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老派博粉】跨越時空,回到臺灣躍於世界舞台的節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專欄|老派博粉】跨越時空,回到臺灣躍於世界舞台的節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搭乘電梯來到四樓特展區,參觀今年(2024年)二月開幕的國際特展「跨•1624:世界島臺灣」吧!一進入展廳,彷彿踏入不同世界,駐足於此,與周圍的幽暗,一起下潛,被一顆顆流動的海洋微粒包覆,隨之搖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入口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來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售票處入口,你會不會跟老派博粉有一樣的好奇:

咦?這棟建築的設計怎麼有點不一樣?為什麼會設計三到四組灰色柱子組成的架高結構呢?這個被支撐起的建築外牆顏色、材質,跟後方連接著的灰色、清水混凝土主體建築不同,反而是磚紅色、一片一片拼成的感覺?

我們先把這些問題留在心中,在園區一邊思索、一邊逛逛,好好欣賞臺史博園區吧!

繼續往右走,這一大片排列整齊、有點清透感的黑色方格面板,面板上似乎還有一排英文字?猜猜看,這個面板有什麼用途?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光電雲牆」Ⓒ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你猜到了嗎?它其實是光電發電設施,由經濟部能源局補助建置,支援著博物館的電力!這片大型雲牆板面是由1,350片太陽能光電板組成;透明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英文字樣「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使用了405片網印玻璃!每當來到臺史博,總會被這醒目的招牌吸引呢!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空拍圖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現在,讓我們將視野拉遠、拉高,想像自己在天空俯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此處400年前尚未淤積,還身處在「台江內海」的海灣!「台江內海」是17世紀時,移民者來臺、對外貿易的重要位置。此館的園區建築設計理念也與之相關,以「渡海」、「鯤鯓」、「雲牆」、「融合」等意象為核心。館舍前方那一大片藍綠色水池,象徵著有「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右側橫跨水池的灰色曲折過道則是「渡海步道」,意味著先民們渡海來臺時的路徑。當你走在步道上,環顧四周,你會看到面向館舍建築的左方有一處隆起的綠地,獨自俯臥在水池中,這是「雲天廣場水舞臺」,代表先民們渡海來臺時,會看到的臺灣西南岸沙洲「鯤鯓」,即是近海浮出水面的沙洲之意;接著,將近150公尺長的「光電雲牆」出現在眼前,映照耀眼陽光,不禁有豁然開朗之感,反映出先民們抵達臺灣、看到陸地,雲天壯闊之心境。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園區的展示教育大樓Ⓒ wikimedia commons BY-SA 3.0

回到售票處所在的建築,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園區的展示教育大樓,具備了原住民干欄式建築及漢人紅磚四合院的特色,表現多元文化融合,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那三、四組灰色柱子組成的架高結構,以及磚紅色、一片片拼成的外牆。

閱讀到這,是否滿足了你最一開始看到臺史博建築的好奇呢?

「跨•1624:世界島臺灣」展覽主視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官網

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博物館,搭乘電梯來到四樓特展區,參觀今年(2024年)二月開幕的國際特展「跨•1624:世界島臺灣」吧!一進入展廳,彷彿踏入不同世界,駐足於此,與周圍的幽暗,一起下潛,被一顆顆流動的海洋微粒包覆,隨之搖曳。

「跨•1624:世界島臺灣」展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臉書

這件長達33米,跨越兩個特展室的作品,可不是一般的光影動畫!

它是由多次獲得國際大獎的土耳其AI藝術團隊「Ouchhh」及臺灣的「墨稼文創設計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此作品使用臺灣周圍的海洋數據,以AI模組演算生成,並由團隊成員編排,以具有藝術性、美感的方式呈現,凸顯第一單元主題「臺灣:海之島/道」,海洋是臺灣與世界接軌的重要管道。

第二單元「連結:島嶼及其網絡」影片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虛擬展廳

往右看,你是否注意到這螢光綠色一直變換數字與圖形輪廓的影片?

從「1570」開始,一直變換到「2017」;從破碎、不完整到逐漸聚合再一起,成為我們越來越熟悉的番薯形狀。這個影片是由不同年代的臺灣地圖組成,呼應第二單元主題「連結:島嶼及其網絡」,了解不同時期的臺灣在外界眼中是什麼樣貌。舉例來說:這個被切割成三個區塊的地圖是1596年的臺灣,原圖出自荷蘭人林斯豪頓(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所繪製的海圖,他曾經在葡屬印度擔任葡萄牙駐印度大主教的書記官,抄寫了許多葡萄牙東印度地區的文獻資料,回到荷蘭後,便編輯出版《東印度水路誌》(Itinerario)一書,此地圖也被收錄其中,故推測此圖是參考了16世紀葡萄牙人航行經過臺灣一帶時所繪的地圖。

第二單元「連結:島嶼及其網絡」影片Ⓒ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虛擬展廳

再往前走,看到展櫃中的電視了嗎?

