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關於七夕傳說迷因流變~讀《牛郎織女研究》

關於七夕傳說迷因流變~讀《牛郎織女研究》

七夕傳說從未只是浪漫愛情的故事。它最早源於先秦時代的觀星活動,人們將「男耕女織」的生活經驗投射到天際星辰,逐漸演化為牛郎與織女的相遇與分離。這段神話因其易於傳誦的情節,成為跨越千年的文化「迷因」,在不同地區衍生出無數變體:有的強調孝子與仙姬,有的轉化為織女傳藝,最終與七夕乞巧節及七娘媽信仰相互交織。讀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讓我們看見這段故事如何一再繁衍、轉化,延續至今依然迷人。

從觀星、愛情神話、孝子故事傳播變體

想像一下時光倒回先秦時代,當時夏天的夜晚還沒有光害問題,躺在戶外草地上,就能看著最亮的三顆星「夏季大三角」,用當時男耕女織分工生活去理解他們所見的,將未知遙遠的事物擬人化,於是三角下方的呈現藍白色星,就被命名「織女星」負責製作衣物布料,象徵女性,一旁的四顆星就成了她織布用的梭子。

在距離織女星上方16光年,另一顆白色的恆星則為「牛郎星」,字面上直接指稱使用牛耕作的人,象徵男性勞動與糧食生產,在牛郎星旁的兩顆星就成了「男耕女織」設定下的產物:一雙兒女。位於織女星東方,大三角星中最亮的星「天津四」又被稱為北十字,象徵銀河的渡口,也是每年兩人相見的鵲橋。而逐漸形成的神話,最早在《詩經小雅 大東篇》就有記載。因為三顆星的可見的光年距離,被刻意添加的愛情相遇與分離的必備元素,搭載易傳送的故事情節,就成為七夕迷因最強的養分。

倪瑞宏繪畫線圖《牛郎織女七夕相見渡假 》,2025。(倪瑞宏提供)

關於迷因的定義,我們可以從英國心理學教授蘇珊.布拉莫克(Susan Blackmore)在她的著作《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演化史》來確認,她根據《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道金斯的書中說明,生物用基因來繁衍後代,那與之類比的“迷因”就是文化的傳遞單位,“迷因”經由某個過程,從大腦跳到另一個大腦,這個過程就成為模仿。如何廣義來使用「模仿」一詞?例如朋友跟你說了一個故事,而你記得故事要旨,於是告訴了另一個人,這個過程就是模仿。你並未完全精確地模仿朋友每個動作和遣辭用句,但其中的故事精髓,已經成功從她複製到你身上,然後再到其他人身上。

如此理解像牛郎織女這樣的神話,可以從原本一個夏日夜間打發時間的觀星說故事大會,進化成強大的迷因體質。隨著人口的移動,經過千年一點一滴在不同地區蔓延,進而產生不同地區的傳說版本,並發展出兩大故事支線:董永遇仙故事VS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兩邊交織發展,迷人的敘事與故事的象徵含義,發展成七夕乞巧節,傳到中國南方沿海一代,成為了七娘媽信仰。

延伸閱讀|七夕不是情人節?牛郎織女故事在中國、日本、韓國、臺灣的流傳

讀《牛郎織女研究》

1988年網路檢索系統還沒正式問世前,臺大中文系洪淑苓教授就倚靠人工的卡片目錄資料等,在現在看來無法想像的人工紙本資料分析搜索,完成了精彩的《牛郎織女研究》論文書,她在書中鉅細彌遺說明了七夕迷因故事的變種流傳脈絡原理,我從她書中整理出的兩大故事支線,各挑選了兩則故事在此和讀者分享:

洪淑苓《牛郎織女研究》2023年書籍再版封面。(Public Domain)

