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小典藏|新鮮事】公視兒少節目《我家住海邊》帶你深入探尋即將失傳的特殊漁法!

【小典藏|新鮮事】公視兒少節目《我家住海邊》帶你深入探尋即將失傳的特殊漁法!

為了讓孩童更了解台灣在地海洋文化,公視推出全新兒少節目《我家住海邊》,選出八組孩子,並邀集蔡昌憲、浩子、黃湘婷、巴鈺、魚丁糸鼓手小威、旺福樂團、江宏傑、藍白拖成為探索夥伴,一同前往漁村跟漁人生活兩天一夜,探尋當地即將失傳的特殊漁法。

你住在海邊嗎?你跟海有多熟?喜歡踏浪、玩沙,還是覺得海邊垃圾很多?吃海鮮的時候,有想過這些漁貨怎麼來的嗎?臺灣是一個海島國家,身為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我們都住在海邊。

為了讓孩童更了解台灣在地海洋文化,公視推出全新兒少節目《我家住海邊》,選出八組孩子,並邀集蔡昌憲、浩子、黃湘婷、巴鈺、魚丁糸鼓手小威、旺福樂團、江宏傑、藍白拖成為探索夥伴,一同前往漁村跟漁人生活兩天一夜,探尋當地即將失傳的特殊漁法。

節目中記錄8種即將消失的傳統漁作方式,包含台南數魚歌、彰化海牛採蚵、花蓮八卦網、貢寮採石花海女、澎湖曬魚乾、屏東三角網、綠島鰹竿釣,以及金山蹦火仔,希望讓孩子們認識臺灣海岸線擁有的生態樣貌和漁人的生命故事。

第一集  海邊的古謠〔台南數魚歌〕

海邊特有的古謠數魚歌,又叫「數魚苗歌」,在地的名稱為「叫魚栽」或「siàu魚栽」,在漁村裡會唱數魚栽的漁民都是村落耆老,全台僅存三個地區仍然保有數魚栽文化之處,分別是屏東楓港、彰化花壇以及台南七股及台江一帶。

早期虱目魚苗仰賴從臺灣沿海捕獲的天然苗,每一尾得來不易,非常珍貴,因此虱目魚苗是以「單尾」作為交易單位,為了精確計數魚苗數量,會僱用專門數魚工現場點數魚苗,累加的過程必須大聲唱出魚苗的數目,舀水的手和歌聲不曾中斷,便創造了一首首在魚塭才能聽到的歌,也代表了七股傳統漁村的文化以及特有的漁法。

一個熱情把海當家的漁村大男孩–蔡昌憲、一個是冷靜幾乎不會台語的都市小男孩–黃承毓,兩個大小朋友將結伴前往台南七股,體驗即將消失的珍貴「數魚歌」漁法。(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二集  海上的好夥伴〔彰化海牛〕

超過一甲子歷史的芳苑潮間帶牛車採蚵文化,被登錄為國寶級無形文化資產的漁業文化。從前這裡的黃牛不只是用來耕田,還要拉著牛車陪同蚵農進入潮間帶來採蚵,而這種俗稱「海牛耕蚵田」的漁法,就成了獨特的海岸線樣貌。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海牛文化,如今逐漸被牡蠣搬運機「鐵牛車」取代。過去「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番挖」,番挖就是芳苑,芳苑過去是很熱鬧繁華的地方,但因為時代變遷,人口外移,目前芳苑海牛只剩七頭,將要面臨絕跡…

一位在彰化土生土長愛玩愛鬧的好爸爸–浩子、加上兩位整天鬥嘴,對海洋完全不熟的小姊妹花–江軍與江南,三人將結伴前往彰化芳苑,尋找「海牛」。(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三集  跟著mama撒網去〔花蓮八卦網〕 

在阿美部落來說13歲就要會抓魚,會撒八卦網,要可以在秀姑巒溪捕魚,不然就會被笑。對族人來說,懂得如何生存,學會與大自然相處,並且順應地勢撒八卦網,不僅僅是一項技能,更表示自己有能照顧族人的能力。

八卦網是阿美族人捕魚、網魚的器具,使用於近海及溪流處捕撈魚蝦,阿美族語為「Tafukor」,意思是一網打盡。但八卦網並非商業捕撈,漁獲都是家人吃或分送鄰里、足夠就好,然而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時代進步,現代科技已發展出更有效率的捕魚方式,使得傳統八卦網,成為即將式微的捕魚技法。

喜歡自由到處旅行的主持人–黃湘婷,加上熱愛海洋的漁村女孩–杜妍,兩人將結伴前往漁村,跟著「mama」(阿美族語中「長輩」的意思)生活兩天一夜。(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四集  消失的海女〔貢寮採石花〕

新北市貢寮區馬崗漁村被稱為「台灣極東漁村」,在聚落周邊仍保有古井、瞭望台等遺址。東北角一帶原先有許多石頭屋聚落,最久可以追溯到百年歷史,但是目前僅剩卯澳、馬崗等幾個聚落,還保有當時的石頭屋風貌。

在這裡有一群在海中奉獻數十年青春的海女,他們採集的是民眾耳熟能詳的石花菜,海女需要不背氧氣瓶,憑藉自身徒手潛水的能力,潛入海底下5公尺左右採集石花,直至現在,貢寮僅剩3位仍有下海的海女,這項傳統漁法在時代的洪流中也將漸漸成為絕響。

