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只是娛樂,而是孩子認識世界、提出想像的重要方式。」
「動手,不只是技能,而是孩子將想像轉化為作品的橋梁。」

從「玩」開始的相遇
2025 年,studio uno(與諾文化設計) 規劃並執行「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以兒童為核心的教育推廣計畫——「童想創造所」,內容研發由 studio uno 與兩支專注於兒童建築教育的團隊:Sami藝術設計建築與喜習建築教育共同組成。在這個春夏之間,我們以九大主題(六個自然主題:大地廣場、光之城、綠之城、水之城、地之城、風之城;以及三個建築主題:空間概念、建築立面、施工材料);共十八場活動,邀請不同年齡層的孩子,透過遊戲、觀察、設計與創作,認識兒童未來館的主題與建築設計,一點一點玩出、建構出他們對世界理解與未來想像的模樣。

活動後,我們將這段旅程以小型成果展「邊玩邊築的未來」的形式呈現。展覽並不追求展示「作品」,而是呈現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理解與他們自由探索的身影。對路過的大人來說,那或許只是幾件童趣的作品;但對參與過「童想創造所」的孩子而言,這些是他們真正「動手想像未來」之後留下的痕跡,是一段春夏裡,用遊戲和創作慢慢累積起來的記憶。

不是要孩子回答,而是觀察他們自在地探索與理解
在活動初期,我們便很清楚這不是「徵集兒童意見」的場域。孩子確實會在探索中呈現喜好、期待與想像,但這些內容並不是透過提問得來,而是在自由活動裡自然浮現。
觀察員來自兒童遊戲領域、兒少陪伴、職能治療等背景,他們的角色不是「提問」,而是理解,他們記錄的不是成果好不好看,而是孩子怎麼理解主題、靠近材料、怎麼和同伴討論、在哪些地方開始爭吵,又是如何重新找到合作的方法。這些從現場累積下來的文字與照片,也成為理解孩子探索脈絡的重要基礎,讓館方在思考未來展覽與教育活動時,有機會真正從孩子的行動和語句出發。
我們希望孩子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主題,而不是回答大人設計的問題。因此現場不以發問為主,觀察員也不主動引導孩子「說出」什麼,而是記錄他們如何拿材料、如何行動、如何發現現象、如何協作與等待。

孩子的想法並非只以「語言」呈現,而是以動作、選擇、情緒等多元形式呈現。例如在空間活動中,有孩子反覆測試不同的路線;在材料活動裡,有孩子透過反覆嘗試來尋找可行的材料與形狀;在自然主題中,有孩子以情緒表達喜歡與不喜歡。這些都不是回答,而是理解的痕跡。
童想創造所不是向孩子索取資訊,而是觀察孩子如何與世界互動。這些互動本身,就是最真實的兒童觀點。

玩,是孩子理解世界的語言
自然主題的六場活動讓我們清楚看見:孩子的理解以遊戲為媒介,在玩裡,他們建立推論、邏輯、情緒、感受與世界觀。
在「大地廣場」主題裡,泥巴並不是材料,而是被重新定義的事物。有孩子在攪動泥土時說:「這個我要做成便當。」在那塊泥巴裡,他放入了生活經驗、味道記憶與想像能力。這種重新命名世界的方式,是孩子在認識世界時最自然的反應。


「綠之城」的活動則與身體更靠近。有孩子貼著葉片說:「這片葉子好香。」這是最直接的感官,也是最真誠的審美;綠意在孩子的世界裡不需要詮釋,它天然地成為「被喜歡的事物」。

到了「光之城」,則讓孩子的科學思考浮現。有人發現影子因光源位置改變而變成兩個,也有人在色片重疊時驚訝於顏色的變化。他們不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自行組織對現象的理解。
在「水之城」活動中,我們看見了孩子的矛盾。有孩子看著水流説像瀑布,連結大自然體驗;也有孩子因「會浪費水」而感到不安。喜歡與擔憂在孩子的心裡自然並存,這些矛盾本身就是對世界的理解。

「地之城」的紙箱迷宮裡,孩子展現出空間與社會性的交錯。他們有時獨自探索,有時結伴協商,有時爭吵,有時分享資訊:「你從那邊,我從這邊。」當孩子發現出口時,他們的喜悅不只是完成任務,而是理解了空間的可走性、方向感與節奏。
而風之城——有著看不見摸不著的自然元素——透過孩子的觀察被轉化為具象。「風看不到,要看草有沒有搖。」孩子以細節理解不可見的現象,透過線索拼成一個世界。
孩子不是用語言回答,而是用行動思考;玩,就是孩子理解世界的語言。

