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石膏等主體材料在完全手繪的高度擬真表象處理後,呈現出飽經風霜的工業金屬製品樣貌;與此形成張力的,是以「陳列」之態繪製於狀若玻璃觀察皿之中的生物—牠們已由被保護的生命形態轉為標本殘骸,以凝結的樣貌呼應在整個故事中被尋訪的時間性,而展廳中同組作品編號之間不連續的跳躍性,也擴增出更大的想像和敘事空間。
在這個前後跨越數年的「溫室」系列中,還是可以看到從機械到生物擬態的逐步演進。最新的裝置以澎湖的古老海洋生物鱟魚為擬態對象;而現實中鱟魚可被用以檢測細菌的灰藍色血液,也成為給冰冷機器注入生命的科幻符碼,與那好似在呼吸般明暗交替的Omega信號燈,一道構成「生命–機械」的經典科幻母題。此次展覽以一整個系列的「溫室」繪畫雕塑在展場中遞進式彼此呼應,對比鮮明的環境光影如同一組空間化的蒙太奇部署,將人們的觀看聚焦於作品本身。而于軒與電影導演黃駿傑合作的三頻道錄像《Black Box》(黑盒子)分別以三台並排擺放的14吋CRT顯示器播放,模擬的是實驗室內監視器的畫面形態與不同角度,嘗試以動態影像豐富一個敘事體系。此一系列中不同組作品形態上的相似與變奏,體現一位藝術家慢慢與時間、藝術創製體系共構而生的自我系統,未來還可以繼續觀察于軒將如何進一步在生物擬態上推進自己的創作。
于軒的作品《克萊因.赫茲-NO.40082 溫室》。(双方藝廊提供)
于軒日前在双方藝廊的個展「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中所呈現的作品,是過去幾年來的繪畫裝置創作逐步延伸而成的一個系列,也是他自更早的「三角鐵」系列就開始處理的「機械–生物」張力結構發展出的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
克萊因.赫茲這位虛構的生物科學家及其實驗計畫不僅在故事概念上提綱挈領,也成為整個作品系列的某種形式提喻。于軒透過構想出的這位科學家及其發明製造的一組「生命維持」儀器,營造出「未來考古」的時空感,以一個似是而非的外國人名對應一套超寫實風格的視覺系統,造就出表象與內裡殊異卻互相統一的格局。幾年來于軒採納的是一種近乎「苦行僧」般的創作方式,包含(卻不僅限於)電腦繪製預想圖、主體結構製作及塑形、不同材質擬真上色及繪製、製作作為繪畫對象物的標本、繪畫創作、組裝等諸多繁雜工序,每件繪畫裝置作品的製作週期都長達數月、甚至將近一年時間。繪畫過程中,他大量運用古典油畫中常見的罩染技法,藉層層疊加的透明顏料來創造出表面的亮部以及由此產生的真實感,此一技術選擇,在模擬那孕育生命之羊膜的脆弱薄膜時,更凸顯死亡的冷峻現實。
于軒 克萊因.赫茲:溫室擬態
Tags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2篇 )追蹤作者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