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seen畫廊展區現場。(©Maarten Nauw)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Unseen攝影博覽會(Unseen Photo Fair,簡稱Unseen)是每年夏末阿姆斯特丹最受注目的藝文活動之一。自首屆成立以來,Unseen持續致力於舉辦介於博覽會與藝術節之間的當代攝影盛會,並且有意識地展現自身作為發掘潛力新秀的前沿,讓年輕的影像創作者在此得到充分的國際關注與展演舞台。今年新上任的克羅埃西亞籍藝術總監瑪莉娜.鮑林卡(Marina Paulenka)表示希望透過攝影節所創造的場域連結不同區域文化,打破藝術鑑賞的門檻,讓所有人都能自在地接觸當代攝影。此外,她認為攝影節必須即時回應攝影媒介的發展及不斷改變的市場環境,因此將藝術家擺在核心位置,但同時不忘平衡其他產業人士(畫廊、策展人、藝評與藏家)需求,亦是Unseen構思活動的重點。上述理想如何具體落實在今年展會的結構、策略與方法上,是此篇文章觀察的重點。
畫廊區:發掘新銳及建立當代攝影網絡的平台
Unseen畫廊展區。(攝影/李欣潔)
今年的畫廊展區共有53間參展畫廊,其中12間位於荷蘭,其餘多來自法國、德國和比利時等鄰近歐洲國家。亞洲區則包含日本Yuka Tsuruno Gallery以及新加坡攝影空間DECK。首次參與展會的DECK呈現趙仁輝(Robert Zhao Renhui)、洪松年(Ang Song Nian)及黄淑婷(Woong Soak Teng)三位新加坡藝術家的創作。曾於安卓藝術舉辦「新森林」個展的趙仁輝於Unseen展出同期的系列作品,探討因人類活動而被迫流浪的物種,如何在他處重構新的生態景緻;洪松年的《Hanging Heavy On My Eyes》將一整年新加坡的空污煙霾以365張鹵化銀照相印刷,浮貼於展牆的各種灰色階,宛如一首由空氣粒子的影像詩;黄淑婷《綁樹的方式》(Ways to Tie Trees)則以數幅宛如肖像的黑白作品,帶領觀眾看見素有「花園城市」美名的新加坡,因城市景觀目的而形成的綁樹文化。DECK以三組人類對自然加以控制與破壞的作品,傳達出主題清晰、形式多元,且具有鮮明視覺意象的展位。
新加坡攝影空間DECK畫廊區展位照。(©Deck)
黄淑婷2017年的作品《綁樹的方式》(Ways to Tie Trees)。(© Woong Soak Teng)
洪松年2016年的作品《Hanging Heavy On My Eyes》。(©Song-Nian Ang)
不同於多數國際型攝影博覽會強調畫廊及藝術家知名度,Unseen成立之初便以呈現最前衛創新的當代攝影作品為核心宗旨,因此畫廊展區總計140位參展藝術家中,就有高達95位呈現新作。此外,基於創作者的生涯階段與展出資歷,畫廊在作品定價上也都相當親民合理,要在展場中找到1,000歐元以下的作品並不困難。Unseen的清晰定位不僅滿足喜愛發掘新秀的資深攝影藏家,也讓預算有限的小資收藏者有機會入手佳作,對參展畫廊與藝術家而言更是建立人際網絡的絕佳機會。
展覽區:通過影像創作思考不斷變動的世界
泰碧達.雷澤爾(Tabita Rezaire)個展「無限漩渦」(Vortex of Infenity)展場空間。(©Olivier van Breugel)
Unseen公共展期僅三天,然而從兩個場館空間的規劃,可以清楚看見主辦單位致力於呈現不同影像表現形式的強烈企圖。其中一間場館展出非裔法國藝術家泰碧達.雷澤爾(Tabita Rezaire)的個展「無限漩渦」(Vortex of Infinity)。雷澤爾的作品關注網路時代的權力結構,透過帶有科幻意象的錄像裝置,呈現殖民主義對人類身分認同、科技發展、性別意識與身心健康的長期影響。
泰碧達.雷澤爾(Tabita Rezaire)個展「無限漩渦」(Vortex of Infinity)展場空間。(©Maarten Nauw)