孩子的建築思考:直覺裡有空間、有光、有材料
從自然走向建築主題時,我們發現孩子對空間與材料的理解比我們預期得更具深度。
在「空間概念」活動裡,有孩子在設計模型時認真說:「要有兩個出口才不會塞車。」他的理解不是從造型開始,而是從「怎麼好走」開始。孩子的空間感受是直接的:舒適、擁擠、順暢、不順暢——這些都是建築教育的核心。

在「建築立面」活動中,孩子以光線與圖像創造建築的「臉」。「這一格是陽光照進來的地方。」有孩子這樣說。另一位孩子把洞口拼成一張臉,建築因此變得「有表情」、有性格。孩子的立面閱讀不是機能性的,而是帶有情緒理解,這也是非常珍貴的空間感直覺。
「施工材料」主題裡,孩子則展現出高度的轉化能力。他們握著材料、揉、壓、拉,然後說:「我想要變 Pizza!」在孩子的世界裡,材料不只是物質,而是能變成別的東西的可能性。這種能力是創造力的基礎,也是理解材料特性的重要方式。
孩子不是在模擬建築師,而是在用自身的生活節奏、空間感與身體經驗理解建築。這些直覺,或許是我們在設計兒童友善空間時最值得保留及參考的。

孩子在探索裡展現的能力
觀察員豐富的的記錄,讓我們看見他們在這段探索旅程中重要且獨有的能力,包括了:
- 敏銳的多感官覺察力
在自然中自由探索的孩子,會聞葉子的氣味、追影子的方向、感受水流的速度,也能從草的擺動推論風的存在;還有孩子在製作建築模型時,說他最喜歡的部分是「不同材料發出的聲音」,例如把小樹插進珍珠板時清脆的聲響——感官對他們來說,是理解世界的重要入口。自然不是抽象,而是可被感受、辨識,也能被孩子想像並重新創造的。
- 透過探索發展空間與社會性
在地之城的迷宮裡、水之城的任務中,孩子建立路線、分工協作,也在等待與衝突中調節情緒。他們會互相提醒路徑、商量誰先誰後,有時爭執、但又很快找到新的合作方式。空間在他們的行動裡,不只是地形,而是社會性、情緒與協作能力逐步顯現的場域。
- 把生活經驗帶進材料與空間的理解
孩子常以熟悉的經驗連結陌生的事物,泥巴成為便當、材料能「變成 Pizza」、洞口像臉,或用草的擺動去理解看不見的風。這些轉譯看似輕描淡寫,卻反映了孩子如何把生活中的味道、記憶與情緒帶入新的情境,把陌生的情境拆成可理解的片段,再重新組合成新的意義。
這些能力之所以珍貴,在於它們從不是被要求的,而是在自由探索中自己長出來的。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而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讀懂這些線索。

孩子在玩裡築起對世界的理解,而我們只需要跟上
童想創造所不僅是一系列活動,更是一段和孩子一起逐步理解世界的過程。在大地、光、綠、水、地、風與各種材料中,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思考、推論、探索、喜歡與拒絕。他們在玩裡築起了邏輯、情緒、想法與世界觀,而這些理解比任何直接被問出的回答都更真實。
「邊玩邊築的未來」成果展呈現的不只是作品,而是孩子在世界中移動、觸碰、觀察與理解的軌跡。國家兒童未來館會在某個時刻完工,但孩子的理解早已在這些活動中悄悄成形。
孩子已經開始試著將未來築成他們想要的樣子──在「玩」裡、在材料裡、在探索中的每一次推論裡。而我們能做的,就是跟上他們,並為他們預留能自由探索的空間。


邊玩邊築的未來‧童想創造所系列工作坊成果展
- 展覽日期|週末六日 11/8-9、11/15-16、11/22-23
- 展覽時間|10:00-16:30 (12:00-13:00 為場地清潔時間暫不開放)
- 展覽地點|國家兒童未來館願景館 (新北市板橋區漢生東路64號)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國家兒童未來館籌備處
- 執行單位:studio uno|與諾文化設計有限公司
- 教學團隊:studio uno|與諾文化設計有限公司、Sami藝術設計建築、喜習建築教育
- 各場活動花絮請見:https://www.ncfm.gov.tw/cp.aspx?n=8032
延伸閱讀
林宇儂|Uno Lin( 17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