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興誠的收藏宛如小故宮。從法國當代藝術家Pierre Matter的銅雕、日本當代畫家千住博的繪畫、北齊的石佛、青花瓷器到北宋官窯……。然而在所有收藏中,最令曹興誠著迷的還是商周青銅器。

由於青銅器的造形獨特且形制多變,從幾何到動物等,充滿活潑動感的意趣,是令他著迷的理由之一。在青銅器的世界裡,他看見了中國古代藝術的現代性,最為推崇的便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出色之處在於深邃、幽雅而力道兼具。深耕古代藝術收藏,曹興誠曾萌生寫作計畫,至於目前進展如何?他謙虛笑著說,這書還要慢慢寫,是個長程的計畫。

1990年代起投入收藏,曹興誠能在短短幾年躋身世界重要藏家之列,全靠他的眼光與實力。幾年前英國蘇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於2005年出版《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其中集結了1945年來他認為的最偉大的百位收藏家。華人中共有三位入榜,曹興誠是其中一位。收藏對他而言,是始終不渝的最愛。他曾說過,「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

「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對於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來賺錢?」


對他而言,收藏背後的價格並不在意,收藏只是鑑賞藝術的手段。鑑賞藝術過程裡,與同好分享才是收藏最大的樂趣。「收藏不見得要擁有,我們只是保管……,我在收藏當中遇到很多學者、藝術家,大家聊天時可能才是最有趣的時候。」

在古董的收藏與研究上,曹興誠是科學家,他追求的,是理性的極致。或許這與理工背景出身有關,他與一般的東方藏家有著不同的姿態。曹興誠收藏重視考究,不以說故事見長,尤其是收藏古董前,他會「舉證歷歷」,從文物本身的出處、歷史背景,甚至相關文化領域的探索,都是考證的方式之一。譬如說,他曾分享過一件十二世紀印度帕拉王朝佛像收藏,就用近兩個月的時間,把歷史、宗教背景徹底深入研究。

古董經常面臨真偽鑑定的問題,對曹興誠而言,以科學方式尋求儀器或工具都是法則之一,如果某個古董品項尚未有成熟的科學鑑定方式,他也絕不出手,極為謹慎。其實初次跨入古董領域時,曹興誠曾為了送朋友古玉而買到假貨,讓他扼腕不已。如今,他會將收藏送到國外進行科學鑑定,層層把關。近年來收藏熱潮大起,各地時興蓋美術館,假貨氾濫嚴重,曹興誠疾呼,「不要忙著蓋美術館,要先收東西,立志開美術館才收東西,假貨就來了!」 他曾說過,「對於藝術品而言,最高的境界是只鑑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淡出企業經營的曹興誠,自在優游於藝術收藏,如同在天上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