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於2014年12月25日起升格為「桃園市」,並列台灣六都之列,而升格後首位市長即是已經任期滿兩屆,確定卸任的市長鄭文燦。鄭文燦上任市長後,有感桃園市是六都中唯一沒有美術館建設的直轄市,因此選址在中壢青埔高鐵桃園站周邊,興建「市立美術館」及「兒童美術館」、「橫山書藝館」等建築物,未來美術館將肩負桃園市專業典藏、藝術展覽、教育推廣、累積文化資產等任務,期許能提升桃園藝文整體環境。
桃園市立美術館(簡稱桃美館)目前雖暫無主體的母館來營運,但是利用八德位於商場中的兒童美術館,以及2021年10月正式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等平台,推行展演與活動,大大增加桃園市「文化實力」的能見度。
然而,身為一位經常在台北遊走於各大展演空間採訪的記者,無論是美術館、駐村單位、替代空間、商業畫廊、複合空間等,大台北地區含納各種尺幅與經營模式各異的機構。桃園除了桃美館本身展現的能見度與資源,活躍的民間的藝文空間卻相當有限。為何除了官辦的美術館外,桃園民間的藝文能量似乎明顯缺乏多元性與能見度?
航空城與工業城
桃園市在升格前的既定的城市印象是「航空城」與「工業城」,市民的組成一定比例為往返大台北地區工作的通勤族,或當地工廠工作的勞動階層、移工等。多數民眾的作息都是疲憊返家後,隔天再早起到外縣市與本地企業、工廠工作。在桃園當地,甚至連「夜生活」的餐飲生態都難以完整形成,皆和當地居民的生活作息模式有很大的關聯。而過去桃園縣在地的建設預算,在鄭文燦上任前也甚少明確用於具體文化建設,多數與當地的工廠廠區建設規畫有關,這也一定程度長時間造成桃園地區給予外地人「文化沙漠」的意象。
但不是沒有民間單位試圖在桃園推廣藝文與當代藝術。2015年在中壢大同路開設「想貳藝文空間」,結合飲品及輕食的餐飲空間和藝術展演空間,空間進門前段為餐飲販售場所,後段為完整的展覽空間,展出過的藝術家包括彭奕軒、倪瑞宏、陳漢聲、鄭亭亭、闕巧涵等人。
2017年位於桃園市中壢區的「House+Café」複合餐廳與藝文沙龍,原始紅磚建築的拱廊與柱飾,為多力克短柱形式,拱廊近似英國19世紀發展的殖民式洋樓建築。House+Café在紅磚樓旁邊增建了現代的鋼構建築,裡面是複合式餐廳,而紅磚樓本身則以藝術創作展示、生活風格工藝等進駐為經營的理念。這是桃園少見能以一棟完整空間呈現當代藝術展示的經營案例,但目前這兩個空間都已經歇業。加上已經遷移到關渡的畫廊空間「本事藝術」,也曾於2019年短暫駐點於桃園市區,都無形顯露桃園市的藝文人口與文化互動習慣,很難撐起如大台北地區般多樣的藝文機構面貌。

難以逃脫的「複合」經營模式
目前仍定期有舉辦展覽,並參與地方飯店博覽會的桃園畫廊,為2020年成立的「藍瓦空間」,由2014年成立的藍瓦生活轉型而成,將咖啡空間前緣改造為白盒子展覽空間,類似過去「想貳藝文空間」的經營模式。再來便是2012年成立的襲園美術館,為設計師李靜敏的辦公空間所在,但空間功能也是兼顧藝術展覽、辦公室與生活場所的「複合性」功能。

目前位於桃園區新民街的「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店長蔡奕勳本身是科班出身的藝術家,並長期在桃園地區推廣當代藝術落根桃園在地的可能性。目前「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1樓為餐飲空間,2樓的牆面為展覽推廣空間,3樓為桃園在地藝文團體桃托邦藝文聯盟的工作推廣區域,4樓則為桃園推廣兒童文學的「遇見小王子書房」,每週五晚間定期由藝評人陳韋鑑,開設「胖老師繪畫攝影教室」,推廣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考與課程,目前已邁入第三屆。以如此全面應用樓層功能,疊加各種推廣理念的複合空間經營方式,卻是蔡奕勳實踐推廣當代藝術多年後,認為可以在桃園地區成功長期推廣藝文展演的生存模式。

