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2019年底起至2020年春,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迫使許多國家的公私立、營利或非營利性的文博機構,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皆調整營運模式。
根據德國出版社K. G. Saur Verlag的數據,在21世紀,全球202個國家中,約有55,000多家博物館,各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每年皆會精心策展,適逢館慶的大展,更是令藝文愛好者殷切期盼。無奈,始料未及的疫情攪局,迫使各博物館調整對公眾開放的措施,暫時閉館、展覽與活動相繼延期或取消。疫情期間,由於公眾無緣親臨博物館一睹作品真蹟的風采,博物館轉而以更多元及具創意的形式呈現和宣傳展覽及活動。
因疫情失去舞臺光環的博物館特展
2020年初以來,令公眾向隅的年度特展不勝枚舉,例如在歐洲,義大利羅馬奎里納勒博物館(Scuderie del Quirinale)紀念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逝世500周年的特展「Raffaello: Dalle Origini al Mita」、法國羅浮宮博物館(Musée du Louvre)的「藝術家的面容」(The Advent of the Artist);在北美,慶祝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建館150週年的「1870-2020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前世今生」(Making The Met, 1870–2020)特展; 在亞洲,紫禁城建城60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開春特展「韓熙載夜宴圖——歷代人物畫作品展」等。臺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在疫情期間雖仍對公眾開放,但二月起實施周一休館,開放時間縮短為上午9時至下午5時,之後再限制100人參觀,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等措施。

義大利羅馬奎里納勒博物館,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的特展海報。(取自網路)

2020年,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創建150週年特展海報,以及入口的閉館看版。(取自網路)
博物館學與展覽的貫徹與執行
博物館的研究員和策展人是賦予展覽的靈魂人物,展覽對公眾展示前皆需投入無限心力及數年的時間來籌備及實踐。筆者有感於開年以來的疫情無情、策展人無奈,觀眾向隅的感慨,追憶27年來故宮與法國文博界合作特展的經歷,特別撰寫此文,介紹法國的博物館研究員制度及曾和故宮合作特展的研究及策展人員。
法國博物館研究員的職責
法國文化部由第五共和的夏爾・戴高樂總統(Charles André Joseph Marie de Gaulle)於1959年創立。將博物館研究員的職責,定義為從科學和技術面,研究、分類、保存、維護和宣傳文化遺產。同時,亦需負責館藏文物的管理、研究、登錄及持續豐富典藏。在文物保存維護方面,與專家合作修復藝術品或民族誌文物。為了提升及宣揚館藏文物的價值,研究員需籌劃特展和常態展覽,供公眾和科學界參觀。此外,研究員亦需處理行政協調、人事管理、職員和公眾的法規、預算管理等事務,同時需與合作展覽的單位建立良好的關係。
法國博物館研究員的職業規範及聘任
1990年至1991年間,法國文化部重新整合了過往的不同法規,進而在2007年,將國家硏究員、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和高等教育機構博物館的研究員規範整合,並由2013年8月28日第2013-788號制定的法令來管轄。
相較於其他歐洲國家,法國遺產研究員(Conservateur du patrimoine)的甄選制度有其獨特性。有志成為研究員者必須先通過國家遺產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或國家地域研究學院(Institut national des études territoriales)的國家公務員甄試。三個不同屬性的研究員包括:國家遺産研究員(conservateur du patrimoine de l'État)、地域及巴黎市的公務員(fonction publique territoriale)和文物修復員,在通過國家考試後,必須先在隸屬於文化部的國家遺產學院(創立於1990年)培訓18個月。
國家遺產學院的培訓機制
學院每年培訓40至50名通過國家考試的研究員,以及約20多名修復的學員。除了專業領域的培訓,學員亦可參與法國和海外文化資產機構和大學舉辦的文化講座和論壇,並可赴國外實習,學院亦接受外國實習生。學員在培訓期滿後分發至相關文博機構,國家及地域公務員在所屬機構歷練10年之後,亦可通過外圍甄選程序晉升。

