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Pulima表演藝術新秀 以生命經驗創作

Pulima表演藝術新秀 以生命經驗創作

文/賴柔蒨 圖/原文會提供 出處/《原視界TITV雙月刊》14期 於11月4日登場的Pulima藝術節,首度舉…
文/賴柔蒨 圖/原文會提供 出處/《原視界TITV雙月刊》14期
於11月4日登場的Pulima藝術節,首度舉辦「表演藝術新秀徵選」,期望透過Pulima藝術節的平台,讓新生代原住民表演藝術工作者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創作者以個人生命經驗為主題,不限創作形式,將其對於土地、血緣、文化的思維與生命歷程化作藝術的形式,回溯自身對於原住民身分的定位與意義。經評審選出8組團隊,將於11月13日、20日在高雄市立美術館輪番演出;入選節目類型有音樂、劇場、舞蹈、行為藝術與跨界,相應不同作品,觀眾或沈醉聆賞,或介入演出,這8組原住民表演藝術新秀將為Pulima藝術節帶來令人期待的火花。
以歌舞傳唱祖先的文化
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 X 《榮譽》
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致力走傳統的路,嚴謹而深刻。原住民族以樂舞傳遞生活智慧,該團透過田調,與部落耆老學習,以自己的力量尋回斷裂的文化,化作樂舞承續祖先的文化與智慧;2014曾受邀至亞太藝術節演出。劇團創作的劇作《榮譽》將呈現排灣族人高度傳唱的歌謠《Inaljaina》,母語吟唱內容訴說著祖先的智慧、對自然環境豐富的觀察及人生的體悟;女人的歌展現對女性教育的規範,和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思維;而男人的歌則傳達對個人成就的欣喜之情,同時表達分享共榮的概念。
安坡碇樂班文化藝術團。
起飛,等待,再次飛翔
高旻辰 x 《鷹》
排灣族的高旻辰自小學舞,科班出生的他曾短暫至紐約瑪莎葛蘭姆舞團學習,從中認知到舞蹈不只有講求動作標準,跳舞當下發自內心的快樂同樣重要;加入布拉瑞揚舞團後,他進一步體悟應「從心跳舞」,認為好的舞蹈作品不只撫慰觀眾的眼睛,更能撫慰其心。《鷹》為其自編獨舞,鷹以銳利而真誠的雙眼俯瞰世界,起飛,等待,尋找獵物和歸宿;再次飛翔,找回自我認同的信念,也慢慢地找回祖靈最初給你的樣子。他說:「展翅高飛之前你是孤獨神秘的,唯有自身對自己的信念,慢慢地找回最真實的樣子」。
高旻辰。
從飲食窺見人與人的關係
陳彥斌 X 《SI,口乞口乞, KAEN》
身為全職劇場編、導、演藝術創作者的陳彥斌,曾與創作社、台南人劇團、動見体、烏犬劇場、杵音文化藝術團等劇團合作。阿美族的陳彥斌演出經驗豐富,近年積極往舞蹈、影像、主持跨領域發展,目前是安娜琪舞團的實習舞者。《SI,口乞口乞, KAEN》以阿美族飲食文化為創作主軸,結合物件劇場,呈現表演者、偶、食物彼此之間互動關係。自從開始吃素,陳彥斌從部落飲食的參與者變為旁觀者,他觀察並發現餐桌上食物菜餚的組合、談話內容、座位安排等細節,都會隨著用餐的成員、時間、空間的不同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引發了他的創作動機;作品不僅呈現阿美族飲食特色,還映射更深層的關係、位置、階級等結構,表演將運用高雄市立美術館開放流動的空間性質,創造觀眾可遠觀亦可近身參與的作品。
陳彥斌。
我們的生命充滿著儀式與歌
陳珊珊 X 《土地 Sra》
在《馬格拉海的改硬——海的邊邊》專輯中,阿美族的陳珊珊能以飽滿嗓音吭唱阿美族傳統歌謠,也能隨著吉普賽般的音樂即興演唱,或是和著簡單的旋律吟唱;陳珊珊以聲音作為表演,繼承了族群豐富的音樂,她說:「我們的生命充滿著儀式與歌。」阿美族的音樂歷經歲月的千鎚百鍊,孕育出神靈通曉的樂曲,並且流傳千百年不變,樂曲裡的「虛詞」並不代表無意義,而是一種經過時間的沖刷後,我們已經遺忘的語言。《土地 Sra》將以配器營造出儀式性、超現實的聲音表現,緊密連結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之間的關係。
陳珊珊。
找回記憶中的「源」
章瑋倫 X 《源》
章瑋倫為知名創意打擊樂團「Punch」的成員,曾參與103年金鐘獎「電視人的主打歌」打擊秀等演出。賽夏族的章瑋倫以原創樂曲《源》找回屬於自己的原鄉血脈。作品由三個段落構成,第一段落「原始之聲」,運用器樂模擬風聲、鳥聲、蛙鳴、蟬叫、溪流,及風吹過樹葉的沙沙作響的聲音,交織一條舖往大自然的道路;第二段落演奏第一把屬於原住民的手作樂器「弓琴」,彈奏古與今的故事,祖靈與山林間的對話;第三段落「源源」,以竹子敲擊,轉動趕鳥器,木棒敲地結合縱踏之聲,讚頌大自然的聲聲不息,讓大地的節奏與眾人的心一起共振,舞動。
章瑋倫。
用音樂找回自己的身分
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 X 《一個人,一群人》
蘇瓦那的創作專輯《自由的旅程》獲得105年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提名。自幼成長於都市之中,直到10歲時才知道自己是阿美族人,民國89年他開始回探族群根源,認真學習母語與傳統文化,並成立CMO創造音樂室內樂團,現為音樂總監、駐團編曲。樂團以阿美族群聚概念經營,從1個人到如今27位團員一齊在音樂的大家庭中成長,《一個人,一群人》以歌帶入自己與身邊的故事,表演結合阿美族人複唱、合唱型態與即興精神,採8人樂團編制,編曲融合爵士、古典、流行、藍調等曲風,演出將展現阿美族人狂放自由的音樂性格,再現群聚歌唱的力量。
蘇瓦那.恩木伊.奇拉雅善。
文化的一半,我的一半
鴻狄 X 《半個故事》
身為劇場舞者、影像演員的鴻狄以《半個故事》真誠面對自己與自身阿美族血脈的關係。她說:「面對文化,我是一半。它是我的本源,也是我無法觸及的渴望。與之漸行漸遠,矛盾亦愈深,我是否還能驕傲的說出『我是阿美族』?」自身的另一半,除了自我的族群意識,還有他人眼中的自己通常也並非全貌,因此鴻狄說:「每個人的故事對於他人都是半個故事,所有人都是個體的別人。」這個哲學氣味濃厚的藝術作品,將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創造非觀演關係的表演場域演出,觀眾與演出者的互動交流中感受彼此的半個故事。
鴻狄。
祖靈在四週守望著我們
謝皓成 X 《祖靈的眼睛》
謝皓成為臺北市傌儷芭里文化藝術團音樂總監、桃園市奇萊原音藝術團音樂總監,曾參與104年馬水龍紀念樂展《意與象》演出。太魯閣族的謝皓成,以太魯閣族的傳統音樂、樂器、古調出發,結合數位化音樂、交響音樂創作《祖靈的眼睛》,作品呈現泛泰雅族群的生活型態,戰爭,慓悍的太魯閣勇士,勤勞織布的婦女。團隊裡多為太魯閣族的母語老師與音樂演奏者,結合現代音樂元素呈現新世代的文創音樂。
謝皓成。
原視界IPCF雙月刊( 2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