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重視美感就是忽視安全?是個假議題:從「消消防災」談安全知識的轉譯手段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重視美感就是忽視安全?是個假議題:從「消消防災」談安全知識的轉譯手段

【Spotlight on Cultural Venue Safety】Overlooking Safety for the Sake of Aesthetics? This is a Fake Issue: From “BLOCK DISASTER” to How Safety Knowledge is Transcribed

美感」、「設計」、「質感」被轉化為一種為了讓民眾有感改造的手段,卻忽視公共運輸最該重視的核心精神─「安全」問題。然而「美感」與「安全」是無法兼顧的兩條平行線嗎?

處理專題的尾聲,恰好是臺灣鐵路管理局「408次太魯閣號列車」發生台灣史上最嚴重事故的時間點,事故發生後,網路鄉民也轉向檢討起台鐵近年積極成立「美感小組」,改造台鐵長年的視覺系統與意象,但有聲音表示台鐵近年只重視車輛、車站的外觀改造,卻忽略了台鐵內部各環節對於公共安全意識的建立,是重「外在」而輕「內在」的改革失靈。「美感」、「設計」、「質感」被轉化為一種為了讓民眾有感改造的手段,卻忽視公共運輸最該重視的核心精神─「安全」問題。然而「美感」與「安全」是無法兼顧的兩條平行線嗎?

正值5月台北市內的文創園區,百花齊放的響應「台灣文博會」的舉辦,但在松菸台灣設計館排隊人潮之外,卻有個討論防災意識的展覽「消消防災」正在進行中。展覽其實初衷是回應日本「311」震後10周年,台灣設計研究院從「社會設計」角度出發,從去年起開始力邀台灣11個設計團隊與日本「神戶設計中心」(Design and Creative Center Kobe,簡稱KIITO)進行跨國合作,以跨領域共創及系統設計方法,開發出符合當代的防災教具,展覽共呈現這次合作開發的11項防災體驗教具及緊急避難包。

「消消防災」展覽現場。(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台灣是世界上容易碰上天然災害襲擊的國家之一

根據世界銀行與英國全球風險和戰略諮詢公司Verisk Maplecroft的報告,台灣的地理環境其實是全球相當容易碰上天然災害襲擊的國家之一,有超過七成的人口居住在有三種災害可能衝擊的地區,遭受兩種災害衝擊的國土甚至高達九成以上。從短期內的颱風、豪大雨、地震、人為火災,到中長期的火山爆發、核能災變等,都是居住在台灣的人們日常生活中潛在的威脅。

每次經歷重大災變,都是台灣整體社會加強安全意識的契機。台灣自從經歷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全民的防災意識不斷逐年增強,防災教育也深入校園之中,防災意識的整體架構已比20年前完整許多。然而除了校園、機構例行性的授課、演練,一般民眾仍是對於防災知識的處於「被動」接受,或認為防災是救災人員的專業知識,一般民眾無須理解的冷感態度,這類認知隔絕台灣居民對於災害的警覺與應變更積極的認識。「消消防災」即是期待透過設計的介入,讓民眾在日常,就能先建立一些避難救災的知識與直覺反應。透過防災知識點滴的累積,可以在面對災難時冷靜處理,增加自身與旁人的生存機率。

以遊戲增加現實生活的存活率

展場中以各種遊戲設計來包裹重點的「防災知識」,每個遊戲幾乎都針對一種災變,以及精確口號般規則來進行遊戲,如點睛設計的「驚呼火仔疊疊樂」即是針對火災的疊疊樂遊戲,透過關主的問答,玩家答錯就要抽出一個疊疊樂的積木。遊戲的形式也是多數回應反應快慢來決勝負,如同面對火災災難時臨場的即時反應是非常重要的關鍵。

「火柴貓大作戰」桌遊中,玩家必須在時間內針對逃生問題回答出正確的應對方案,以類似大富翁遊戲的概念,最快從火場中脫困的玩家即可獲勝。(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火柴貓大作戰」桌遊中,玩家則是必須在時間內針對逃生問題回答出正確的應對方案,以類似大富翁遊戲的概念,最快從火場中脫困的玩家即可獲勝,讓玩家可以反覆記憶火場逃生的相關常識。「即刻反應15秒」由關主用選號轉盤選出題目,玩家需要在15秒內搶走桌面上所有正確反應的答案卡,是養成民眾正確反射習慣的遊戲設計。遊戲就將地點設計在學校,讓學童可以思考若災害發生在學校這個場域,可以怎麼因應,遊戲轉盤則會轉到不同校園的情境,如圖書館、教室、操場等,模擬地震來臨的狀態,要在15秒內緊急的時間裡找出應變的卡牌。

「即刻反應15秒」訓練玩家面對災害來臨的即時反應。(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保持冷靜」這個遊戲,則是教導綜合類災害的遊戲,和桌遊的UNO卡牌遊戲規則有一點相似,遊戲特別的是它有設計一些就是比較特殊的卡牌,像是指定、回轉、跳過等等,但同時有一張萬用的卡片「保持冷靜」卡,這也是設計師認為面對災害時只要先冷靜,都可以更有機率想出應變的方法,而選擇類似一般家庭常玩的UNO卡牌作為設計的基礎,也是希望這樣防災的意識,也能透過家庭教育的模式傳達。