探索夥伴–巴鈺及體驗小主人–陳元豪,要跟著海女一起體驗漁村生活,他們能確實分辨出何者是可以採收的石花嗎?(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五集  時間的味道〔澎湖曬魚乾〕

曬魚乾是澎湖流傳將近八十年保存美食味道的方式,從漁船進港到日曬,一整晚的等待是漁民日常。

為了做丁香魚乾,澎湖鳥嶼的漁民要等待捕撈船的電話,趕往港口標魚。由於丁香魚捕撈在半夜,船要進港前都會電話通知,有時在半夜一兩點,有時則是凌晨四五點、船一進港,漁民等著在碼頭搶標,接著就是幾萬公斤魚貨的處理,一直到傍晚才稍有喘息的空間。

但隨著氣候改變、捕撈方式的不同、每年丁香魚的魚獲量都越來越少,加上純靠曬魚乾,不僅工作時間長,賺的錢不多,進口便宜丁香魚的引進,導致越來越少年輕人願意接手這個行業,漁民們也紛紛兼職包括觀光民宿等行業已維持生計,現在島上只剩3位老婦還在做曬丁香的工作。

一個是喜歡大海最愛觀察社會的攝影兼表演家–小威,一個是嚮往探索父親故鄉的老成都市男孩–林首柏,他們將深入了解鳥嶼的生活與曬漁這項漁法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六集  相揪櫓魚栽〔屏東三角網〕 

「櫓魚栽」是一種單人使用手網在海岸邊撈捕小魚苗的古老漁法,由於野生魚苗有特定的汛期而價格昂貴,通常一天可撈進上萬元的進帳,是居民在工作之餘賺外快貼補家用的收入來源,而居民們齊聚海邊撈魚苗的景象,也體現在地的風土文化。

酷愛海洋的創作樂團–旺福和嚮往大自然的都市女孩–孫慕潔,將結伴前往漁村,體驗一種季節限定的珍貴漁法。(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七集  老船長的釣竿〔綠島鰹竿釣〕

綠島曾經是台灣柴魚輸出日本最大出口量的產地,承襲著日治時代開始推行的柴魚產業,柴魚文化中的鰹竿釣也從此與綠島緊密相連。這種釣法要先由漁人負責灑下丁香魚活餌,再由釣手使用假餌以及無倒鉤的魚鉤拋入海中,憑藉釣手自身經驗,以手來感覺魚是否上鉤,在上鉤的電光石火間甩起釣竿後迅速脫鉤,連續釣捕下一隻,這樣需要高度團隊合作的漁法。也是目前公認漁撈選擇性高,對海洋生態衝擊最低的漁法。

田亦生船長,是土生土長的綠島人,13歲就開始跟隨討海的父親以及家族長輩,到海上作業協助捕魚。在父親去世後,他當了近3年的船長,但在鰹竿釣逐漸沒落時期,告別捕魚生涯,離開綠島到台東另闢職場,選擇了穩定的公務員工作。從一支釣漁法鼎盛到凋零,一路見證的田船長,難忘海上作業的時光,和傳統漁法的技藝, 因此10幾年前退休後全家人一起回到綠島經營民宿,特別保留了一艘小船順勝豐,有空時就與同樣對海釣充滿熱情的兒子一起出海,希望能夠繼續推動鰹竿釣漁法的永續傳承。

喜歡親近大自然,卻鮮少有機會走訪台灣的桌球好手-江宏傑,和酷愛釣魚,並關注海洋議題的都市男孩–周子淵搭檔,這次他們將結伴前往綠島,跟著田氏父子和經驗滿載的資深釣手們,進行海上鰹竿釣作業,他們是否能夠在短短時間之內,學會現代公認最環境友善的傳統漁法呢?(圖片由公視提供)

第八集  末日火長的漁法〔金山蹦火仔〕

「蹦火仔」又稱「焚寄抄網漁業」,是金山地區獨特的捕魚方式;也是全臺灣唯一保存百年的傳統捕魚技法。這是一項極需團隊合作與默契的魚法,船長、火長、叉網手,確認地點、放水、放氣、點火、下網、拉網,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失誤,就功虧一簣;這也是一個兼具視覺與聽覺享受,令人賞心悅目的捕魚法。

由於全球海水氣溫不斷升高,加上磺港周圍泥沙淤積以及2016年貨輪在金山石門觸礁漏油污染海域事件,導致青鱗魚大量消失。目前,新北市政府已經向聯合國文教組織提出申請,希望將「磺火捕魚技法」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探索夥伴藍白拖及體驗小主人雅君兩人在探訪過程中,了解到金山磺港漁民多項捕魚技法(討小海、空中火),以及磺港漁村得天獨厚的溫泉、和曾經以蹦火著稱的漁村樣貌。(圖片由公視提供)

即日起,每週五晚間6點在公視頻道首播、週六上午9點30分重播,也可在【我家住海邊】YouTube頻道或註冊登入公視+( https://www.ptsplus.tv/ )觀賞。《我家住海邊》YT頻道

此外,本節目亦延伸出科技的應用呈現,特別舉辦「VR體驗展」,不僅有360 VR影片,也設計出VR互動遊戲,歡迎大小朋友透過虛擬實境的技術可以更近距離感受漁法操作。

小典藏ArtcoKids|小編報報( 1398篇 )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