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原客運在轉運站,引擎聲與壓縮機此起彼落隆隆作響,在客運轉運站與火車站的巷弄之間有一獨棟的老房,老宅二樓的工作室裡,有一位執著畫筆超過十年的插畫創作者徐至宏 HOM,在他的畫裡可以看見海島的碧藍一線天、山林裡的叢叢碧綠、巷弄的午後斜陽,彷彿這座島嶼的美好萬物都在他與紙筆之間,等著我們走入畫作悉心品味。
細微地觀察生命中的風景,哪怕只是倏忽即逝的一道電光
HOM 招呼我們著坐下,擰開一壺台中在地的老賴紅茶倒入他自己製作的陶杯地給我們, 開始今天的訪談。HOM 是個看起來彷彿才剛要滿三十皮膚黝黑的大男孩,在開啟創作的工作前,HOM 會先進行工作前的儀式,他騎著腳踏車沿著后豐鐵馬道騎到沒有人的郊外,進行一趟屬於自我與大自然的浸潤「因為我很怕吵,如果環境周圍有很多人在旁邊,我會很難思考。」只見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道。
於是,我們開始相互分享自己走入大自然的經驗,談到受訪前一週他前往蘭嶼的體驗,他眼神有些著迷說著:「我這次看到好多道閃電哦!」好巧不巧這趟旅程的其中一晚 HOM 遇上了暴雨,逼近了打烊時間他不得不離開咖啡廳,於是就在雨中騎著機車返回民宿,看著一到接著一到的雷霆閃電落在小島上,此起彼落絢爛又閃爍的紫銀亮光劃破天際,HOM 其實很擔心自己是不是隨時會被上天召回,但又捨不得錯過這難得的景象,就在雨中繼續前行,最後平安的度過了這神奇的一晚。
當 HOM 分享完這個體驗,我的理解變得更加接近他的信念「用心觀察周遭風景」的意義,從自己接案至今已十餘年,駐村創作的經驗更是一次比一次精彩,他接著分享先前在高雄駁二藝術駐村的經驗,夜晚的愛河與白天有著很不同的風景, HOM 騎著腳踏車沿著愛河在都市裡穿梭,他開始想像進入夜晚的城市有一群蟄伏在角落的怪獸,會離開躲藏的巢穴在城市裡悠遊散步,牠們種類繁多身上有不同的花色。但,為什麼要躲藏起來呢?「因為都市發展人們擠壓到怪獸生活的空間,他們才需要躲起來⋯⋯」HOM 就提到因為創作怪獸系列角色的出現,讓他反思了許多現存環境的問題。
越是親近大自然,越是珍惜自己所感知的萬物
無論是山林還是大海, HOM 只要一有空擋就會安排時間走入,不只是為了創作前的放鬆,更是自身渴望與自然相處的需求越來越強列。他從最初一開始的毫無經驗,跟著朋友一起走入山林,到現在即便自己一人,偶有機會也會往山上去。我問他這樣不會感到孤單或害怕嗎?他思考了一下回答道:「當然還是會害怕,但只要跟自己相處久了,就會知道怎麼跟孤單的情緒相處。」原來無論是登山、玩水抑或是生活,最優先考量的永遠是先認識自己的能耐,唯有瞭解並珍惜自己感知的人,在與大自然親近之時才能展開豐富的生命對談,小至在樹叢裡悄聲爬過的一隻蜥蜴,大至高可參天的神木,能夠同理萬物存在價值的人,就能夠創造一個個值得回憶的瞬間。
HOM 跟你我一樣都生活在都市叢林裡,熙來攘往的人群與車陣或許會掩蓋部分的感知,但只要肯用心觀察,即便是在城市不起眼的角落也有值得欣賞的風景,在 HOM 創作的世界觀底下,在暗處居住的這一群怪獸,努力在小島上求生,正如同現代人,我們都試著在碩大的土地裡與萬物風景之中,試著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和安全感,在日復一日的時光中努力追求的夢想與住所,這是對理想實踐的儀式,也是為了讓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邀請你在今年冬天走入展場,與萬物風景和世界相擁。
2021 儀式生活節 x 萬物風景.徐至宏創作展
讓山海走入日常,讓日常化作靈感,將生活的體察化為創作的儀式感,透過雙手、運用畫筆與陶土刻劃出那些不曾被留意的怪獸,本次展覽將帶來首次登場X全新創作的怪獸,邀請大家一起走入怪物的日常,一同細細品嘗,從細節找回最微小但最真實的感動,讓觀察成為你我日常的儀式感;新光三越巡迴展期 12/18(六)-01/04(二) 台南西門6F、01/07(五)-01/18(二) 台中中港10F,更多活動詳情請上「2021 工藝之夢」官網查詢。
徐至宏 HOM
台中人,插畫接案經歷11年,為報章雜誌書籍等繪製插圖,同時也創作自己的作品,八年前開始接觸陶藝,持續將插畫作品角色以陶作立體化。近年來開始於台灣各地駐村創作,並且出版成書;曾出版《 跟它去流浪 》、《 安靜的時間 》、《 日常藍調 》、《 大海的一天 》、《 看海的地方 》等書。
本文經同意轉載自: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官網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