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23年後相遇的喜事
位居在長安東路上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除予人溫暖、素樸與清爽的質地外,23年來獨行地推廣紙材文化的相關知識教育。為何說「樹火」獨行,回望1990年,原於南投經營長春棉紙關係企業的陳樹火,因有感社會大眾對紙知識的貧乏想像,因此萌發成立基金會與紙博物館的理想。然同年10月,一場廣州白雲機場的劫機空難事件,意外結束了陳樹火夫婦的生命,夫婦倆最小的女兒陳瑞惠守護了父親生前的心願,耗費五年時光摸索、籌備,從無至有打造出台灣針對紙質教育的獨立博物館。
「樹火」靜靜矗立在長安東路的街口23年,直到今年開春,博物館隔鄰的空間閒置下來,遂轉型為「鳳嬌催化室」,促成了這場晚了23年的相遇,而「鳳嬌」即是樹火生前的另一半。
紙張與創意人的實驗連載
鳳嬌催化室品牌統籌李依耘(Lino)表示,過去樹火一直強調紙教育的互動性,提供一處蒐藏與彙整台灣紙歷史文物的場域。然而,這個開放紙知識的學習場域,不斷以其特有的敏銳度媒合設計師、藝術家尋訪一些更細節的相關製作知識,或是直接想訂製精緻製作的純手工紙,這些陸陸續續不同於學習、參觀的新需求,也讓博物館感受到「這個客群很不一樣」,也想區隔博物館本身教育、實作工作坊的推廣氛圍。
「他們往專業去探詢,想理解紙張的製作過程,理解紙的本質與紙性,並真的去實踐某個案例。」當這個需求逐漸累積、出現,又恰好隔壁的空間閒置出來。「樹火」決定讓另一半現身,成立「鳳嬌催化室」。
由設計師洪浩均打造的「鳳嬌催化室」,一進門是一座紙結構懸掛的山形。(鳳嬌催化室提供)
催化室以「催化反應」(Catalysis)為概念,「若紙是反應物,那麼使用紙樣的人,包括出版者、寫字者、設計師、藝術家或建築師則成為我們的催化劑。」紙張被分解下來其實有很多創造的可能,從樹皮蒸煮完,成為柔軟的樹皮與纖維,到打成紙漿,「每個流程對我來說都是紙質的一部份,催化室的工作即是把紙解構掉後,再去延伸它的可能性。」企圖透過各種紙媒材、自然物的實驗,與創作者引導和共同研發、突破各種紙質實踐的再定義,提供藝術紙、手工紙、修復紙的專業諮詢,還有客製化的製紙服務,「鳳嬌期望成為紙張與創意人交流的實驗平台。」
紙山.苔區.隱室
由設計師洪浩均打造的「鳳嬌」新空間一進門,是一座紙結構懸掛的山形,紙被懸吊、撐開與建構,暗喻了空間對於紙性、定義的延展。也保留老街屋不工整的紅磚牆面,但以燈光細緻洗出牆面質感。以金屬鋼架構成的「法籃疊法籃」(FRAME De FRAME),讓催化室的展示、收納可以自由組合、堆疊或是拆卸鋼架,並展示著36種精緻的紙樣,參觀者皆可透過各種感官的方式觸摸紙質。被定義為「乾區」的空間保留過去紙鋪的紙櫃,紙櫃中有各式不同材質的紙張,而紙櫃一拉開更暗藏燈光,可以更清晰地檢視紙質的材質。此區域企圖呈現思索與實驗的過程,以空間的具體內容呈現才質研發的幕後,也讓工作場域成為一場屬於行為、材質的試驗展示。
鳳嬌催化室滿溢著綠意的「苔室」。(鳳嬌催化室提供)
催化室目前因工作性質分為乾區與濕區,濕區則為滿溢著綠意的「苔室」,濕區主要是在紙的塑形、紙張製作或紙張染色等實驗時會使用,苔牆的綠意也提供催化室一個有機、療癒休憩之地。Lino表示當初一直在思索要在「鳳嬌」植入何種自然材質,後來以同事間登山的經驗為發想,發現台灣的山林擁有2,000多種苔癬,如此茂密附著在自然之間,這未來也會成為催化室材質實驗的方向,「我們不只研發紙的媒材,更期望與各種自然材質相遇。」目前研發的「苔牆」成為一有生命的材質,也創造各種微觀自然的親密感。
而最後方的「隱室」則規劃呈現展覽內容,然Lino強調並非只是靜態展覽的呈現,展覽可能更具前衛性、動態性與超出目前台灣熟悉展覽的型態。如首檔展覽《Source Fold Compositor》,由策展人黃偉倫(Frank)邀請美國藝術雙人組MSHR,作品運用自製的合成器,融合了虛擬實境、數位雕塑、聲音藝術、互動回饋及儀式性表演等多元元素,作品風格呈現前衛實驗,也呼應鳳嬌的未來性與未定義。
在展演現場的那張「紙」:鳳嬌催化室.質材浪漫劇
初一.十五.小蚪數