創立於1990年,國家遺產學院的Colbert廊道。(取自網路)
法國文博機構的國家公務員分級制
任職於文博機構的國家公務員(corps)的領域包括:考古、檔案、歷史古蹟、博物館、科學、技術與自然。區分為三個級別:研究員(conservateur)、首席研究員(conservateur en chef)和總硏究員(conservateur général)。地域公務員(emploi territorial)區分為研究員和首席研究員兩個級別。博物館有關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的展覽,由策展人(commissaire d'exposition)負責組織及實踐。此外,另有圖書館研究員,負責書籍和手稿等文化遺產的管理。
掌管法國博物館的中央機關
法國文化部的六個司中,掌管國立博物館的單位原來為法國博物館司(Direction des Musées de France),此司於2009年併入遺產總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patrimoines)後,轉型成法國博物館服務司(Service des Musées de France)。在法國中央政府的體制中,此司負責制定博物館的管理規則及實踐博物館政策;確保法國博物館典藏文物的維護和研究,以及協調科學及教育活動。
1970年起,許多隸屬於文化部的國立文博與教育機構,陸續轉型成公共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屬於博物館類的三個機構區分為:公共行政、文化科學及專業、以及工業及商業。曾和故宮合作特展的博物館公共行政機構(É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administratif)包括:1993年轉型的羅浮宮博物館、1995年的凡爾賽宮博物館(Château, Musée et domaine national de Versailles) 、2004年的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及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Jacques Chirac)、2010年的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Paris)、2015年的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 Paris,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以及1990年轉型成公共工業及商業機構(Etablissement public à caractère industriel et commercial)的國立博物館聯會及大皇宮(Réunion des musées nationaux et du Grand palais des Champs-Elysées)。
曾參與故宮與法國合作特展的研究員
1993年,故宮前院長秦孝儀以「從傳統中創新」的思維,開啟了故宮與國際的特展交流,首次與故宮合作的國際博物館為法國的瑪摩丹莫內美術館(Musée Marmonttan Monet)。「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Monet et les impressionnistes au Musée Marmottan)於2月至4月在故宮登場,此展由故館長阿諾・奧德希夫 (Arnaud d'Hauterives)策劃,他亦是畫家、雕刻家及法蘭西學院院士(Institut de France)。

法國瑪摩丹莫內美術館館長Arnaud d’Hauterives及1993年「莫內及印象派畫作展」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取自網路)
1995年,適逢故宮70周年院慶,羅浮宮繪畫處(Département des Peintures)的首席研究員西丸・拉維協(Sylvain Laveissière, Conservateur en chef)及歷史學家畢吉德・賈里尼(Brigitte Gallini),為故宮策劃了「十六至十九世紀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Le paysage dans la peinture occidentale, du XVIe au XIXe siècle chefs-d’œuvre du Musée du Louvre),於9月至12月在故宮展出。

1995年,「十六至十九世紀西方繪畫中的風景畫——羅浮宮博物館珍藏名畫特展」圖錄封面。策展人首席研究員Sylvain Laveissière。(陸仲雁提供、取自網路)
1998年,故宮首次赴法國的特展「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瑰寶 ——帝國的回憶」(Trésors du Musée national du Palais, Taipei -Mémoire d'Empire),於10月至1999年元月在巴黎的大皇宮展 出。法方的合作單位包括:法國外交部的法國藝術活動協會(Ass ociation Française d'Action Artistique)、 隸屬於法國文化部的國立博物館聯會及吉美博物館。 吉美博物館參與策展及圖錄專文的包括: 前館長及遺產總研究員讓弗朗索瓦.賈立基(Jean- François Jarrige, Conservateur général du patrimoine, 1940-2014)、時任首席研究員的戴浩石(Jean- Paul Desroches)及雅克.吉耶(Jacques Giès)。此外,現任總研究員比埃爾.巴迪斯(Pierre Baptiste)及曹慧中副研究員亦參與了此特展。

1998年,故宮在巴黎大皇宮展出的「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瑰寶——帝國的回憶」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

1998年,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參與故宮赴法特展「帝國的回憶」的三位策展人: 左:前館長Jean-François Jarrige,1986至2008年間任館長,為法蘭西文學院院士(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巴黎大學東方考古學博士及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約公元前2300年至前1300年)的考古學家。曾在1973年到1996年間,率領考古隊赴南亞和西亞的俾路支斯坦地區(Baluchistan)。中:Jean-Paul Desroches,1977年起職掌該館中國部門,是考古、蒙古學和漢學家、羅浮學院榮譽教授(École du Louvre) 並榮獲摩納哥文化勳章 (Medaille de l’ordre du Mérite culturel),2000年曾率領法國考古隊赴蒙古考古。右:Jacques Giès,1980年起任職於該館,1993年起負責中國與中亞部門,2008年到2011年間任館長。是漢學及藝術史學家,專研中國和中亞的佛教藝術及中國繪畫史,亦為文化和傳播部的文化事務總督察(Inspecteur général des Affaires culturelles)。(陸仲雁提供)