回望「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的經營歷程,更證明桃園很難養起專注只做一件事的藝文空間。首先是桃園在地人對於當代藝術的認知仍保有距離,先不談收藏,光是參觀習慣就不一定在桃園市居民休閒活動的選項之中。因此為了營運經費,許多空間都被迫以藝文展演複合其他商業功能的營運方式,才能勉強維繫展演空間的營運。

第二是桃園在地藝文機構申請國家型補助相對不容易,主因為能見度和活躍程度,都難以媲美已經藝文薈萃的幾個都會區,包括台北、高雄、台南等地的替代空間的成熟經營方式。尤其多數補助評審有潛在的反商情結,有複合餐飲商業經營模式的空間,無論在國家型和地方型補助都很難獲得評審青睞。然而不依賴複合的經營模式,多數的藝文空間都很難在桃園在地長期深根。目前桃園較為純粹提倡當代藝術實驗性的場域非「众藝術」莫屬,其成立宗旨也是企圖引領更多藝術創作者與文化工作者進駐桃園,目前也是接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營運贊助。
蔡奕勳表示創立咖啡店前的自己,很憧憬台南的文賢油漆行、正興街商圈的文藝氣息,或是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可以推廣在地當代藝術氛圍的替代空間經營模式。咖啡店剛開始的時候,他們辦展覽徵件,也規畫年度的藝文座談。在2016年蔡奕勳也舉辦一個月的展覽計畫「新桃花園」,討論桃園都市發展在資本導向下所產生的現象,把空間讓渡出來給當代藝術展示。但實踐過一次後蔡奕勳坦誠,難以有力氣再做類似的嘗試。
一個月的時間,等於咖啡店放棄營收,但願意肯定這樣展示的受眾在桃園地區極為稀少,讓投入者很難有動力繼續運轉下去。
在嘗試過後,「只是光影獨立咖啡館」後續都是咖啡館持續營運,利用牆面來維繫當代藝術在桃園的推廣。但是這樣因應桃園社會生態,藝文空間不得不「複合」經營的現實,當桃園在地的文化類補助仍是以純粹藝文空間經營為補助優先對象,只領著補助的空間很難永續維運下去。最終,蔡奕勳索性也不試圖去爭取空間補助,「很想經營完整的白盒子空間來推廣當代藝文,但是大環境的當代藝術觀賞習慣很難由我們一間小店來翻轉,但我們還是利用有限的空間堅持下去。」堅持在桃園的新民街持續點亮當代藝術發聲的燭火。

民間宣傳管道與通路、地方誌的匱乏
桃園的獨立藝文空間在台灣各個城市的能見度也相當有限。蔡奕勳回憶咖啡館剛創立的時間點,當時社群媒體甚至在台灣尚未盛行,桃園的藝文活動可以說幾乎沒有管道可以宣傳。「台北你做實體文宣有很多實體藝文空間可以擺放,但在桃園,根本連同質的藝文空間都稀缺。」
桃園在地基本上沒有顯著當代藝術社群的集結,多數都是傳統畫會、書法社團等,這也是過去桃園在地的官方機構比較積極經營、拉攏的社群,長期多數的補助資源也較偏向在地畫會社群。

相較複合式的藝文空間多數難以長期維繫,桃園市的獨立書店生態相對更完備。為了建立桃園在地獨立藝文機構、書店的發聲宣傳管道,「只是光影獨立咖啡廳」曾在2013至2015間聯合桃園在地咖啡廳、藝文機構、獨立書店創立民間地方誌。包括只是光影、逗點文創結社、桃園縣桃籽園文化協會、SHOW影劇團、王憶蘋、林鍾隆紀念館,每個機構每個月提供固定的印刷資金,印刷桃園民間的在地藝文地方誌《夭夭》。刊物內容包括文史地景、在地飲食、眷村風情、在地人物、在地有機農業等議題的報導。但最終也在經費以及編輯刊物耗費的時間難以和機構經營取得平衡,無奈走入停刊命運。
數年後,桃園市文化局也出資出版數本官辦地方誌,包括《桃園誌》、《桃園藝文》、《文化桃園》、《众聲》等,許多雜誌都以外包方式,邀請國內知名的平面設計、金鼎獎編輯團隊來承包相關官辦出版內容的生產,圖文並茂,但也無可避免多數內容仍多以宣傳桃園市政府相關施政舉措的美好成效。許多可能當地民間在意的議題,如老街文資的清拆、捷運施工所造成地景的驟變,房價的攀升等與桃園在地居民切身相關的議題,難以在官方出版的雜誌中被檢討與呈現。而在官方出版地方誌的多管齊下宣傳,其實即便此刻有民間力量再辦地方誌,也容易在沒有經費奧援下,失去與官辦地方誌競爭的可能性。
桃美館未來陸續硬體到位後的動能備受關注
在桃美館組織正式進駐桃園市後,當地藝文組織的確感受到官辦機構更積極與在地的藝文組織互動,甚至共同興辦活動。桃美館也積極與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展開學術合作,如謝佳娟與王聖閎所執行的「桃園當代藝術與其衛星網絡」研究計畫。

