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以跨越虛實的「考古」行動,另闢數位時代的映演關係——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以跨越虛實的「考古」行動,另闢數位時代的映演關係——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Art Museum's Reflections on Future: “TFAM Net.Open” Launches New Digital Era Experiments Through Archaeology

與其說「開放網絡計畫」是在尋找特定的新觀眾,實則更像是在尋找一種新的「觀眾關係」。它顯示著美術館不再遵循「高門檻的藝術形式」,而是鼓勵觀眾跳脫框架,重新思考藝術、科技、歷史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引導觀眾在充滿變動的數位時代,如何與科技共處、對話。這場跨越虛實、面向歷史的「考古」行動,也或許正是美術館在未來,既持續保持其文化與社會價值,又能與新世代建立連結的關鍵路徑。

隨著當代展演機制、科技技術的迅速變化,眾多藝術家早已跨越領域的界線,積極地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工作者共同創作,走向一個多語言共存、主動追求複雜性的藝術現場。當我們重新回過頭來再思考美術館的角色時,不禁要提問究竟什麼樣的空間才能具備如此高度的包容力,而又該以什麼樣的姿態來面對未來的觀眾,甚至是未知的觀眾。

尤其臺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在2028年即將迎來新的館舍,現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新館被賦予的不僅是實體的空間而已,它更指涉了一份作為臺灣當代藝術最前線的館所對未來藝術發展的想像與使命。為回應時代浪潮,北美館也於去年(2024)啟動新型態平臺「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TFAM Net.Open」,聚焦數位時代中科技與藝術交會所展現的多元樣貌,致力於拓展展演形式,將藝術實踐自實體場域延伸至虛擬空間,突破展覽場域與數位技術的界線。

今年(2025)北美館延續去年計畫中凝聚社群及協作共創的核心,前後推出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The Sound of Sinking)與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分別邀請藝術家及策展人挑戰數位展演的可能型態,運用虛擬載體、數位工具與跨域創作的多元手法,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作為面對數位時代資訊流動與記憶重構的回應。

今年(2025)北美館延續去年計畫中凝聚社群及協作共創的核心,前後推出線下計畫「沉沒的聲音」(The Sound of Sinking)與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Vanishing Acts),分別邀請藝術家及策展人挑戰數位展演的可能型態,運用虛擬載體、數位工具與跨域創作的多元手法,聚焦「消失與挖掘」的概念。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美術館的跨領域與公共性

「沉沒的聲音」是由藝術家許家維耗時三年,結合水下考古、水下拍攝、水下聲學與混合實境技術等創作手法,並透過與國立清華大學水下考古學暨水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的協作,挖掘與再譯澎湖周邊海域的沉船歷史。

作品以清代甲午戰爭時期,作為軍事防護巡洋船艦的「廣丙艦」,以及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用為運輸船的「滿星丸」與「山藤丸」為研究靈感,藉由多重領域的技術與學術資源,重構虛實交錯的歷史現場。且除了現場的影音裝置之外,作品也提供MR版本,讓一定數量的觀眾可以頭戴顯示器進入多人連線的作品場域,在虛擬的航行中看到水下考古的物件,並在特定時間轉換成虛擬角色進入藝術家的歷史敘事。

「沉沒的聲音」其複雜的映演模式恰巧展現了美術館的公共性特質,因技術與資源的限制,臺灣的場館較少能有讓多人同時參與虛擬實境的機會。由於作品本身牽涉到高度跨領域的技術與學術知識,美術館也承擔起知識溝通與對話的平台角色,為展演活動舉辦了三場論壇,分別邀請了影像技術團隊涅所未來創辦人馮涵宇、水下聲學專家邱永盛、水下考古學者謝艾倫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來進行分享,透過跨領域的對談觸及更多元的觀眾,對原本的藝術受眾來說,也有機會跳脫原本的思考脈絡,找到觀看作品的新切角。

「沉沒的聲音」提供MR版本。讓一定數量的觀眾可以頭戴顯示器進入多人連線的作品場域,在虛擬的航行中看到水下考古的物件,並在特定時間轉換成虛擬角色進入藝術家的歷史敘事。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數位時代的新型態觀眾