這件色彩繽紛的作品讓老派博粉忍不住多看幾眼,畫面裡的建築,有著挑高的空間、圓拱列柱、牆壁上還有許多金碧輝煌的裝飾,正中央的人物,身著綠色金邊的長袍,左右兩側還有很像是仕女的人舉著紅色、長長的扇子,後側則有兩隻金色、長著翅膀、看起來很像龍的神獸,啣著藍色布簾。畫面中還有許多身穿不同顏色衣著的人,仰望、跪拜中央這位身型高大的人物。讓我們將視線移到畫面最下方,這裡出現很關鍵的字「MATZOU」!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原來這些人膜拜的對象正是我們所熟悉的「媽祖」。這幅版畫出自歐弗特達波(Olfert Dapper)的《第二、三次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出使大清帝國記》,書中描述媽祖是被漢人崇拜的神祇。這幅畫即是西方人對臺灣媽祖信仰的想像。

媽祖廟 Ⓒ 國家文化記憶庫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展廳中看到一件很特別的作品,這幅油畫《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描繪荷蘭人尤紐士(Robertus Junius)牧師對西拉雅族的蕭壠社人傳教、佈道的情景。我們可以看到畫面下方中央,有兩位頭戴花環、抱著嬰兒的女士,其中一位跪在身著黑色牧師服的尤紐士(Robertus Junius)前,看起來準備接受洗禮,四周也有許多同樣頭戴花環的女子、雙手合十注視著儀式。

不過,這幅作品的出現尚有許多可討論之處,因為專家學者指出,尤紐士牧師對當時蕭壠社人的傳教並不是非常成功,所以這幅畫可能是他為了獲取荷蘭當局更多傳教資源,或是想吹噓自己的宣教能力而請人繪製的。

《尤紐士牧師為蕭壠社人宣講及施洗圖》Ⓒ 老派博粉潔宇拍攝

逛完這次的展覽,老派博粉認為「跨•1624:世界島臺灣」此展,除了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臺灣,我們也可以看到原本就居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影響

展覽以「1624」為名,但它不單是記錄這個年代,而是荷蘭人、西班牙人相繼來臺後,臺灣躍上世界舞台的節點。老派博粉感受到館方希望以多元視角呈現17世紀的歷史,並從「臺灣」出發看世界。還記得,老派博粉國、高中時期所學的臺灣史,依據不同年代的統治者劃分為荷西時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等,學習視角是由上往下來看臺灣。且,相較於中國史、世界史,臺灣歷史較短,再加上學期時間有限,高一就要讀完臺灣與中國史,因此能學到的臺灣史比重極少,透過這次的展覽也能細細品味課本上沒有提到的歷史。

展台Ⓒ 老派博粉潔宇拍攝

離開特展室,我們可以看到「1624歷史教室」展區有一個個畫架擺放的輸出展件,大家不妨坐下來休息,一邊聆聽不同專家學者們說明他們如何看待大航海時代。此區的設計即是希望能邀請大家一起討論歷史、開啟對話,呼應臺史博「作為多元對話場域以形塑臺灣文化主體性、公民社會與文化多樣性」的願景。

1624歷史教室展區Ⓒ老派博粉潔宇拍攝

最後,在臺史博還有許多精彩的設施很適合親子、家庭體驗,如,一樓的時光車站,實際將火車車廂搬進博物館中,運用兩側的動畫以及火車的動態體感,讓觀眾彷彿跟著火車前行,徜徉於小鯨魚的世界,看到臺灣的不同風貌;或是車站旁的三輪車體驗,體驗穿梭時空之感,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印在舊報紙上;抑或是在四樓「VR再現製造所」,穿戴VR裝置,身歷其境,體會歷史,感受當時歷史人物所遇到的狀況。

臺史博互動裝置Ⓒ老派博粉潔宇拍攝

【博物館二三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歷經數十年的籌備,於2011年開館。其發展願景為「作為多元對話場域以形塑臺灣文化主體性、公民社會與文化多樣性」,希冀成為一座屬於臺灣人的歷史博物館。一樓主要為兒童廳、時光車站、圓形劇場;二樓為「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常設展,此為挑高空間,因此沒有三樓展區;四樓為特展空間、VR再現製造所。

老派博粉( 63篇 )

我們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樑,專注於博物館的觀眾經驗創造,嘗試以新的概念與方式思考參觀經驗的各種可能。希望創造出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參觀經驗,連結更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讓藝文體驗的旅程不再只是單向接收知識,能夠真實深刻地與博物館經典藏品溝通,並推動「造訪博物館」成為所有人日常休閒活動之首選項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