看似站在前衛、試驗的前浪上,鳳嬌其與傳統異常靠近。如設定初一、十五開室,除回應公共性展示的需求,另一部分則是嚮往過去人們仰賴農民曆,仰賴陰晴圓缺,更用感官觀察天象與氣候的時代,人和自然是相依而且靠近的。「我們發現現在年輕人對於傳統的習俗已經失去了自主性,當習慣慢慢消失,也就是文化的佚失,我們希望喚醒那種雀躍,如貼春聯迎接新的年,這樣嶄新美好的心情。」
另外,也有結合所生產的紙樣,而設計的「鳳嬌神算紙為蚪術」,以紙樣為心理測驗的選項,並附加宮廟抽籤的排版,解釋每個紙張可能象徵的人格特質。企圖藉由這些巧思喚起年輕人對於故事和文化的連結,以及和大自然深厚的連結。「現代生活很容易就喪失這些敏銳,城市生活的我們當然並非故意,但鳳嬌企圖透過一些巧思植入這樣的提醒,讓被科技包覆的我們,試想以前依賴自然的狀態,要如何回到最本質的狀態,也是我們要去推廣的。」
鳳嬌催化室「法籃疊法籃」(FRAME De FRAME)區域展示著36種精緻的紙樣。(鳳嬌催化室提供)
以薄如一瞬回應未來策展跨域
「樹火」與「鳳嬌」的深層底蘊,都是在意材質與質地,鳳嬌站在樹火23年來累積的強壯肩膀上,將繼續發揚對紙材的知識,打造出台灣首間紙及自然材質專業的諮詢場域。
回望過去,自樹火成立以來已累積多項與藝術文化界的合作,包括2005年雲門舞團的《狂草》,布景即是七幅筆直的紙張。每場演出用掉七張十公尺長、120公分寬的紙,即便演出並非大量製造,然樹火團隊為了讓紙質之美更被廣為認識,仍耗費近十個月為《狂草》研發紙張,這演出用紙後來也被稱為「雲門舞紙」。
「鳳嬌神算紙為蚪術」,以宮廟抽籤的排版和紙樣為心理測驗的選項。(鳳嬌催化室提供)
抑或,201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建築師邱裕文與許偉倫創造一經由「紙」質建構的建築實驗體,然而在紙質的要求上則希望可以上色,且能在戶外維持三個月之久,這個難題又找上樹火,與合作廠商恆儀發展實業共同實驗出外部防水塗層,而產出材質輕盈透亮的「薄纖紙」,能夠因應風吹、日曬、雨淋等氣候挑戰,及能吸墨且不易脫色。
另包含李明維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期間作品《不期之美》所使用的紙質;或是2016年台北藝術大學原創劇《谷德,搖搖搖》中似樹皮、森林般的紙質布景;及2017台灣文博會「我們在文化裡爆炸」與格式設計合作的展覽空間,展場中如瀑布般垂下的和纖紙、薄纖紙呈現出輕盈的空間動線,也是策展團隊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與鳳嬌催化室共同研發的想像。
在2015年忠泰美術館所展出的「HOME 2025:想家計畫」,已能看到台灣中小型企業的研發能力與創造性社群合作研發的成果,創意人利用這些前端專業研發的成果針對生活、美感體驗提出新的見解,並創造更回應時代需求、專業與前瞻性的革新,雜揉美學與社會需求創造具美感的實際產品。鳳嬌催化室絕非這場關於美感提升、新展示需求的變異個案,如同「她」還不急著定義自己,而這個時代新的美學需求亦何嘗不是。
201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建築師邱裕文與許偉倫創造一經由「紙」質建構的建築實驗體。(鳳嬌催化室提供)
2015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的X-site計畫「未知的質域」,建築師邱裕文與許偉倫創造一經由「紙」質建構的建築實驗體。(鳳嬌催化室提供)
鳳嬌催化室「隱室」 首檔展覽《Source Fold Compositor》的美國藝術雙人組MSHR。(鳳嬌催化室提供)
李明維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期間作品《不期之美》所使用的紙質也由催化室所打造。(鳳嬌催化室提供)
2016年台北藝術大學原創劇場《谷德,搖搖搖》中似樹皮、森林般的紙質布景。(鳳嬌催化室提供)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企劃主編《刺花 Tshiah-hue》、製作《調皮 The Skin Surfing》卡帶專輯,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