐美地區中,首度透過大興土木及集結大規模資金打造「藝術中心」,並期望完整引入歐美等級館藏的城市,其實是位於巴西的聖保羅。 若是回到戰後初期,詢問當時藝術圈的人:美洲除了紐約之外,還有何處是現代藝術之都?應該不太會有人回答聖保羅之外的城市。確實,聖保羅美術館(Museu de A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