左:Jean-Pierre Baptiste,1996年起任職該館東南亞部門,是史學家,任教於羅浮學院及柬埔寨皇家大學的考古學院(Faculty of Archaeology, Royal University of Cambodia in Phnom Penh)。右:曹慧中副研究員(Huei-Chung Tsao, chargé de recherche),1980年自國立臺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法國羅浮學院深造,之後以優異的表現,於1988年,由老師戴浩石推薦入該館任職於中國藝術處至今。(陸仲雁提供)
1998年,來自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Le Monde de Picasso, 1881-1973),於1998年9月至1999年元月在故宮展出。此展由藝術史學家及遺產研究員(Conservateur du patrimoine)多明尼克・杜比拉貝(Dominique Dupuis-Labbé)策展。1992年起,她曾在橘園美術館擔任3年研究員,1995年自2005年間曾任職於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亦為法國文化部博物館服務司的首席研究員。

1998年,國立巴黎畢卡索美術館的「畢卡索的世界」特展策展人Dominique Dupuis-Labbé及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取自網路)
2001年,法國以「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特展(De Poussin à Cézanne: 300 ans de peinture française),回饋1998年故宮的赴法特展「帝國的回憶」。法國參與此回饋特展的單位包括:法國文化部的博物館司、法國博物館聯會、27家隸屬於法國文化部的國立博物館。其中六個文博機構的專家及學者參與策展:遺產總研究員及國立博物館聯會行政長菲利浦.杜赫(Philippine Durey, Administrateur général)、奥塞博物館文獻處副研究員多米尼克.洛伯斯坦(Dominique Lobstein, Chargé d’étude)、里昂第二大學(Université Lumière Lyon-II)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系主任弗朗索瓦・佛西耶(François Fossier)、國家藝術史學院(Institute National d'Historie de l'Art)科學顧問蒂埃里・巴魯(Thierry Bajou)、羅浮宮繪畫處研究員吉歐莫·法胡(Guillaume Faroult)及凡爾賽宮博物館研究員阿蘭・普格圖(Alain Pougetoux)。

曾參與策劃2001年的「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特展的奧賽博物館文獻處副研究員Dominique Lobstein(上圖)、羅浮宮繪畫處研究員Guillaume Faroult(下圖)及特展圖錄。(陸仲雁提供)
2006年,吉美博物館為了慶祝整建後重新開館5周年,籌劃了「清代宮廷瑰寶——1662至1796年清代宮廷繪畫精品展」(Les Très Riches Heures de la Cour de Chine: Chefs-d’œuvres de la peinture impériales des Qing 1662-1796)。此聯展於4月至7月在該館展出,由中國藝術處的遺產總研究員瑪麗凱瑟琳・雷(Marie-Catherine Rey)策展。特展圖錄由策展人與首席研究員Jacques Giès共同撰寫。特展選件以該館典藏的清宮繪畫為主,故宮亦以兩幅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i)的畫作〈親蠶圖〉及〈山水圖〉共襄盛舉。

2006年,「清代宮廷瑰寶——1662至1796年清代宮廷繪畫精品展」的策展人,中國藝術處的遺產總研究員Marie-Catherine Rey。(陸仲雁提供)
另外三個由吉美博物館所籌劃的聯展,並邀請故宮參展的分別為:「道之路——人類的另一條道路」(La voie du Tao: un autre chemin de l'être)、「茶——千年飲品的歷史」特展(Le Thé: Histoire d'une boisson millénaire)以及「「玉——從帝王尊榮到裝飾風的藝術」(Jade, des empereurs à l'Art déco)。

由總研究員凱瑟琳・德拉古(Catherine Delacour)(右)策展的「道之路——人類的另一條道路」,於2010年3月至7月在大皇宮展出。左:吉美博物館前館長Jacques Giès。(陸仲雁提供)

由總硏究員戴浩石策展的「茶——千年飲品的歷史」特展,於2012年10月至元2013年元月,在吉美博物館展出。(陸仲雁提供)
2016年10月至2017年元月,在吉美博物館展出的「玉——裝飾藝術風格之皇家收藏」,於館長及遺產總硏究員索菲・馬卡里歐(Sophie Makariou, Présidente,任期2013年至今)任內,由中國藝術處處長及遺產總研究員Marie-Catherine Rey及曹慧中副研究員聯合策展。展出的335組件的玉器中,除了該館的典藏,故宮的策展團隊慷慨出借了院藏96組件玉器,13家法國的文博機構亦共襄盛舉。

「玉——從帝王尊榮到裝飾風的藝術」特展圖錄封面(有法文和英文兩個版本)。(陸仲雁提供)

