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號,巴黎數處劇院、餐廳先後受襲,死傷慘重,法國遭受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攻擊,伊斯蘭國組織(Islamic State)宣稱此大規模恐攻事件由其發動,但主其事者多為移民第二代、已具法國國籍的本土恐怖分子(homegrown terrorist)。兩星期後,同為歐盟會員的義大利迅速公布增加國安預算十億歐元,但出乎意料地,義大利的因應措施中還另外包括了提撥十億歐元予文化。總理馬泰奧.倫齊(Matteo Renzi)在演說中以「他們想到的是恐怖,我們以文化來回應;他們摧毀雕像,我們熱愛藝術」(They imagine terror; we answer with culture. They destroy statues; we love art),強調只有文化上的認同,才能真正消弭類似衝突重演的可能性,並且說明新增經費主要將會用於族裔融合困難的社區以及青年的文化「成年禮」。因宗教極端分子多對現實生活感到空虛,倫齊也期待義大利半島上的新一代,能夠藉此機會獲得精神上真正的饜足。

歐洲恐攻危機升高後,義大利重要的文化機構外常有荷槍實彈的士兵巡邏。(攝影/黃心蓉)
在國會的支持下,新編奧援很快到位。2016年9月15日起,每位義大利公民及取得義大利永久居留權的移民年滿18歲時,只要在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18app上,完成實名登記,就可以獲得500歐元的文化紅利(Bonus Cultura),用於購買書籍或音樂會、博物館、電影院、劇院與紀念碑票券等。義大利的生育率在歐盟中敬陪末座,1998年只有不到60萬的人口出生,所以預計每年2億9千萬歐元的文化紅利支出 ,也僅相當於政府歲出的0.04%。不過義大利雖然文化資產豐富,世界遺產數量居全球之冠,國人的文化參與率並不突出,近幾年文化預算佔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例更低於歐盟國家平均值,因此文化紅利的投入及預期刺激的效應,仍被輿論視為是藝文生態的小確幸。

義大利維諾納(Verona)星光下的歌劇舉世聞名。(攝影/黃心蓉)
類似這樣現金補助的政策,大約在20年前首次被提出,目前實施範圍遍及美國等80餘個國家,一般分為無條件現金轉移(un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 及條件式現金轉移(conditional cash transfer)。前者多用於濟貧或脫困,如年初蔡英文總統在元旦談話中指示行政院,「盡快提出具體方案,讓收入較少的民眾,能夠優先分享經濟成長的紅利」,當時有媒體猜測或許會以針對月薪3萬元以下族群發放每人1萬元紅包的方式實施(行政院已駁斥此說法),就是屬於不指定用途的無條件現金轉移。後者顧名思義,是指在指定用途的條件下提供特定社群現金補貼,如歐盟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土耳其境內協力發放予敘利亞及其他國籍難民學齡兒童的條件式現金轉移,就只能用來支付教育費用。條件式現金轉移在執行上,因為必須確認收受對象確實符合標準,同時建立管控制度、追蹤款項是否切實用於標的項目,所以行政成本相對較高。在義大利的例子中,實名制的設計雖然能夠遏止冒領,不過即使網站及app可以儲存大數據,如2016年一季以18app購入的公立博物館門票共有884張,2017年全年則上升至14,054張,政府的確很難精準掌控補助款的流向。曾有使用者堂而皇之當起代購:以紅利購置後,再以半價售予下訂者,賺取250歐元現金差價;也有學者擔憂文化紅利多用於觀看好萊塢大片或購入容易脫手轉賣的書籍、音樂等,反觀義大利引以為豪的歌劇及其他精緻藝術(high art)卻乏人問津。但毫無疑問地,除了要求店員將3c產品發票改開文化產品的特例之外,文化紅利已為義大利藝文產業挹注了為數可觀的額外資源。研究顯示,文化行為常會受到過往影響,縱然成年禮一生只能領一次,但單就長期效益來說,18歲時透過自主考量所選擇的參與意義,或許和中小學時期經由父母或學校所安排的接觸同樣重要。文化紅利的計畫在義大利已正式邁進第三年,法國在近距離觀望考察後,也決定於今年跟進,以兌現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讓文化更具有近用性的競選承諾。

18app的首頁催促2000年出生的義大利公民,如果尚未領取「文化紅利」(Bonus Cultura),一定得在2019年6月30號前完成登記,2019年12月31號前使用完畢。(18app網站截圖)
和義大利一樣,法國的條件式現金轉移亦是以app為介面,稱為文化通行證(Pass Culture)。自2018年秋季起,法國首先在全國五個區域以1萬個18歲公民、每人250歐元的版本推動試辦。為了避免單一化的思考產生過於一廂情願的規畫,試辦區域中既有風景如畫、以葡萄酒橄欖油等農產品聞名的埃羅省(Herault),也有將近30%住戶收入低於最低生活所需的賽納聖丹尼省(Seine-Saint-Denis),此省因有大量北非移民,當局與居民的關係微妙,公權力不易伸張,英美有些網站甚至公開標示省中部份城鎮為生人勿近區域(no go zone)。根據試辦期間各方的回饋,文化部再進行微調修正。又由於法國前文化部長賈克.朗(Jack Lang)對義大利文化紅利助長消費主義、娛樂高於文化的狀況頗有微詞,法國於是在設定上更加細緻,如DVD花費上限是100歐元;亞馬遜(Amazon)、網飛(Netflix)、Spotify等串流影音平台是200歐元,舞蹈、音樂等實體課程或工作坊則無上限。在訊息的推送上,也不會完全依照使用者的購買紀錄推薦,而會儘量偏重獨立創作或非商業性質的活動,以求多元。再加上手機定位的功能,自然可以輕鬆地與在地藝文接軌。法國在千禧年前後,每年出生人數都在80萬人以上,估計每個18歲壽星500歐元的額度每年將耗資4千2百萬歐元,法國政府現正積極尋求民間贊助,好讓文化通行證在今年春季順利上路。

「文化紅利」(Bonus Cultura)可用於購買電影院或博物館票券。(攝影/黃心蓉)

法國預計於今年推出的「文化通行證」(Pass Culture)可以根據手機定位,即時推送使用者周圍的文化活動。(攝影/沈昱廷)
1975年,委內瑞拉的經濟學家兼音樂家荷西.艾博魯(José Antonio Abreu),因為深信音樂是發展的動能,於是創立El Sistema,免費指導小孩學習樂器及古典音樂。40年來,接受El Sistema栽培的成員已不下百萬計,其中且有許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El Sistema的支持者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盛讚這是最能貫徹文化平權概念的實踐,英美等地亦相繼仿效,視為是減少街頭犯罪的秘密武器。在某種程度上,義大利和法國的文化政策也是建立在以文化底蘊與社會現況相抗衡的類似想法,或許有一些烏托邦的意味,卻也投射了創意與想像一貫的大無畏表現。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