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供養的體系 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

供養的體系 從藝術圈中間層工作的消失談起

The System of Consecration The Delayering of Job Market in Our Art World.

任何一種針對當代藝術生產模式與機制運作的嚴肅分析必定都會深感困惑:這樣的機制究竟是如何存活延續至今的?但所有深陷其中的人其實都清楚答案,因為這是一個全面仰賴非典勞動與志工制度,以及藝術工作者之自我剝削才有辦法支撐起來的例外經濟體。扁平化彈性組織所帶來的藝術勞動非典化,再加上過去曾談論的「藝術明星」製造迷思,以及缺乏反思的展覽生產失控迴圈,是台灣當代藝術困限在短效思維裡而無法自拔,並且疏於探索其他經濟交換模式之可能性的三大主因。不破除這些窠臼與困境,當代藝術自然無「產業」可言,因為這個供養體系既無法吸引年輕後進持續投入,也愈來愈難讓那些熱情仍未油盡燈枯、尚有動力與意志做些突破的藝術工作者留步。這些都是藝術愛戀燃燒殆盡之後,我們依然無法迴避的殘酷事實。
藝術愛戀式的供養體系 任何一種針對當代藝術生產模式與機制運作的嚴肅分析必定都會深感困惑:這樣的機制究竟是如何存活延續至今的?但所有深陷其中的人其實都清楚答案,因為這是一個全面仰賴非典勞動與志工制度,以及藝術工作者之自我剝削才有辦法支撐起來的例外經濟體。無論是國外還是台灣,藝術工作者的收入長期低於貧窮線早已不是新聞。為了展演發表的理想,經費預算與人力資源上的窘迫總是能以自主奉獻、情義相挺的友誼...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王聖閎( 13篇 )

藝評人,現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2017, 2018, 2021)。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當代錄像、行為表演及身體性創作;關注當代加速度政治下的生命政治課題,聚焦於科層機器對身體行動和耗費模式之影響,並且在此基礎之上,持續反思在地藝術理論的生產與擴延。文章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藝術家》、《現代美術》,以及台新藝術獎「ARTalks」網站。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