右起:吉美博物館館長Sophie Makariou、曹慧中副研究員。(陸仲雁提供)
「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Emperor Kangxi and the Sun King Louis XIV: Sino-Franco Encounters in Arts and Culture),於2011年10月至2012年元月在故宮展出。此特展為故宮首次結合兩岸及法國的文博機構聯展,包括13個法國文博機構、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及瀋陽故宮博物院等。吉美博物館方面,有6位研究人員參與, 其中戴浩石處長與曹慧中副研究員,繼「帝國的回憶」特展後再次和故宮的合作。

2011年,「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中法藝術文化的交會特展」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

左起:凡爾賽宮博物館遺產總研究員及史學家婭特麗絲・塞羅(Béatrix Saule)、吉美博物館戴浩石處長。(陸仲雁提供)
2012年,「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Mythes et Légendes en Occident: Collection du Musée du Louvre),於元月至5月在故宮展出。此展由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總研究員伊莎貝爾・勒麥特(Isabelle Leroy-Jay Lemaistre)策展,除了羅浮宮的4個處,另有法國6個博物館受邀參展,並邀博物館的館長或研究員撰寫圖錄。

2012年,「西方神話與傳說——羅浮宮珍藏展」圖錄封面。(陸仲雁提供)

策展人(左一),羅浮宮博物館雕塑部總研究員 Isabelle Leroy-Jay Lemaistre。(陸仲雁提供)
2012年,「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展」(Royal Style: Qing Dynasty and Western Court Jewelry),於6月至9月在故宮展出。此展首開故宮與瀋陽故宮博物院、卡地亞典藏(Cartier Collection)三方聯展。展覽分為「清代宮廷珠寶」及「西方貴族珠寶」兩個單元,西方的單元由卡地亞典藏的館長帕斯卡爾・勒伯(Pascale Lepeu, Conservatrice)策展。出生在巴黎的勒伯於1990年移居瑞士。從商學院(Business School ESC)畢業後,於1993年起任職於日內瓦的卡地亞典藏。接任館長前曾追隨前任館長10年,對卡地亞的典藏及檔案資料暸若指掌。

2012年,「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展」海報。(取自網路)

2012年,「皇家風尚——清代宮廷與西方貴族珠寶展」海報。「西方貴族珠寶」單元策展人,卡地亞典藏館長Pascale Lepeu(左一)。(陸仲雁提供)
2017年4月至8月,「印象・左岸——奧賽美術館三十周年大展」(Exposition du 30eme Anniversaire du Musée d’Orsay: Les mondes esthétiques du XIXe siècle)在故宮展出。此特展由前奧賽博物館的藝術典藏及繪畫處處長澤維爾・雷(Xavier Rey, Directeur des collections et conservateur peinture)策展及撰寫圖錄。策展人是印象派專家,畢業於法國高等師範學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及國家遺產學院,獲得管理科學碩士學位後,自2010年起成為奧賽博物館的研究員,兩年之後升任處長。2017年,榮升南法的馬賽市博物館館長(Directeur, Musées de la Ville de Marseille),掌管馬賽市的10家博物館。

2017年,「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三十周年大展」。(陸仲雁提供)

2017年,「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三十周年大展」策展人,前奧賽博物館藝術典藏及繪畫處處長及馬賽市博物館館長Xavier Rey(左一)。右起:前行政長Alain Lombard、前館長顧問Olivier Simmat(陸仲雁提供)
2019年11月15日,在故宮南部院區開展的「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Masks: Beauty of the Spirits),由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的遺產典藏處(Département du patrimoine des collections)處長伊夫・勒弗(Yves Le Fur)策展。勒弗是遺產總研究員,於1989年獲得巴黎第一大學 (Panthéon-Sorbonne University)的藝術和考古學博士後,先任職於國立非洲及大洋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d’Afrique et d’Océanie),1999年轉任凱布朗利博物館的大洋洲部門。

2019年,「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面具精品展」策展人,凱布朗利─席哈克博物館遺產典藏處處長Yves Le Fur。(陸仲雁提供)
結語
新冠狀病毒疫情期間,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曾於2020年3月16日對全國致詞時提到:「我們處於戰爭之中,不是針對另一個國家,而是針對一個看不見而難以捉摸的敵人。」總統所指的敵人對全球文博機構造成了極大衝擊,閉館期間的因應措施,以及重新開館後的新挑戰,成為全球各館的新議題。
筆者因熟悉英、法、西語及國際事務,自1993年起,參與故宮和國際接軌的首次特展,自此27年間,有榮幸與法國文博界的研究及策展精英結緣。此文謹獻給可敬可佩,賦予博物館典藏新生命的法國及全球文博界的研究員與策展人。近期疫情較紓緩,許多沉睡中的博物館,漸漸甦醒,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為研究員及策展人的經典作品再次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