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欄|老派博粉】當代的「蘆葦」建築 — 新北市美術館

【專欄|老派博粉】當代的「蘆葦」建築 — 新北市美術館

在21世紀的當代,「蘆葦」建築可以發展出什麼樣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航行新北市的大漢溪,在大漢溪與鶯歌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靠岸下船,拜訪一下全新呈現的新北市美術館園區!

你曾經看過蘆葦蓋的房子嗎?

在21世紀的當代,「蘆葦」建築可以發展出什麼樣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航行新北市的大漢溪,在大漢溪與鶯歌溪匯流的三鶯新生地靠岸下船,拜訪一下全新呈現的新北市美術館園區!

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朱家琳

看著這張相片,你一定是滿頭問號:蘆葦?在哪裏?

大漢溪與鶯歌溪的交會口,原本的自然生態是蘆葦遍佈之地,因此,如果在場域還未開發的時代,在這個區域蓋棟建築,應該會被蘆葦圍繞吧?!新北市美術館的建築師姚仁喜就以這個「生於自然」的概念為起始點,設計出一棟「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在這棟建築中,蘆葦不是傳統上用來遮風避雨的屋頂材料,而是作為外牆的裝飾物、光影的創造者、自然地景的隱喻,以及讓人更驚豔的:燈柱。

邀請你站在三鷹文化公園中遙望新北市美術館,會發現那包圍在建築表皮、以及散佈於周圍的噴砂鋁製管子,層層疊疊的將建築包圍,遠遠望去,彷彿透過一根根筆直的蘆葦莖桿,半遮半掩的圍繞著承載創新、創意與創作的美術館本體,在偌大的河口公園中,既具備能夠融入自然的粗獷與野生感,又兼容展現力與美的當代性與優雅感,你說是嗎?

建築與路燈

談到融入自然,建築師姚仁喜在訪談時還提到,他與團隊希望在曠野中打造出一座「邊界模糊」的建築。經過多次的試驗,最終這個想法體現在不同的細節與巧思上。第一個「邊界模糊」的層次,在美術館建築的「表皮」。大家如果在城市中觀察,多數大樓的表皮都以堅實的牆面(金屬、石材、水泥、磁磚等媒材)與大片的玻璃窗(或帷幕),創造出犀利、光亮、清晰的建築表面,以區隔內與外。而美術館的表皮卻大有玄機,當你靠近觀察,會發現玻璃窗戶若隱若現,彷彿隱藏在深淺灰色、表層有波浪的金屬鋁板之中,而且沒有方方正正、清楚分明的界線,似乎是一種隨機的切割;然後再加上最外層的鋁管蘆葦意象,讓目前還只能在外部觀察的我們,看不清楚內部空間的樣貌;而我們也可以想像,未來進入美術館內部空間時,光影將是如何錯落有致、但又彷彿自然樹蔭般不歸則的投射到室內,創造出內外邊界模糊朦朧之感,著實讓人非常期待。

老派博粉發現,邊界模糊的第二個層次呈現,似乎是在不規則的建築體上。除了量體較大、外表較為方正的美術館建築本體外,整個建築還包含了在地面與地下的「藝術街坊」。建築師刻意使用不同的媒材打造更接地氣的街坊空間,以清水混泥土與紅磚等表面更為粗獷的材質,創造出完全不同於本體建築的厚實感。層層疊疊不斷往前延伸與往下探索的階梯與迴廊,也讓整座美術館更密切扎實的與土地接合,呈現出多層次的地景風貌,也將創造出人與建築、人與自然交錯流動的多種可能性。

新北市美術館|攝影:朱家琳
空拍美術館與藝術工坊|資料來源:今日新聞影像截圖

雖然還未正式開館,新北市美術館園區已經熱鬧非凡,等著大家去探索。園區中的圓頂藝術空間現正展出《新朋友》特展,運用新開發的〈ID〉沈浸式互動遊戲,以及七位藝術家帶來的共創式親子同遊藝術作品,創造出豐富的藝術參觀經驗,也同時體現著新北市美術館與地方新文化聚落的誕生。其中老派博粉對藝術家廖建中的作品《運轉生活的終點站-Star Error》印象深刻,看似平凡的廢棄家電,化身為可乘坐的遊園小火車,帶來歡樂的同時亦引發深思;室內的沉浸式互動遊戲,邀請親子一起設計容器,共同體驗、思考社群養成、協力成長等概念,成果展現的沈浸式投影牆,則以新北市重要的地標景點為視覺內涵,繽紛中帶著奇幻與想像,也為美術館進駐的新北市,啟動嶄新面對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藝術家廖建中作品

暑假即將到來,大家是否也準備好要到大漢溪與鶯歌溪交會口的新北市美術館園區跑跳,享受自由奔放的藝術文化氣息了?!請隨時關注美術館網站最新消息,報名參與式工作坊以及更多藝術活動!

蘆葦

【博物館二三事|新北市美術館】

新北市美術館是市政府以文化推動地方發展與城市再造的重要建設,期望能結合新北市相關藝術文化、自然生態與地方產業特色,成為一座「全民的美術館」。美術館倡導社會包容及文化平權的人本價值,實現全民共享、多元學習的公共使命,落實人才培育及藝術扎根。亦將對社區、學校與公眾開放資源,連結創意文化與市民生活,發展公民參與、終身學習的創新模式。

老派博粉( 71篇 )

我們是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橋樑,專注於博物館的觀眾經驗創造,嘗試以新的概念與方式思考參觀經驗的各種可能。希望創造出有別於傳統博物館的參觀經驗,連結更多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讓藝文體驗的旅程不再只是單向接收知識,能夠真實深刻地與博物館經典藏品溝通,並推動「造訪博物館」成為所有人日常休閒活動之首選項目。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