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16混種現場藝術祭

2016混種現場藝術祭

聲響與身體 自2012年第一屆起,聲音與影像的大型現場演出便是混種現場的一貫特色,今年的聲響混種邀請到多組國內…
聲響與身體
自2012年第一屆起,聲音與影像的大型現場演出便是混種現場的一貫特色,今年的聲響混種邀請到多組國內外藝術家於展期中演出,包括結合台灣傳統樂曲與搖滾電音的美秀集團、勸世宗親會。而在國際藝術家部分,則邀請到1990年代活躍於南韓地下獨立音樂圈、長期關注聲音與空間環境關聯性的韓國聲音藝術家權秉俊(Kwon Byung-Jun)。權秉俊的創作不僅止於聲音研究,同時也結合了視覺性的呈現,此次他於混種現場中帶來自行研發、由棄置老舊鋼琴改造的的可移動式鋼琴和數位樂器,以台北環境音樂為主題於現場演奏。另一方面,混種現場此次也與英國文化協會合作,邀請來自蘇格蘭的作曲家、藝術片製作人萊肯(Mark Lyken)。萊肯近期的創作鎖定在透過觀察性影片、聲音訪談、音樂作品和聲音藝術探索人與地方之間的關係,而此次的演出則應用他9月起於台北國際藝術村駐村期間採集的聲音與視覺素材,集結為與在地場域相關的新影片與聲音裝置作品。同為現場演出的「表演混種」,今年邀請到泰國舞蹈藝術家Pichet Klunchun來台與台灣表演團體驫舞劇場進行「身體的傳統:交流計畫」於寶藏巖綠野地進行公開展演,Pichet Klunchun與驫舞劇場藝術總監陳武康透過舞蹈與田野調查,找尋新的身體對話可能。
「2016混種現場」。(攝影/林怡秀)
國際藝文空間
在今年混種現場開幕之前,台北國際藝術村便已於7月分台灣藝術村聯盟年會中,推動成立「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Taiwan Art Space Alliance);而在今年的混種現場中,也藉此邀請國內外藝術進駐單位參與為期一週的活動,包括日本秋吉台國際藝術村、日本Tokyo Wonder Site、新加坡Grey Projects、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高陽藝術工作室(MMCA Residency Goyang)、中國K11藝術村、日本橫濱藝術銀行(BankART1929)、越南Zero Station等國外空間,以及自由人藝術公寓、蕭壠國際藝術村、台東曙光藝術村、鹿港藝術村、江山藝改所、789養雞場789Chicken Farm、空場、非常廟藝文空間與奧賽德工廠等空間。各空間於現場展示駐村藝術家作品,並透過此次的匯集呈現機構的內容介紹。而今年由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新創立的兩個活動品牌「幽竹小塾」與「週末微小聚」,此次則以現場座談會方式進行交流,邀請搖滾樂隊拍謝少年與藝術家李文政、寶藏巖微型群聚「二皿」進行分享。
「視覺混種」展覽現場。(攝影/林怡秀)
一平方公尺的創意
今年「視覺混種」展區共有110位年輕創作者投件參賽,經第一階段審核後,共入選83件作品。有別於去年URS21中山創意基地的展出空間,今年花博爭豔館展區少了室內隔間牆面,參賽者必須於相對開放的空間中,處理一平方公尺中的作品與其他參賽者、展出環境的關係。今年的競賽評審由日本Tokyo Wonder Site總監今村有策(Yusaku Imamura)、新加坡Grey Projects創辦人黃漢衝、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高陽藝術工作室代表崔承賢與越南Zero Station創辦人阮如輝等國內外評審共同評選,本屆首獎由王詠翔獲得,二獎頒予曾慶強、黃文塑。王詠翔自言其作《一平方公尺》中的空氣為作品,試圖探討現成物與作品牌的關係,進而延伸藝術家本身、作品、觀眾,以及公共財和外牆空間等環境議題,在平方框內拋出對領土領空等政治提問。評審今村有策認為,此件作品透過聲音、燈光、煙霧引起觀者注意,利用一平方公尺空間,將作品概念延伸至國家領土邊界等主權議題。而在二獎作品、黃文塑的《無題》中,評審崔承賢認為「創作者以自身的經驗轉化現今國際間關注之移民議題,實屬難得」,評審阮如輝頒獎時表示:「曾慶強作品《合離》使用詩意的手法呈現,透過創新的呈現反思傳統繪畫手法,機智詼諧」。「視覺混種」獲獎者將獲得於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駐村及個展機會。
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所主辦的「混種現場藝術祭」(以下簡稱「混種現場」),已邁入第五屆,今年混種現場首次與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的台灣當代一年展於花博爭艷館同步展出,以各半的展出面積呈現兩組活動。此次混種現場共邀集30組國內外藝術空間與300位藝術家參與,而除了延續過去歷屆活動主軸「聲響混種」、「表演混種」項目,以及自去年起以徵件方式募集創作者,以一平方公尺展覽空間進行創作的「視覺混種」競賽單元外,今年混種現場也與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合作推出「國際藝文空間」展區與「混種論壇」,並加入藝術村活動品牌「幽竹小塾 x ON SITE」與「週末微小聚 x ON SITE」等活動。
「聲響混種」萊肯演出。(台北國際藝術村提供)
林怡秀( 13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