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

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於2018年4月接手營運數位藝術中心,首展為走路草農藝團所策劃的「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以「家電」為主題探討與數位藝術之間的關係。過去數位藝術中心能專門針對數位技術進行研發,累積有相當的貢獻,但視盟在協會脈絡與資源上並無法複製這樣的經驗,將如何以數位藝術為基礎,擴散到教育面向與鄰里的溝通上,也是團隊下一階段須面對的課題。
鄰里,是下一個階段的關鍵字
視盟團隊於今年4月接手營運數位藝術中心,首展為走路草農藝團所策劃的「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以「家電」為主題探討與數位藝術之間的關係。文化局長鍾永豐於開幕致詞表示,「這個重新開館折騰了一年三個月,在議會和議員有了長期的溝通,歷經兩個會期後才有共識,感謝視盟願意承擔,讓這個過去營運累積多年的成果能夠接續,我們期待新的團隊能和周邊居民發展好的鄰里關係,在科技與居民互動間開展下一個階段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長期關注教育、藝術、建築等文化領域的立委吳思瑤也出席開幕致詞,她表示過去在得知DAC的「被閉館」,在媒體報導中得到「台灣在數位藝術的發展贏在起跑點,卻停在終點之前。」的擔憂,即便轉戰到立法院,她也心繫著中心後續營運的發展。面對更新的發展目標與拮据的營運經費,她也呼籲「如今重新開館一年預算只有800萬,空間重新進駐軟硬體都需要修繕,這樣的預算規模要如何把數位藝術領域經營好?扶植數位藝術是政府的責任,我也會持續關照文化部、科技部各項計畫,努力為數位藝術爭取發展空間,需要我的時候,我一定會站在這裡。」
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
數位藝術推廣不該只有單一的發言權
DAC新任執行長駱麗真於受訪時表示,中心在與數位藝術基金會合約到期後,其實一直都陸續舉辦藝文相關活動,但一直缺乏固定營運的團隊。當市府招標中心的營運團隊時,視盟也積極提案回應,最終獲得為期三年的經營權。她坦言視盟一直以來並非與數位藝術有直接關聯的團隊,但其長年以為藝術家服務,推廣當代藝術的形象,最終成為市府委託經營DAC的團隊。
駱麗真表示未來中心的經營有幾個方向會和數位藝術基金會營運時期不同,一是目前經費和過往不同,一年僅有800萬元,因此無法像過去能包含「研發、實驗、創作、育成、交流」各種面向,尤其研發經費更是困難。「視盟會承接中心的經營所被看重的並非是研發能力,而是我們在服務與藝術社群、民眾溝通的強項上。過去數位藝術中心能專門針對數位技術進行研發,也有相當的貢獻,但視盟在協會脈絡與資源上並無法複製這樣的經驗,而是如何以數位藝術為基礎,擴散到教育面向與鄰里的溝通上。」
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
如第一檔展覽「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即是以一個「入厝」送家電的常民習俗展開,以藝術家的作品重新探索數位、生活和居民的關係,如何讓附近居民願意踏入中心,理解更多的服務與教育項目,與民眾密切的溝通數位藝術概念成為視盟入駐DAC首要著手的項目。
第二則是未來DAC強調各種數位藝術經驗的傳承和培養,這不僅是支持數位藝術創作人才之技術研發,而更是希望面對策展人和藝術行政等數位藝術相關專業的建立。「過去數位藝術基金會在技術研發、支持藝術創作有了很好的示範,視盟接手後在發展階段上將會有轉折,我們會思考數位藝術除了技術研發外是否有其他可能?或是僅能是少數人的關注項目?」駱麗真強調希望對於數位藝術概念的推廣,是能從藝術家擴及到其他藝文從業人口,「發展數位藝術重要的不僅是創作和技術研發,那絕對是某個重要區塊,但我們希望能開發數位藝術更多應用的可能。」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開幕首展「終身保固——家電羅曼史」藝術家合影。(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提供)
以各種專業動態合作重新描繪數位藝術
而在人事上,駱麗真也說明未來團隊核心成員的規畫,包括視盟秘書長陳小雜擔任中心的行政總監,藝術家鄭先喻將擔任技術總監,策展人陳湘汶將擔任藝術總監。除了鄭先喻外,其他行政人才都非過去認定為數位藝術背景的工作者。駱麗真認為所謂的數位藝術已經常態化了,重點是在策展、教育計畫、工作坊有數位藝術的基礎和概念,而不是刻意挑一位非常數位化的人來主導,「我們應該善用各種專業領域合作的方式重新定為數位藝術。」
DAC目前也規劃三間實驗室,包括以生物藝術為基礎、發展共學的實驗室,以及表演藝術和影像互動實驗為基礎的影音實驗室,最後是針對數位藝術行政人才所開設的Google Analytics(簡稱GA)分析、資料探勘等課程的實驗室。至於下半年的展覽計畫,第二檔目前預計將會由鄭先喻主導,而主要因為中心硬體維修,將此概念化為展覽契機思考所謂數位藝術場館需要的硬體設施為何,一樓展場將同時成為工地與展場,開放藝術社群與民眾一同討論數位藝術展場建置的過程。
駱麗真期許透過下半年的展示,清晰地將視盟對於DAC的規劃清晰呈現。然她也坦言在經費有限、民間單位面對市府期許,以及藝術社群對於數位藝術發展的期待與高度,將是中心營運不可迴避,但滿足各方需求難度極高的挑戰。視盟將如何重新運轉、啟動這座城市數位藝術發展的基地,將持續考驗市府、經營團隊,及藝術社群各方的智慧。
從「被閉館」到「再開館」
台北市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pei,簡稱DAC)過去由「數位藝術基金會」營運,並以「研發、實驗、創作、育成、交流」數位藝術理念為核心,中心開館八年來,共舉辦11年的「台北數位藝術節」,過去也長期為數位藝術創作者和當代藝術社群交流平台。2015年國民黨市議員陳孋輝於議會要求北市文化局檢討營運,與主張刪除每年2,000萬元補助預算。而後議會雖決議只砍300萬營運費,但要求文化局檢討營運,也造成後續數位藝術基金會與文化局解約,以及文化局針對DAC重新研擬委外管理辦法。
DAC的閉館事件當時也引起藝文界擔憂,將使台灣在數位藝術領域發展倒退十年。數位藝術中心過去以促參模式(OT)委外營運,在文化局介入重新研擬委外管理辦法後,以回歸「台北市市有財產委託經營管理自治條例」重新辦理招標,最終確認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接棒營運。
視盟「入厝」台北數位藝術中心:重新定位科技與鄰里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