但當地藝文組織也感受到桃園市文化局內部仍必須尊重傳統畫會、書法社團的回應壓力,以及美術館營運方,試圖提升桃園市藝術生態與當代藝術的關聯性,建立桃園市立美術館收藏體系等佈局。例如桃美館前館長劉俊蘭任內開辦的桃源國際藝術獎,和原本在地的桃源美展,前者拉抬國際觀,後者處理地方藝文展覽,試圖分流擴大桃美館在在地與國際的影響性。國際與在地,兩者並非衝突,但在文化局與美術館機構有限的人力,也感受到這些不同取向間資源、政策方向的拉力。
在桃美館母館正式啟用前,目前桃園地區比較完整的展演場所,即是桃園展演中心。然而因為桃園市實際完整的當代藝術空間相當有限,桃園展演中心也如同桃園在地的獨立藝文機構,是複合型式的經營,展演空間也涵蓋了展覽區域、表演和戲劇廳共用的舞台,舉辦包括「TAxT桃園科技藝術節」、「桃園鐵玫瑰音樂節」等。但也造成無論是展覽或表演的設備因為必須複合、多功能,而導致許多設備上難以被國際表演團隊青睞使用,而僅能以規模較小的民間單位所使用。目前桃園區老城區10月有米穀倉庫改建的實驗劇場「米倉劇場」,成為桃園首座小劇場式的表演空間,未來也將為桃園的表演戲劇環境逐步展開質變。而展演中心展覽檔期通常多以節慶、主題式的活動為主,時效期短,整體的藝文風氣與環境仍未因機構被帶起,但在地藝文機構多數都看好美術館未來硬體陸續到位後的動能。

「桃托邦藝文聯盟」以藝術、生活、文史、社區營造的方式來梳理桃園的文化生態,近年也承接了桃園區公民會館的營運,將公民會館一樓改造成藝文便利店。理事長林岳德表示,期待讓藝文能成為民眾的生活所需物品。林岳德提到,桃園區公民會館介於舊城區的景福宮以及桃園火車站前,是個新舊交互的地帶,如日前由周郁齡所策劃的「所有堅固終將煙消雲散 All That Solid Melt Into Air」,即是從1950年代桃園的工業地景與RCA在桃園設廠,引發地下水汙染與女工集體罹癌的工傷事件為出發。林岳德認為當代藝術是一種可以讓民眾進行省思的方式,也具有打開議題探討的可能性。雖然桃園的地景不斷在變遷,但透過展覽可以窺見歷史、勞工處境與環境土地。這也是桃托邦藝文聯盟始終堅持在公民會館,留下民間策劃當代藝術展演的視線。但這樣的視線經常被文化局軟性的質疑與挑戰,期待他們不要堅持在公民會館舉辦當代藝術的展演,應該更朝文創與觀光活動的方向開發經營。
文化建設與墊高房價的矛盾,青年人口將遲滯成長?
文化場館的興建,雖然為鄭文燦任內具體有感的政策,但根據台灣房屋2022年所統計實價登錄統計,五年來六都美術館周邊藝文宅房價,桃園市漲幅奪得六都之冠,高達39.8%。目前展演中心的中正路周邊,現代社區大樓林立,已經被民眾暱稱為桃園市區的台北信義區。
而未來桃美館、兒童美術館入駐的青埔地區,周邊有高鐵、捷運雙鐵共構,以及棒球場、華泰名品城、XPARK水族館等,由美術館與相關政策帶起房價的漲幅。桃園市目前22歲至24歲的人口約80多萬人,占全市人口35%,讓桃園成為全台六都最年輕的城市,人口平均年齡約40.51歲,也是六都唯一人口數正成長的城市。過去因為桃園的房價,是一般工薪家庭可以負擔的價格,成為許多脫北的年輕家庭安居的首選。然而近年由文化場館建設、機場捷運建設的興建,帶動了桃園生活機能的提升,也無可避免讓桃園地區整體房價的上揚。青年移居、首選的都會優勢是否能持續維持,也將會是後續桃園市主政者的重大考驗。


