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山川蒙養20年-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川美藝術作品收藏展」,不僅窺見川美發展進程完整面貌,同時也展示林明哲創辦的山藝術基金會的珍貴典藏。林明哲認為:「中國藝術市場與當代藝術區域如摘掉川美一脈就會黯然失色、就不精采了。」

林明哲與川美的淵源久遠,且當時的寫實油畫尚未受到關注。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為了尋找大師之作他前往大陸挖寶,就在南山風景區的畫廊意外發現羅中立。大為驚豔的林明哲,立即用便宜的價格買下羅的第一件作品,意外開啟他在川美領域的收藏之路。

由於關注中國寫實油畫的發展,因緣際會也認識不少川美的藝術家羅中立、何多苓等,對寫實油畫情有獨鍾的他,積極展開收藏,如今手上擁有四川美院的作品高達兩千多件之多。而今年在北京大規模的展覽中,同時也出現幾件未曾於中國大陸公開露面的作品,其中一件《大巴山人》,即是羅中立重要代表作《父親》的原型,此作深具歷史意義,深刻而真摯地反映了文革後的社會特徵。


全心投入川美研究後,林明哲接著轉往俄羅斯寫實油畫,他認為若要了解中國寫實油畫的源頭,就必須進一步了解俄羅斯美術,才能完整建構中國寫實美術的脈絡。1991年的蘇聯面臨解體,隔年的1992年,林明哲便透過中國藝術家協助數度前進莫斯科、聖彼得堡與烏克蘭等地,後來在1994年起陸續收購俄羅斯油畫達千件。去年林明哲收藏俄羅斯繪畫邁向第二十個年頭,他特別以「黑土大地:俄羅斯繪畫展」為名,分別在瀋陽、北京、武漢、杭州、成都及高雄各地舉辦巡迴展。林明哲十分推崇架上繪畫。他甚至說過:「這其中的原創感是不可替代的。我從來不買雕塑、裝置等藝術品,因為這些是可以複製的。」林明哲對收藏的看法是,具備時代性、民族性以及個人風格獨特等要素尤不可缺少。


有別於清翫雅集其他成員,林明哲早期也曾跨足藝術媒體領域,熱衷藝術推廣教育。早年靠建築業打下財富基礎的他,積極遊說各方投入資金創辦刊物,1989年創辦第一本名為《炎黃藝術》的雜誌,後以《山藝術》為名發行至1997年底停刊。過去林明哲的山集團因擴張過速而陷入財務危機,而今於中國大陸揮別陰霾重新再起。在最後一期的《山藝術》編輯手記,曾以「不是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為題,宣告雜誌因應大環境改變畫下句點。林明哲的收藏人生,恰也與他的事業軌跡一樣,處處是人生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