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日本茶道三千家與台灣茶道研習發展

日本茶道三千家與台灣茶道研習發展

茶道的故事說到千利休,大家應該就熟稔了多。千利休被奉為日本茶聖,出生於堺的商人之家,年少時即與茶結緣,參禪於南…
茶道的故事說到千利休,大家應該就熟稔了多。千利休被奉為日本茶聖,出生於堺的商人之家,年少時即與茶結緣,參禪於南宗寺(位於今日大阪府堺市)。在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裡,即便問鼎天下之人,來到四疊半到六疊的茶室裡,不問身分地位,一盞茶只問箇中茶滋味。然正因茶道與茶人頗具影響力,織田信長實施「御茶湯御政道」,只有獲得織田信長認可的家臣方可成為茶人,進行茶道,一盞茶染上了點政治味,這樣的風氣延續至豐臣秀吉時期。千利休曾先後擔任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茶頭(茶道的指導者),於天正十三年(1585)「禁裏茶會」上,為正親町天皇(1557~1586在位)獻茶,受賜「利休居士號」,成為名實相符的天下第一宗匠。
1591年,豐臣秀吉在命千利休蟄居後不久,又命其切腹自殺,千利休得年70歲。況且不細問千利休究竟犯了什麼罪,茶道的命脈仍延續下去。茶道從千利休起,至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目前日本茶道流派大約可分為三派,分別為:表千家、裏千家與武者小路千家,統稱「三千家」,皆以千利休為第一代家元。基本上,三千家的前三代家元皆同,至第四代產生分支。
裏千家「今日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三代家元千利休之孫元伯宗旦(1578~1658)共生四子,以三子江岑宗左(1613~1672)繼承本家,為日後的「表千家」;四子仙叟宗室(1622~1697)繼承宗旦隱居後所居茶室,是為「裏千家」;而次子一翁宗守(1605~1676)少時離家,晚年返回千家,後立分支「武者小路千家」。「表千家」以江岑宗左為四代家元,曾出仕德川幕府御三家之一的紀州德川家,代代家元繼承的一件〈葵御紋茶碗〉,據悉為江岑宗左為初代紀州藩主德川賴宣獻茶時所用之器。江岑宗左備受愛戴,日後歷代家元皆為紀州德川主持茶室,直至幕末。表千家宗家茶室為「不審庵」,不審庵原為元伯宗旦專屬茶室,後讓渡予江岑宗左,今日的不審庵為歷經天明大火(1788)後修建而成。
一翁宗守為「武者小路千家」四代家元,其後歷代家元皆繼承「宗守」名諱。一翁宗守少時離家、入京都武者小路一帶的吉文字屋當養子,改名「吉岡甚右衛門」任漆匠人一職。及至晚年才返回千家,繼承「官休庵」,因地點位於武者小路而得名「武者小路千家」,為千家分支。同樣地,一翁宗守曾任岐高松藩茶頭,武者小路千家歷任家元也擔任同樣職位。
仙叟宗室為「裏千家」四代家元,為三代家元千宗旦么子,宗旦在宗室20歲時將原有不審庵讓渡給宗左繼承,並攜么子到同邸裏處的另一茶室修行茶道,後宗室繼承此茶室,因相對本家「表千家」為裏,因而稱為「裏千家」。據悉茶室開席當日,宗旦延請京都大德寺清巖和尚前來為茶室命名,然清巖和尚姍姍來遲時,宗旦卻已有要事先行離開,和尚在茶室內留下一句「懈怠比丘不期明日」,後宗旦因而將此茶室命為「今日庵」。
表千家宗家茶室「不審庵」大門處。圖/取自網路。
三千家代代相傳,皆以傳承茶道精神為己任,經常舉辦研習會,將茶道之精髓傳予大眾。其中,裏千家設有「淡交會」,取名自第十四代家元齋號「淡淡齋」,以振興茶道為目的,讓更多茶道愛好者能更遵循家元指導的方針,總部之外,日本各地皆設有支部。第十五代家元(曾為神風特攻隊隊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深感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希望能將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推廣予世界,讓人們知道和平之可貴,因而於1951年在美國夏威夷成立第一個淡交會海外支部,如今裏千家已有100多處海外據點,其中便包括台灣。
北投文物館茶道指導教授宗貴。圖/北投文物館。
台灣「茶道裏千家淡交會台北協會」於2005年成立,在此之前雖只是茶道同好會,然曾獲十五代家元賜「好古庵」六疊茶室,家元也在2008年親臨台北會址。此外,台北北投文物館於2002年起進行整修,整修期間特請日方裏千家茶道老師宗貴(日本茶道裏千家淡交會橫濱支部監事)前來指導茶道教室設計等細節,2005年陶然居整修竣工,宗貴也特地來台開設茶道教室,學生從一開始的數人到如今的數百人,後於2007年獲准成立「茶道裏千家淡交會北投協會」。宗貴對於北投文物館茶道課程前後貢獻十餘年,且此次北投文物館「日本茶道文化特展」提供大量藏品,除見其珍藏之豐,也體現個人的無私奉獻,她於特展開展前有感而發道:「來到台灣推廣日本裏千家茶道,是我晚年最重要的任務與使命。」北投文物館除開設茶道課程外,也另有茶道體驗活動,現場除可見裏千家茶道示範,也能親自體驗打抹茶的樂趣。坐在百年老旅店中,專心喝好茶。
說到日本,不得不提的就是「抹茶文化」。走在日本街頭,抹茶冰淇淋、抹茶巧克力、抹茶牛奶等商品,琳瑯滿目,日本人愛抹茶,根深蒂固。日本與茶的相遇,最早可以追溯至8世紀,後雖一度中斷,但至12世紀,宋代盛行的點茶隨著禪宗跨洋來到了日本,落地生了根,從宗教領域深入到武士、甚至是庶人生活。15世紀後,茶在日本出現兩大進程,一是以茶為中心之「茶會」的出現,日本茶聖千利休(1522~1591)正是茶會基礎禮節的奠基者;另一方面則是足利幕府起對於茶室布置的著重。
茶會的出現,揭示茶道儀式走向規範,而現今茶道流派皆奉千利休為流派宗師,然千利休並非無師自通,其師武野紹(1502~1555)及時代更早的村田珠光(1423~1502)都已為日本茶道打下了根基。村田珠光以「心の文」為宗旨,認為茶湯為修道的一部分,透過茶湯的進行達到心靈上的修養。相對彼時流行的華美「唐物」,村田氏倡導使用簡樸素雅、抑或帶有一點瑕疵的「和物」(日本本土生產之茶道具),以缺陷美為審美價值的「侘茶」(わび茶)就此誕生,也是至今日本茶道最初的原點。武野紹接續其後,在當時堪稱國際型大都市的堺(今日日本大阪府堺市)大大發揚了村田氏的茶道精神,千利休正是其學生之一。
北投文物館茶道正式課程。圖/北投文物館。
王怡文( 9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