另一場館區的群展「編織事件」(Woven Matters)探討藝術家如何將個人或家族的生命史織入影像當中,利用織品的質性與意象,拓展攝影的時空維度。具有時尚設計背景的德國迦納混血藝術家佐拉.歐普果(Zohra Opoku)將家族遺留的檔案影像輸出於大型面料上,加以結合自身的刺繡與工藝技法,呈現織品如何吸收這些以印墨再次顯影的古老記憶與歷史。旅美印尼藝術家李奧納德.蘇亞哈雅(Leonard Suryajaya)的作品計畫《偽偶像》(False Idol)邀請家庭成員扮裝擺拍,藉以溝通自身成長於穆斯林家庭的酷兒經驗與近期以同性伴侶身分移民美國所經歷的各種衝突與掙扎。蘇亞哈雅鮮豔狂野、近乎怪誕的家族肖像,除了凸顯服飾在影像中的視覺份量,藝術家與家人間角色與權力關係的交織轉換,亦讓作品有多重的詮釋空間。
佐拉.歐普果(Zohra Opoku)作品於「編織事件」(Woven Matters)展場空間。(攝影/李欣潔)
Unseen策展人艾蜜莉.羅斯(Amelie Rose)與藝術家佐拉.歐普果(Zohra Opoku)為觀眾導覽展覽「編織事件」。( ©Maarten Nauw)
李奧納德.蘇亞哈雅(Leonard Suryajaya)2017年的作品計畫《偽偶像》(False Idol)。(©Leonard Suryajaya)
Unseen策展人艾蜜莉.羅斯(Amelie Rose)介紹藝術家作品《偽偶像》(False Idol)。(©Maarten Nauw)
與「編織事件」設置於同一場館的「日本新銳攝影家聯展」(Lumix Meets Beyond 2020 by Japanese Photographers),是攝影雜誌《IMA》與《LUMIX》自2013年以來每年共同策劃並固定巡迴展示於Unseen及Paris Photo等重要攝影節的展覽,今年團隊以「進入另一平行世界」(Over to another parallel world)為主題呈現六位攝影家的作品。311事件後首位進入福島核電廠進行紀錄的小原一真(Kazuma Obara)在此展出數幅於2015年起紀錄烏克蘭城市斯拉夫蒂奇(Slavutych)常民的影像《Everlasting》,此城市主要由車諾比事故發生後疏散並安置的居民組成。小原一真藉由捕捉受害者後代至今仍每日往返自家及核電廠進行核廢料清理工作的火車通勤影像,隱喻歷史的重複與循環,帶領觀者進入我們高度漠視、實則共處的「平行世界」。
「日本新銳攝影家聯展」小原一真(Kazuma Obara)作品展場空間照。(©IMA Photography)
書展區:透過多元的展陳形式溝通攝影書的獨特價值
Unseen書展區現場照。(攝影/李欣潔)
Unseen書展區今年共有85個參展單位,為歷屆最高,且有高達40本是特別安排在此次展會中問世的攝影書。書展區策展人達里婭.圖米納斯(Daria Tuminas)表示今年首次規劃專為創作者進行新書發表的公共沙龍,並配合創作者時段安排發表會後,於出版社展位的簽書活動,讓讀者、作者及出版社有更多親密的交流機會。連續參與Unseen活動的中國攝影出版社假雜誌,今年帶來與影像創作者唐景鋒合作出版的《顏姐》,此本獲得2018亞爾攝影節獎項的計畫,亦剛剛結束今年於亞爾攝影節的展覽發表。
書展區今年首次規劃專為創作者進行新書發表的公共沙龍。(©Isa Steijn)
書展區一景。(©Unseen)
假雜誌負責人顏言與其他頻繁走訪歐洲攝影節的出版社都認為Unseen在展商及場地的規劃相對精煉,亦不會顯得嚴肅有距離,活動氣氛自在放鬆,配合和煦的天氣及場館的自然光,讓每次參展都像度假一樣。西班牙出版社Editorial RM特別指出Unseen並不只是將書展區視為一種豐富自身活動的附屬品,而是在許多環節上展現對出版社的尊重及重視,例如在籌辦過程來回溝通如何透過不同宣傳策略增加出版品的能見度,又或者於預展期間安排多次專家及貴賓導覽等。
德國攝影師莫里茲.傑卡(Moritz Jekat)的《Nonya》。(©Moritz Jekat )
除了為數豐碩的攝影書可供探索,書展區的重頭戲無疑就是「Unseen Dummy Award」,這個由Unseen與荷蘭出版社Lecturis共同創辦的年度獎項,旨在透過全球徵件發掘具潛力的攝影計畫。展會期間除了展示所有決選作品,最終將選出一項提案進一步資助其國際出版及後續的通路行銷。今年,從200多件提案中脫穎而出的是德國攝影師莫里茲.傑卡(Moritz Jekat)的《Non ya》(英文「不關你的事」(None of your business)的簡稱)描繪傑卡及伴侶和她女兒在柏林展開新生活的故事。
