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7台北數位藝術節 「集.無限-永遠在合作中」

2017台北數位藝術節 「集.無限-永遠在合作中」

平川祐樹的錄像作品《冰川陣》。(攝影/陳飛豪)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走過先前面對市議員的預算質疑、場舍續約問題與經…
平川祐樹的錄像作品《冰川陣》。(攝影/陳飛豪)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走過先前面對市議員的預算質疑、場舍續約問題與經營團隊重組等等的風波震盪,上月於中心本館以及松山文化創意園區(以下簡稱「松菸」)開幕的第12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格外受到矚目。今年由資深藝術家駱麗真擔任策展人,並以「集.無限-永遠在合作中」為主題分為三個展區:在松菸的國際數位藝術邀請展、國內數位新銳藝術創作展演以及本館的歷屆成果回顧展,策展理念中重申該藝術節在亞洲世界的重要性,在強調共生共處、消弭歧異之餘,亦援用「集.無限」概念中,集有匯集四方能量的區域意義,頗有希望告別過去紛擾,廣納融合差異的積極意義,而這份理念亦反映在今年的作品選件上,不只強調了數位藝術家擁抱科技與新媒體的積極態勢,亦有多數與民俗、歷史人文與城市議題結合的佳作,值得細細品味。
在藝術家張徐展與吳秉聖共同合作的創作《space in space》中,相較於前者過去以多頻道錄像呈現的形式,觀者在這件作品中可透過擴增實境的方式,將自我放置在喪葬人偶構築的異想世界,遊移在現實與虛擬空間交錯的當中。另一件王博彥的《地圖誌》系列則是取樣城市地鐵站中,平面廣告更換空檔時,各種殘膠構築出彷彿地圖般的獨特意象,藝術家則是將這些圖像透過電腦計算轉化成立體地形圖,將城市角落中來去層疊的虛幻空間轉化成實體面貌,彷彿城市記憶的迴返與再現。
另一件國際邀請展中的《冰川陣》則是由旅德日本藝術家平川祐樹(Youki Hirakawa)以德國當地「冰川漂礫」為主題的八頻道錄像。根據其創作理念,冰川漂礫為冰河時期因冰川活動而流動的巨大漂石,包括波羅的海,以及其他一些漂礫皆因此被搬運了400多公里。這些漂石因有著與所在環境相異的外型,所以經常與民間傳說故事連結,像是惡魔或是女巫,有些甚至被稱為「魔鬼之岩」。但有趣的是平川以黑白影像直觀這些巨石的詮釋方法,寂靜到令人感到莊嚴,八頻道環伺彷彿神秘結界與祭典現場的氛圍,其實比較接近日本神道中,大自然作為神明隱身之所的文化內涵以及泛靈信仰以自然為本的理念。
傳統神道信仰中以各種天然紀念物作為祭祀對象的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熊本阿蘇神社,原本的祭祀對象就是阿蘇山上的火山口,以海上鳥居聞名的嚴島神社,其「御神體」就是嚴島這座島嶼。另外以岩石為主要祭祀對象的以伊勢二見興玉神社最為有名,祂以夫妻岩為鳥居,遙拜傳說中的海中興玉神石,而來自這個崇尚萬物有靈之國的平川祐樹,則是將日德兩國對於「岩石」或者說是天然紀念物的不同民俗與文化想像,透過當代藝術的創作手法交疊融合,在超越國界與文化間的藩籬之餘,亦藉此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
陳飛豪( 114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