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廣州南宋南海一號的發現、出水到陸上挖掘

廣州南宋南海一號的發現、出水到陸上挖掘

沉箱於2007年5月17日下水。 20年的等待 發現南海一號 1987年,中國廣東上下川島海域,幾艘船停泊於海…
沉箱於2007年5月17日下水。
20年的等待
發現南海一號
1987年,中國廣東上下川島海域,幾艘船停泊於海上,他們在忙些什麼?忙著找一艘名為「萊茵堡」號的古沉船。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先是在荷蘭圖書館中查到一艘載有白銀、銀錠的荷屬東印度公司沉船「萊茵堡」號的文獻記載,順著線索,1987年8月英國探測公司與中國方合作,由廣州打撈局負責打撈。潛水員下水探查,發現似有沉船遺跡,打撈局的抓斗就這麼往海底一抓,抓上來的海底軟泥中竟然出現了一條金腰帶和無數瓷器破片,這可不是大夥兒預期的「萊茵堡」號上貨物,這些東西是哪裡來的?打撈上岸的金腰帶與247件瓷器一同被送往廣東省博物館鑑定,結果讓人大吃一驚,247件瓷器分別來自景德鎮、龍泉窯、德化窯等地,時間至少可以推至南宋。
又是一艘南宋沉船,而且可能保存的比「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來得更好,這樣的消息讓考古學者興奮不已。但此一沉船位在20多公尺深的海底,挖掘難度比起在潮間帶堆積層的「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更上層樓。1989年中國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一個執行計畫便是探勘這艘南海古沉船,而古沉船也被正式命名為「南海一號」。1989年11月進行第一次勘察,此次勘查基於中國方水下考古經驗之不足,加上水下考古潛水員也才剛赴海外受訓返國,最後由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日本水下考古研究所合作勘查。探勘初期並不順利,雖按1987年中英聯合打撈計畫記錄之座標搜索,仍遲遲不見沉船蹤影。雪上加霜的是,此一海域海水混濁,即便是潛水員下水查找,也經常因水下能見度不足而無功而返。所幸在擴大搜尋範圍後,終於在聲納圖上找到可疑黑點,下水確認為沉船的凝結塊,同時潛水員也採集回了數件瓷器碎片。
南海一號目前安置於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中,四周仍泡有海水以確保文物及沉船的情況,然日前有傳出水質已逐漸發臭,發掘刻不容緩。
南海一號就在眼前了,但此次勘查計畫卻因經費不足而黯然結束,下一次的曙光再現,竟要等到2001年。1999年因應建設香港迪士尼的填海工程,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水下考古隊員聯合探查填海地區水下文物情況,此一契機讓這些考古隊員結識了經營潛水裝備店的陳來發。陳來發從與考古隊員們交談中得知南海一號的諸多訊息,自發性地在香港成立「中國水下考古探索與研究協會」,並在2000年以協會名義捐贈120萬港元予中國歷史博物館,專用於南海一號的探勘打撈工作。2001年底至2002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攜手進行南海一號的調查、定位及試掘,那個讓考古人員魂牽夢縈十多年的南海一號,這次真的會露出廬山真面目嗎?
記憶中的南海一號當然沒這麼容易找到,十多年的物換星移,當初的黑點已杳無蹤跡,不管聲納探測如何擴大範圍來回搜索,南海一號就是不肯現蹤。考古人員辦法用盡,最後使用「淺地層剖面儀」,終於在海底泥沙中找到了埋在其中的南海一號。同時,似乎冥冥中有注定,此次勘查計畫中的某一天,潛水人員下水發現海水異常清澈,下潛20多公尺後南海一號的船桅竟清楚可見。
毫無疑問,比起「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南海一號保存更加完好,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船。從裝載瓷器可知,此船時代屬南宋,船長約30.4公尺、寬約9.8公尺,按船體判斷應屬遠洋商船,並從載貨狀況推測此船應是在出港不久後即失事,與「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載了許多香料顯示是回程商船的情形,形成一往一來的海上絲綢之路面貌。瞭解了沉船基本狀況後,考古人員下一步面臨的是要如何打撈並保存南海一號,此時距離南海一號離開大海環抱還有一段路要走。
水下考古相關儀器
◎聲納(SONAR)
聲納是利用聲波探測物體,因聲波在水中不易被吸收且可傳遞距離較長,常用於在水中探測目標及狀態,水下考古時多使用主動型聲納。主動型聲納會發射聲波,聲波遇到物體會反射,經過解析及可瞭解目標之距離及方向。
◎淺地層剖面儀
淺地層剖面儀同樣利用聲波,對水中及水底下的物質、沉積物進行解析,擁有較優良的地層解析及地層穿透性。以南海一號為例,因泥沙沉積,原本略突出於海床的船體凝結塊於2002年的探勘中已完全埋入海底,利用普通聲納便不可能發現該船,改用淺地層剖面儀便可將聲波打入海底堆積層中,隨著物質的深淺及介質大小之不同,反射出來的訊號傳遞時間及強弱也有所區別,因而發現淤泥之下的南海一號。