《Non ya》透過影像剝離個體與國籍,重新回歸成員與日常空間、物件的互動相處,私密地呈現三位無血緣關係、具不同出生背景及價值觀的生命,如何磨合「成為」一家人。評審認爲《Non ya》以真誠的影像邀請讀者進入移民家庭的現實,藉由翻閱書頁瑣碎的日常,逐步鋪陳打開人與人之間細膩複雜的情感,每一頁影像傳達的親密與疏離、自由與束縛,不僅象徵當代歐洲的生活肖像,也體現攝影書獨特的溝通價值。
人才發掘:民間企業與攝影組織共組的支持網絡
國際金融集團ING與Unseen合作項目「ING Unseen Talent Award」頒獎現場。(©Maarten Nauw)
持續發掘並支持創作者一直是Unseen的核心精神,因此民間企業的贊助投資與其他攝影組織的串連是團隊每年的工作重點。邁入第七屆的「ING Unseen Talent Award」即為國際金融集團ING與Unseen長期合作的項目,透過項目徵集入選的五位歐洲新銳藝術家,於展會前參與工作坊並以Unseen指派的命題「改變的本質」(Nature of Change)為概念發展新計畫,最後再由評審團針對新作選出優勝者提供1萬歐元獎金。
凱文.歐斯帕(Kevin Osepa)(左)及波蘭創作者卡洛琳娜.沃塔斯(Karolina Wojtas)(右)分別獲得今年「ING Unseen Talent Award」觀眾票選獎及首獎。(©Unseen)
今年首獎得主由備受注目的年輕波蘭創作者卡洛琳娜.沃塔斯(Karolina Wojtas)獲得,她善於透過色彩繽紛、童趣搗蛋的詼諧影像,探討童年與教育所潛藏的規訓機制,以及自身對家鄉波蘭政治社會現狀的批判與情感。新作《沒有彼此——我們活不下去》(We can’t live – without each other)展露沃塔斯與年紀相差13歲且關係疏離的弟弟如何透過攝影展開對話,進而改變彼此的關係。正如同沃塔斯其他作品,觀者總能在她充滿高度實驗、甚至有些失控的影像裡頭看見一種混亂的和諧,糾結但真切的情緒。沃塔斯訴說故事的迫切性與此故事對個人及社會的意義,是評審給予作品肯定的一致原因。
卡洛琳娜.沃塔斯(Karolina Wojtas),《沒有彼此——我們活不下去》(We can’t live – without each other),2019 ©Karolina Wojtas via GIPHY
凱文.歐斯帕(Kevin Osepa)《端坐》(Sinta Ketu [Sit Still] )。(©Kevin Osepa)
另一件獲得觀眾票選獎的視覺藝術家凱文.歐斯帕(Kevin Osepa)青少年時期便隻身離開家鄉庫拉索前往荷蘭求學,因此其創作主題也多圍繞加勒比海非裔青少年的身分認同與離散經驗。此次競賽發表的計畫《端坐》(Sinta Ketu [Sit Still] ),是從他去髮廊理髮時經常感受到的陽剛氣質與恐同氛圍出發,透過實地參與髮廊工作數月深入理解髮型師的日常,同時拍攝髮廊內男性客戶及髮型師之間往往需要高度仰賴互信合作的親密時刻,嘗試消解自身及人們對於髮廊文化的刻板印象。
Unseen於展期間設置屏幕,循環播放Futures推薦的數十位藝術家作品。(攝影/李欣潔)
Unseen戶外展區學生作品搭配主辦單位規劃的定時導覽。(攝影/李欣潔)
除了企業的實質投入,歐洲各地的攝影平台也是Unseen積極合作的對象:Futures是由12個分佈於歐洲各處的攝影機構及組織組成,展會前每個單位各自推薦數位潛力藝術家,並由Unseen於展期間設置屏幕,循環播放他們的作品。即便沒有實質影像的輸出展陳,這些作品的「在場」以及展會為藝術家設計的作品圖錄和專家講座,都讓藝術家的創作能有更多被討論的幾會。同樣的,戶外展區學生作品的高度曝光與能見度,搭配主辦單位規劃的定時導覽,亦再次顯示Unseen對年輕創作者的高度重視。
客廳講座與城市活動:重視創作過程與藝術態度的交流場域
Unseen客廳現場。(©Maarten Nauw)