另一側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則是由墨西哥策展人多琳.理奧斯(Doreen A. Ríos)以數位時代的現象觀察來策劃,邀請四位藝術家: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Federico Pérez Villoro)、徐容、安娜.里德勒(Anna Ridler)與奧莉亞.黎亞莉娜(Olia Lialina)創作四件網路藝術作品。作品間相互對照了數位時代每日劇增的資訊,與技術革新後所留下的痕跡,如同考古學般透過指認消失與重新挖掘,對過往數位時空的進行再認識與補述,並因此看見因歷史、權力、殖民所造成的結構性歪斜。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影像截圖)。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首先,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無距離》先是揭穿了數位科技的無重神話,藝術家在網站上創建一個點狀的地球,每個點都會標示出經緯線,對應到真實存在的地理位置。使用者可以透過滑鼠游標點擊與移動——如同我們在數位介面早已被制約的動作邏輯——來轉動地球的圖像方向,而點擊每個點也會對應到推測海底電纜上岸的地點,符號的點在點擊後隨即展開成為一處真正的海景。同時,旁白講述著當代網路世界與海底電纜的密切關聯,看似無形的數位資訊傳輸,讓我們以為我們已經消除了彼此的距離,但事實上,這些網絡系統卻是由遍佈世界各地的海底電纜組成,而老舊的海底電纜也因為拆除的成本過高,會持續被留在原地,成為數位世界的有形遺跡。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費德里科・佩雷斯・維洛羅,《無距離》(影像截圖),2025。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奧莉亞.黎亞莉娜《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則是揭露數位世界並非我們想像的永恆,它也有其脆弱性。現在的使用者們習於將數位資料上傳至「雲端」,或用任何數位方式建檔報存,與物質性材質相較,數位檔案似乎有著不受時間、濕度、溫度影響的特性。不過《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卻揭示了數位世界事實上也會隨著時間與維護成本等資本市場的考量逐漸消失。藝術家翻找出自己保存的「雅虎地球村」網站檔案,細緻地復原,從中找出由人類、甚至是以自家寵物狗的視角所建立的網站,內容包括各種點心點評、散步日誌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名稱「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是相對於美國漫畫家彼得.施泰納(Peter Steiner) 1993年於《紐約客》上發表的一幅漫畫所創作的漫畫標題「在網路上,沒人知道你是一隻狗」,這幅漫畫幾乎可以說是清晰的表達出在90年代大家對於網際網路的理解,強調使用者能夠以不透露個人資訊的方式來發表、接受信息以及互動的能力,呈現對於數位世界是不因性別、種族、年齡、外貌而影響的自由平台。但如同哲學家韓炳哲以「透明社會」(註1)來形容當代的數位現象,我們現在為在網路社群中尋求凝視與認同,反而是自願奔向銀幕,主動將生活、隱私與想法暴露在眾人眼前。《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不僅呈現數位時代的脆弱性,也巧妙對照出30年後數位時代使用者截然不同的思維。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奧莉亞・黎亞莉娜,《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知道你有一條狗》(影像截圖),2025。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徐容《集記憶體》則是同樣回訪過往數位檔案的保存形式,她搜集了陌生人遺忘在夾克口袋裡、逐漸毀損的USB隨身碟,找回其中毀損、狀態未明的資料,透過數位修復技術重新在網站上呈現在觀者眼前。作爲兩千年後數位檔案傳輸與保存的重要裝置USB隨身碟,以輕巧、方便攜帶、讀取快速的、儲存較多資料的功能,成為介於數位網絡在資訊傳播中的「物質性」媒介,不過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隨身碟的使用率大幅下降,同樣也難逃消費主義底下計劃性報廢工業的策略。《集記憶體》將數位資料的保存與傳輸,透過隨身碟的「退潮」,探問從物質性過渡到非物質的保存型態,以及我們對於記憶保存的執念,與其本身的脆弱與易逝成為弔詭的回應。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徐容,《集記憶體_重建碎片化的過去》(影像截取),2025。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最後一件作品《網路中的幽靈鳶尾》幾乎直接回到了數位的非物質性以及最新的AI技術,反映了這個龐大資料庫中的集體記憶所呈現的面貌。安娜.里德勒在網路資料庫搜集了上億組有關鳶尾花的圖文資料,英文的「irises」意指鳶尾花、眼睛,亦或是人名,她的作品以密密麻麻且更迭快速的方式,呈現眾多與「irises」相關的圖片,這些具有多重意義的「irises」,最後都藝術家被簡化為一系列數值,連結成不停變化的——從盛開到枯萎、從黑白到橘褐、從線條到塊面——鳶尾花動態圖像。

2025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線上展覽「消失的反動」。安娜・里德勒,《每一張在網路上的鳶尾(最先的十萬張)》(影像截圖),2025。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美術館作為發動者

從這次的「開放網絡計畫」來看,北美館的角色從單純的展演者,轉變為一個發動者,持續透過虛實整合的展演方式,實驗美術館如何因應新的媒體與藝術形式,為數位時代的未來觀眾提供可能的閱讀路徑。

尤其線上展覽因其沒有實體展演地點的特性,再加上北美館搭配中文、英文與西班牙文等多語言的翻譯,更容易地能觸及世界各地的觀眾。部分藝術家們也刻意使用過去的數位介面,除了呈現數位時代的過往面貌外,也是大多數人普遍都能操作——甚至是已被制約——的數位介面邏輯。在顧及使用的通用性外,也對我們感官與身體如何被數位「調教」的狀態進行反思。除此之外,北美館將會持續更新線上內容,並舉辦主題活動,將其轉化為一個動態、持續演進的「進行式展演」。

綜觀來看,與其說「開放網絡計畫」是在尋找特定的新觀眾,實則更像是在尋找一種新的「觀眾關係」。它顯示著美術館不再遵循「高門檻的藝術形式」,而是鼓勵觀眾跳脫框架,重新思考藝術、科技、歷史與我們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引導觀眾在充滿變動的數位時代,如何與科技共處、對話。這場跨越虛實、面向歷史的「考古」行動,也或許正是美術館在未來,既持續保持其文化與社會價值,又能與新世代建立連結的關鍵路徑。


註1 韓炳哲,管中琪譯,〈資訊社會〉,《透明社會》,大塊文化出版,2019。頁77-84。

延伸閱讀|數位與實體的交會,藝術拓展社群與展演的可能 ─「北美館開放網絡計畫」

陳思宇(Sih-Yu Chen)( 144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畫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Pulima link》、《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