(一)仙姬送子

這則故事被歸類在董永孝子遇仙故事家族,有一首流行於廣東粵語地區的龍舟歌,故事開頭講述天上有七位仙女,其中一位仙女懷孕,某日在天庭內的桃園裡產下一子。她將嬰兒清洗乾淨,三天後抱去上奏向玉皇大帝,玉帝看了表示說這個小孩非我族類,留在這裡實在不妥,我替妳選個日子把小孩送回去吧。小孩滿月時,七仙女姊妹在約定啟程的前,紛紛帶禮物前來祝福,大姐送了一頂花姑帽,二姐送了一雙新鞋。才剛抵達凡間正巧就遇見剛考上狀元的董永,仙女上前攔著他説,我們曾經有百日夫妻緣已經期滿,我要將這個小孩托給你撫養,狀元欣喜接過孩子,回去上朝稟報皇帝,好奇一看這仙女之子果然清奇,賜名「仲舒」又送禮,他的妻子賽金也非常高興,這時圍觀群眾接齊~唱罷仙姬來送子,等你重重好事早降麟兒~

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是在研究臺灣早期彩繪磁磚作品時發現。讀到這篇後覺得字裡行間裡的許多細節都描寫得十分曖昧,充滿疑點。半年前我才剛經歷生產,看開頭仙女就在花園裡產子,咦?她不是尊貴的仙女嗎?怎麼不在室內生小孩?一個人躲在花園裡生小孩是代表這個小孩身份有問題嗎?為什麼他不能和媽媽一起留在天庭長大?但小孩在這個故事存在目的,只是為了延續生育的迷因,以保基因不中斷,也為臺灣七仙女信仰朔源給了一個線索。

1930年代 洪華《仙女送孩兒》彩瓷畫,屏東小琉球相思埔公墓。(圖片來源:臉書社團「老花磚Old Tiles瓷磚タイル汰嚕」/Kenny Liaw)

(二)織女傳藝

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大家族,依照情節發展出多派系,例如以牛郎為主線發展的「兩兄弟式」都由哥哥虐待弟弟分家起頭;第二種牛郎織女本是神仙,但在凡間相遇的「謪仙式」;第三種「夫妻反目式」著重兩人世俗婚姻生活的衝突,而還有另一個類別是「地方風物型」反應地區特殊現象,起因都和織女有關,我從中選了一篇部分情節類似西方《灰姑娘》童話的故事:

湖南最出名的湘繡技術,相傳就是天上織女傳授。湘江東岸住著袁七一家,他們靠織布維生,夫妻到40歲高齡才生下女兒明珠,明珠不意外是個天才纖維少女,八、九歲就能獨立完成複雜的織布工作。很不幸母親十三歲就過世,父親袁七再婚,後母經常虐待明珠。有天袁七出外遭蛇咬,中毒臥病在床,後母卻毫無作為。明珠急到快哭,忽然天上織女顯靈,特別為她開了繡花集訓班。有了仙女指導生產的繡花的布銷量極好,明珠得以順利賺到醫藥費治療父親。後母嗅到商機,就逼明珠日夜加班不得休息,連續繡了七天七夜,累到在織布檯上。後母火大作勢要拿梭子打她,此時布上的老虎繡直接跳出來,把後母嚇死。明珠醒來後,袁七的毒也退了,明珠的繡花技術成立地方上的招牌,鄰里街坊都來學,最終發展成完整湘繡產業,多虧仙女下凡。

我喜歡這篇故事敘述織女的魔法神仙教母角色,賜給少女獨特專業技能,救自己救全家,也救了整個產業,也能說明七夕乞巧節要拜針線的由來。從此刻重讀七夕相關傳說,早已沒了從前隆重的儀式感,轉變為純粹社會文化符號的認同功能,但當中趣味依舊,浪漫淒美的迷因實力依然屹立不搖。我相信在未來故事還會繼續被傳誦和突變,去回應時代需求,就像此時在讀這篇文的你我,又再次替了牛郎織女的迷因增生,盡一份力。

倪瑞宏繪畫作品《牛郎織女戀愛養成遊戲 》,2019。(倪瑞宏提供)

延伸閱讀|【專欄│郵進繪本世界】童話.故事與郵票——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倪瑞宏( 1篇 )

領有仙女認證的藝術家,讀過南藝和北藝,目前生活在新北安坑,主要以賣畫維生,有時也寫寫字,著有《仙女日常奇緣》、《蓬萊仙山-悲情夢》,作品曾入圍台北美術獎、國際書展大獎、openbook年度好書獎。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