「客廳」(Living Room)是觀眾看展之餘提供歇息與吸收攝影知識經驗的場域。每年Unseen分別邀請年輕與資深的攝影組織策劃座談,提供年輕攝影平台應得的關注,也向資深的攝影組織交流學習。今年合作單位是奈及利雅拉哥斯攝影節(LagosPhoto)及 V&A (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攝影部門,前者的主題多側重攝影如何參與解殖及書寫歷史的過程,後者則思考機構的攝影收藏與數位科技如何改變當代攝影的策展與溝通方式。
此外,策展團隊於展期間亦將講座活動範圍延伸至會場外的非藝術場域。例如週末晚上Unseen便與阿姆斯特丹藝術與科學研究院(Arias)於市中心的學術文化中心Spui25共同舉辦一場論壇「以你方便為主」(For Your Convenience),邀請現任荷蘭皇家藝術學院駐村的台灣創作者羅晟文與智利攝影師喬迪.魯伊斯.西雷拉(Jordi Ruiz Cirera)就自己跨領域的學習背景及創作經驗進行分享,同時藉由與學者及策展人的對談,深入探討藝術研究如何幫助思考當代的自然環境與食品經濟議題。
週末市中心的論壇「以你方便為主」(For Your Convenience)邀請現任荷蘭皇家藝術學院駐村的台灣創作者羅晟文與智利攝影師喬迪.魯伊斯.西雷拉(Jordi Ruiz Cirera)與不同領域學者對談。(©Lorenza Demata)
現場由藝術創作與人文科系學生,社會科學與攝影研究者等組成的滿場觀眾與熱絡交流,反映跨領域連結激盪出的另類火花;Unseen策展人艾蜜莉.羅斯(Amelie Rose)表示攝影節不只滿足於呈現創作者最終的藝術成果,而更希望深入理解他們創作過程及討論議題所採取的藝術態度。透過從不同領域人士的視角閱讀作品,創作者的藝術計畫能夠不止於在藝術圈裡的展示或評論,而有機會進入更大的公共場域,激發更多元的思考與回饋。
Unseen:不斷自我重塑的有機攝影節
Unseen開幕式新任藝術總監瑪莉娜.鮑林卡(Marina Paulenka)(中)與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在台上揭開活動。(©Olivier van Breugel)
總體而言,今年的Unseen似乎適切地呼應自身關注的命題「改變的本質」:在展會內容上,可以發現不少創作對外在自然及社會環境變化的批判,同時也不乏向內探索自身及他者,並透過影像思考關係改變可能的作品;攝影觀念及技術發展下所帶來攝影表現形式的變化與變形,也在展覽中得到充份的展示及討論。除了上述作品內容,展會中的講座與對談,亦深入探討當代攝影如何積極地參與公共議題,或以新的媒介形式被傳播推廣。攝影節最後一場活動「攝影書形塑社會」(Photo Book Shaping Society)邀集台灣Lightbox攝影圖書室在內的三個機構代表人,分享組織如何就自身身處的環境需求,發展出不同技能與策略,讓攝影書不只是物件,而是溝通當代價值的共同語言。
攝影節最後一場活動「攝影書形塑社會」(Photo Book Shaping Society)邀請Lightbox攝影圖書室成員羅晟文分享經驗。(攝影/李欣潔)
或許對Unseen內部組織而言,「改變」同樣也是他們最顯著的標誌:八年當中,Unseen從相對傳統的攝影博覽會轉型成為形式多元的攝影節,從有時效性的實體活動,到活動之外紙本刊物的出版與網路互動平台的建置,甚至是海外攝影節的合作;Unseen的發展與改變反應攝影在數位時代下不斷變動的現實,唯有不斷自我省視並重塑調整組織,才有辦法有效溝通當代創作者的故事。Unseen攝影節破紀錄的參觀人次、銷售量與展商及藝術家給予的正面肯定,或許可歸結於它年輕(團隊平均年齡約30歲)有彈性、勇於面對、甚至擁抱改變的性格,正如新任藝術總監瑪莉娜所說「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這個不斷自我重塑的攝影節,明年又會帶來什麼樣新的面貌,另人期待。
李欣潔( 5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