發掘以陸上田野考古的方式進行,考古人員會先挖出一個探方,並以清水沖洗淤泥後整理出船艙文物。
驚天動地的一撈
南海一號的出水
一艘沉在海面下20多公尺的海船,考古人員要以什麼辦法打撈?「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因位處於潮間帶堆積層中,可以陸上考古的方式進行挖掘,但顯然這個方法在南海一號行不通。過去國際上對於古代木質沉船的打撈,多用原地發掘的方式進行,首先是將船載文物打撈上岸後,於水下分解現存船體並標號,出水後再於陸上組裝,1976年發現並隨後進行打撈的韓國新安沉船即屬此例。
然而,南海一號考古人員選擇了一種不同的方式:整體打撈,也就是在未經分解船體的情況下撈起整艘古船,此一方式與原地打撈相比,保存較多文物與船體的整體訊息,然風險也相對較高。整體打撈並非史無前例,瑞典瓦薩戰船(Vasa)即以整體打撈的方式將戰船撈起並保存於博物館之中。但南海一號所面臨的是龐大的海底淤泥包覆船體,及海水混濁、能見度趨近於零的打撈環境,難度更顯巨大。考古人員解釋,整體打撈後可將沉船安放至可控的外界環境下,以田野考古方式發掘水下沉船遺址,除確保水下潛水人員的作業安全,也較無時間上的限制。同時,就打撈技術來講,此番計畫勢必成為水下考古界的一重大突破。
福建德化窯〈白釉刻劃花斂口盤〉,底部有「林上」二字墨書,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廣州南宋南海一號的發現、出水到陸上挖掘
這項一開始被視為「紙包著雞蛋」的打撈工程,在2003年底獲得了基本認可。考古人員從橋墩維修使用的「圍堰」(以金屬板立於橋墩四周,隔絕並抽掉河水後便可進行維修),進而發想出海底打撈時所使用的「沉箱」。簡單說來,考古人員想利用「沉箱」這個巨大的箱子罩住南海一號,裝載完成後一次就將古船吊升上岸。沉箱分為上下兩個沉井,兩沉井相連並皆無底。下沉井(5公尺)將需沉入比南海一號所在位置更深的海床,上沉井底部有36對方孔,在確定沉箱已到達預計位置後,36根底樑便會橫穿過方孔,形成箱底。若一切順利,箱底完成後上沉井便會帶著南海一號離開海洋,而下沉井將永留海底。
打撈計畫沙盤推演多年,2006年獲中國國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月進行最後一次探勘,確認沉船位置及大小無誤後,4月打撈工程正式展開。5月,長35.7×寬14.4×高12公尺的沉箱下水,準備下沉海床罩住南海一號,然期間因狂風大作造成沉箱位移,及沉箱無法順利下沉等難關,光是下沉沉箱到達預計位置,就從原本預估的五天延長到了近2個月的時間。好不容易罩住了南海一號,又面臨了此次打撈工作中最為艱鉅的海底穿鋼樑。原估計一根鋼樑花一天時間來橫貫,然因諸多困難,第一根鋼樑就花了13天的時間方完成,等到穿完36根鋼樑,時間已經來到了12月。12月22日正式進行南海一號吊升作業,吊升過程因沉箱噸位過重,必須由起重船和半潛舶通力合作,花費90分鐘完成作業。
福建德化窯〈白釉磁盒〉,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為了安置南海一號且方便日後考古作業進行,2005年年底中國方於廣東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上始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俗稱「水晶宮」。2007年12月27日凌晨,南海一號正式入住「新家」,沉睡在海底800年的古船,離開了海洋的懷抱,展開了另一段陸上「航程」。
具體而微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海一號的船貨
西起長安,東至今日土耳其,甚至延伸至歐洲,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這條以貿易絲綢為名的「絲路」,大家肯定不陌生。但長達數千里的旅途需途經無數國境,稍有一個政治動盪,絲路貿易便會滯礙難行。時至宋代,在無法確實地控制西域諸國的情況下,貿易之路開始尋求另一種路徑──往大海駛去。兩宋時期,中國與周邊諸國的海上貿易甚為盛行,從《諸蕃志》等文獻可知,與中國往來的國家可分為北方航線上的新羅國(今韓國)、倭國(今日本)及南方航線上的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臘(今柬埔寨)等東南亞地區外,甚至遠至印度洋一帶的西亞、非洲等小國,如大食國、木蘭皮國(即11至12世紀位於北非、西班牙南部的穆拉比特王朝)等。
江西景德鎮窯〈青白釉葵口碗〉,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大家或許會訝異於印象中有點疲弱不振的兩宋時期,竟在海外貿易上如此活躍?其實從北宋開始,市場貿易愈發活絡,朝廷對於海外貿易也相當重視,延續前朝設市舶司管理之。同時,兩宋時期造船、航海等技術日漸進步,諸多外在環境之因造就了兩宋海上貿易之盛。