「保持冷靜」是教導綜合類災害的遊戲,和桌遊的UNO卡牌有一點相似,卡牌呈現的細節。(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每個遊戲看似簡單,或是沿用既有、常見的遊戲模式,但設計環節其實都是經歷非常多專業門檻的討論,並透過一連串的田野調查為基礎,集結國內設計師參考國際案例,最終一起打造出適宜台灣的防災知識推廣方案。目前這些遊戲也受到許多學校的詢問度,但目前遊戲版權仍在各家設計公司手上,設研院也希望能協助這些遊戲之後能朝量產、普及的狀態前進。

實體物件傳遞防災動作演練

除了卡牌式的遊戲,展覽也有許多以物件設計為主的遊戲。「轟東轟東找東東」由三頁文設計,遊戲會希望在長形的空間進行,把物品都散落在路上,關主會喊「地震、地震!」,玩家就要立刻抓住覺得合適的物件,掩護自己,每個物品的功能和保護的特性都不一樣,有的確實可以保護自身,有的則無法,同時也期待孩童可藉由遊戲練習「趴下找掩護的動作。」

「轟東轟東找東東」訓練地震來臨時如何找尋掩護。(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鴨壓止血」,則是在訓練小朋友面對受傷的人,如何加壓止血、抬高患部、救援傷者,如果按壓位置與抬高的動作皆做到,玩偶上的燈就會變成綠色,表示救援成功。而「救救阿災」則是以一個類章魚造型的IP角色,企圖教導面對溺水的人的救援方式,要如何正確的拋出救生圈。

「鴨壓止血」訓練遇傷患時將傷口加壓抬高止血的方法。(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波波探險」則是透過尋寶遊戲的模式強化記憶點,建立準備緊急避難包應有的概念。遊戲中讓玩家去尋找緊急避難包所需物件,並思考最適合放入物件、體驗尺寸與重量,並以此建立與家人共同準備的習慣,能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採購。而為何波波的造型設計如絨毛玩具般可愛,也是因為在避難時擔心孩童缺乏安全感,波波除了避難包的功能也可以當安撫玩偶使用。

「波波探險」訓練緊急避難包籌備知識。(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IP是傳達知識的設計技巧

歸類這些遊戲設計技巧的另一重點,這些遊戲都有一個主要的IP角色支撐,來傳達相關的防災、安全觀念。神戶設計中心的永田宏和(Nagata Hirokazu)表示,「防災雖說是很重要的課題,但「不易傳達」一直都是揮之不去的問題。而設計便是用來克服問題,透過設計思維,導出手法及解決方案。」他認為有IP吉祥物引導的知識內容,將知識賦予很酷或可愛形象之視覺化的作法,也能有助於傳達,尤其會增加孩童對於防災知識的接受度。這次合作的成果中便能看到設計師們不僅消化了艱深難懂的防災知識,也讓這些防災知識變得有魅力且容易理解。

神戶設計中心也於現場展示過去相關針對防災的設計作品。(本刊資料室)

富教育意涵的防災救難包

「消消防災」現場也展示了由東海醫院與小北百貨合作的實體包款,就是讓大家在購買日用品的小北百貨,就能認識到防災包的準備,而且可以使用一般雜貨百貨的商品,就可以建構實用的防災包裝備。台灣無印良品也與早起設計和水越設計合作,從台灣緊急避難包籌備經驗出發,在全台53家無印良品門市與官網推廣其概念。其中無印良品的避難包品項的設計中,亮點是印製防災避難指南的手帕,原因是手帕是避難過程中非常常使用的品項,遇到地震粉塵可以當作面罩,也可以包裹受傷患部等,所以包括日本與台灣的設計師都針對手帕做了許多延伸的防災設計可能。

小北百貨x東海醫院所共同合作的黃色緊急避難包。(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台灣無印良品也與早起設計和水越設計合作的避難包亮點,為具有防災知識的手帕。(本刊資料室)

而慈濟基金會與選選研也打造的收納輕巧又分類明瞭的避難包,慈濟過往參與很多災後後端的賑災工作,他們也思考如何將資源提供到前端的預防,減少災難發生的重創。因此他們到很多鄉鎮去推廣防災,遇到很多長輩要和他們解說避難包的功能和應該放置的品項,所以和選選研打造的避難包更像是教具,將避難包整個平面化、透視化,讓長者更容易在平時就分類整理避難相關的用具。

慈濟基金會與選選研也打造的收納輕巧又分類明瞭的避難包。(本刊資料室)

社會設計的表層與深層

從「消消防災」的案例,設計是相當務實有淺層與深層的意涵,尤其是當代設計更留意設計與社會議題的關聯性,設計師更關注體察需求、與提案出未來的解決方案,美觀其實是設計作為意念溝通的手段。面對「安全」、「防災」這類對於民眾生冷、艱澀的知識,卻透過「設計」的轉譯注入許多貼近情境、年齡、身體感、實用性的溫暖巧思。

美術館與博物館面對安全知識,仍習於將民眾設為被動與一無所知,自行消化館所安全問題的承擔責任,但透過「消消防災」的案例,館所可以透過設計的方式更積極在各種館所營運的議題上,化解館方、藝術家與民眾知識與角色視野的落差。設計不僅是一種表層視覺的重新整理,其實它更可能是轉譯的手段,以及社會行動本身的同義詞。

張玉音(Yu-Yin Chang)( 333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