地方的涓流之聲
檢視三位政黨推舉桃園市長參選人的政見,實質聚焦文化政策的候選人基本上可說寥寥可數。文化建設一直是鄭文燦任內亮眼的成果之一,但一直未被民進黨籍候選人鄭運鵬特別凸顯強調。鄭運鵬的政見方向,仍是以產業願景為主,包括要讓台積電在桃園順利推動設廠,讓航空城加速開發,帶動國際物流、航空輔助、智慧車輛、生物科技、綠色能源、雲端運算等六大重點產業。但顯然這些產業政見,並沒有在工業為主的選區發酵,包括楊梅、八德、中壢、龍潭等工業為主的選區,鄭運鵬大約都落後張善政一成左右的選票。
即將上任的準市長張善政的政見,一樣是打出產業願景。但其優勢是其對於科技產業熟悉的背景,推出將桃園轉型為「亞洲新矽谷」的口號,期待提高桃園各產業的科技含量,讓桃園能有與竹科並駕齊驅的能力。然而張善政仍有一隱性資歷,未來也許能協助桃園市產業轉型的可能。選前張善政因為擔任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執行董事,被媒體與其他競選者質疑於中資企業任職的議題。數字王國的確有中國籍董事,但也是實質承接過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一級玩家》等視覺特效的畫面製作公司。目前桃園市政府經年舉辦的「桃園漫畫節」,以節慶式的方式來舉辦,未來是否能結合張善政的經歷,從動漫IP研發,到後製特效等動漫產業鏈,逐步在桃園形成相關產業聚落,也許是另一塊延伸桃園相關城市特色的亮點之一。
相對鄭運鵬喊出台積電落腳龍潭與航空城的加速開發,張善政「亞洲新矽谷」訴求以科技、航空產業反轉桃園工業城的形象,民眾黨賴香伶雖得票數僅有5萬4,926票,得票率約占5.12%,但卻是少數敢直接點出鄭文燦光鮮政績背後,桃園青年選民直接面對的高房價、交通、低薪等事實的困境。她特別提到桃園市作為六都最年輕的城市,近年的房價攀升卻讓青年人口卻步,不敢移居。她提出的捷運一站一社宅、社會住宅輪候制等政見,相較藍綠候選人更貼近桃園青年人口需要的居住正義議題。但這些政見在藍綠為主的選戰下,並未實質打動桃園市的選民,卻是未來上任的桃園新市府團隊,應該正視的青年居住正義提問。

不可否認,鄭文燦上任後推出許多具體的有感的建設,也感受到身旁越來越多過去在外縣市的藝文工作者,無論是美術館館員、獨立策展人、策展團隊、文史工作者、表演藝術工作者等,逐漸返鄉或願意落腳桃園耕耘在地的藝文生態。他們逐步藉由田野,與實際落地居住的感受,來創作、策畫他們所體驗到的「桃園性」的理解。這些並非獲得大型標案的設計策展公司,能長期蹲點、涓滴灌溉的貼地觀點。在地經營的藝文團隊,從來不是高聲量的文化KOL,如同補助申請的現實,他們很難被地方政府認為是拉抬地方能見度的委託人選。但在全台縣市政府都仰賴文化、節慶來包裝城市行銷的浪潮下,誤以為高參觀人潮可以兌換為在地選票支持,這條思考路徑在2022年的六都選舉,顯非必然。尤其慶典過後,沒有讓在地藝文的聚落與生態受惠也是無奈的事實。
選戰已落幕,請試著關掉利用文化宣傳政見的喧囂,仔細聆聽地方民間藝文機構細微卻堅定的涓流之聲,亮麗建設從不是忽略地方真實聲音的藉口。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