沉沒在廣東外海的南海一號,無疑成為宋代「海上絲綢之路」一方縮影。南海一號因沉沒地點海底的淤泥多,船體數百年來受淤泥保護,以致木造船體大抵保存良好,仍清楚可見上甲板、船弦等,也見有宋代海船「水密隔艙」等特點。同時,淤泥保護的不只是船體本身,壓載在船艙的貨物也蒙受其惠。宋代海上貿易中最常見的貨物即瓷器,南海一號雖還未盡發掘,目前便已清理出1萬4000餘件的瓷器,此中大致見有福建地區的德化窯、磁灶窯,及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等,又以德化窯、磁灶窯產者最多。
德化窯以產白瓷聞名,屬福建民窯,南海一號上裝載了大量的白瓷粉盒,多為德化窯之作。粉盒有圓形、瓜稜形、八方形等,大小不一,子母口,器形應仿自金銀器,蓋盒多模印紋飾或圖案。此外,也見有淺腹折沿盤,敞口、內折沿、弧腹,承圈足,器內壁也多陰刻花卉紋。
磁灶窯同為宋元時期福建地區外銷瓷大宗,窯址位於福建晉江市一帶。磁灶窯產品胎質多不細緻,南海一號上可見有醬黑釉器、綠釉器,掛釉不及底,器腹下半多露胎,器形多為生活用器,如碗、碟、梅瓶、罐等。
廣州南宋南海一號的發現、出水到陸上挖掘
浙江龍泉窯〈青釉刻劃花碗〉,南海一號沉船出水。
南海一號上也見有來自景德鎮及龍泉窯的作品,但數量不多。景德鎮窯產品多為青白釉瓷,胎土潔白細緻,胎體薄且釉色明亮。龍泉窯產品則多為青釉、青黃釉等,器形也多為碗盤,多以刻花裝飾。
南海一號的瓷器貨物來源比例也見於同為南宋時期的「華光礁一號沉船」上,皆反映出南宋時期外銷瓷貿易的貨物特性。「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多為泉州、廣州一帶,就瓷器易碎、運輸不易的特性,以福建一帶的民窯產品為外銷瓷器大宗也屬合情合理。且就市場需求來看,此時瓷器銷往南洋一帶多作為民生用器,福建民窯產品即夠滿足之。
南海一號除了出水有瓷器,可別忘了那一條在1987年被抓斗抓上岸的金腰帶。以此金腰帶為首,船上還出水有金戒指與金手環等,且頗具異國風格。在一條滿載瓷器貨物的商船上,金器的出現或許說明了這艘船上可能有異國商人一同搭乘,又或者是商船往返中國西亞間船上人員私人獲取的物品也說不定。
曾經揚帆萬里的南海一號,今日靜悄悄地沉睡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中,挖掘仍持續進行,一個個探方還尚待更多的研究探索。南海一號或許沒有出水什麼驚豔世人的絕世珍寶,但仍功不可沒。學術上,南海一號補缺了海上絲綢之路長久以來物證不足的情況外,在工程技術上,也標幟了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大進程。中國水下考古作業在1980年代末期方培育出第一代潛水考古人員,這批人員遇見的第一件探查對象便是南海一號,而相關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方案也隨著南海一號的探勘而啟動。南海一號打撈計畫雖延宕多年,但打撈工程確突破了過往技術,也為往後的打撈實作提供更多的經驗參考。海下800年,陸上近十年,南海一號的陸上航程未完待續。
瓷器上的文字祕密
不論是在南海一號,或者是「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華光礁一號沉船上,都可見到底部有以毛筆書寫文字之瓷器。這些文字代表了什麼呢?學者推測出幾個可能性,一來可能是瓷器匠人所留的落款,但過去所見落款多為陰刻,而非用毛筆寫就;二來或許是貨主區分自己貨物的記號,但如前述,「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為返程時沉沒,船上貨物理當都已交給賣方;最後,學者找到了一種可能性,這些寫有文字的瓷器或為船員所擁有,分別是寫有船員的姓氏及船員於船上「保甲制度」中所擔任的職務。
南海一號於1987年首次發現,歷經近20年的折衝,終於在2007年進行整體打撈工程,圖為打撈所使用的沉箱,分為上下沉井兩部分。
在黑暗的海水中,突然我感覺手碰到了個突起物,表面很粗糙,但不是礁石。我用自己的手臂量了量,大約高出海床30公分。接著我又摸到了一個硬物,感覺像是個船板,這時我斷定那塊突起物,應該就是沉船的凝結物。
――1989年南海一號中日聯合打撈勘查之潛水員回憶
從中國東南沿海泉州、廣州出發,經過南洋(今東南亞一帶),遠赴西亞、非洲後返程,順著季風的航程,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瓷器、香料等物產相互買賣,建構出了輝煌一時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1973年,在研究員無意間的探訪下,意外地在福建泉州後渚港區的海灘上發現了一條南宋晚期的沉船,隨後稱為「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船身雖僅剩下層木構部分,但船艙中遺留的產自西亞、非洲等地各式高級香料及各類瓷器,驚動國際,因為這些物證具體展現了唐末以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片段縮影。「泉州灣宋代海船遺址」的發現振奮人心,更別說那沉有超過2000艘古船的南海海底,若能打撈其中的一艘古船,那該是多麼驚天動地?十多年後的1987年,這驚天動地的發現還真的到來了。
王怡文( 93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