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皇帝保鑣的靚服—清宮侍衛服飾圖鑑

皇帝保鑣的靚服—清宮侍衛服飾圖鑑

從清宮侍衛服飾來看,至乾隆朝已形成完整的品級侍衛服飾制度,所有侍衛的冠帽、服裝、朝帶、朝珠甚至鞋靴等,均確立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總體來看,清宮侍衛服飾既屬於清朝官制服飾範疇,與文武百官服飾在外形、製作上大體相同,但在圖案紋飾、選材用料等方面,又形成一些較為獨特的形式,另外在諸如冠帽佩帶的孔雀花翎,御前侍衛穿著的黃馬褂等,則是宮廷侍衛自開始就區別於各級品官的外在標識,反映了宮廷侍衛組織的特殊地位與不凡身分。
說到清宮侍衛,自然會讓人聯想到金庸筆下武功過人的「大內高手」。的確,清宮侍衛作為滿蒙漢八旗精英,曾以大清皇帝侍從身分,在清朝政治、軍事和宮廷生活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大清開國、鞏固政權,以及守衛紫禁城、皇宮園苑,隨駕巡幸、狩獵,或是前往壇廟、陵寢各處祭祀、行禮等,他們都守護在天子身邊,恪盡職守,忠心效力,並因此受到歷代皇帝的愛重。
宮廷侍衛作為清朝特殊的內廷階層,在國家政治、軍事、宮廷生活中均擁有較高特權。他們多為勳臣貴戚後嗣,又與當朝皇帝關係親近,因此在職官、俸祿、待遇各方面享有他人無法比擬的優裕。本文從清宮品級侍衛服飾入手,通過梳理清朝典制中對侍衛服飾的規定,結合瀋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各類服飾,歸納出清宮品級侍衛服飾的特殊性,進而展示滿族服飾帶給古代傳統服飾的新內涵、新創意。
清中期形成較為嚴格的侍衛等級制度,侍衛服飾也因等級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服飾形式。圖為清〈萬國來朝圖〉軸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清宮侍衛服飾演變
清宮侍衛服飾起源於清入關前的太祖、太宗時期,經歷了從早期的隨意著裝,向初步禮儀服裝的演化。清初,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開國之初,因國家草創,服飾制度尚不嚴格,宮廷侍衛服飾未形成明確定制。努爾哈赤起兵早期,其奴僕、家丁著裝具有隨意性,許多服裝從遼東地區掠得,可謂五花八門。至1616年後金政權建立後,特別是皇太極按明制進行宮廷改制後,宮廷侍衛服飾與王公貝勒、文武官員服飾一樣,開始逐漸轉向正軌,形成早期的宮制服飾形式。後金天命六年(1621),努爾哈赤首定諸貝勒、官員補服之制,規定:「諸貝勒服四爪蟒緞補服,都堂、總兵官、副將服麒麟補服,參將、遊擊服獅子補服,備御、千總服繡彪補服。」(註1)在規定中雖然沒有明確制定侍衛服裝樣式,但因為侍衛有許多身兼官職,故可按例穿用相同等級的服飾。
努爾哈赤起兵之初,侍衛由家丁、奴僕構成,所著服飾較為簡單。圖為清〈太祖實錄戰圖〉之「太祖恩養布占泰」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從明朝、朝鮮獲得了更多的織繡品以及服裝面料,同時後金(清)國內生產也更為增多,宮廷侍衛已組建更強大的獨立部隊,因此其服飾方面較太祖應更為充實和豐富。清入關後,隨著國家官制逐漸建立健全,宮廷侍衛制度也得以完善;同時,侍衛服飾隨著清制官制服飾的確立,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形式。按照清制規定,宮廷侍衛品級共分為四等,即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其中一、二、三等侍衛和藍翎侍衛分別為武職正三品、正四品、正五品和正六品,並因此享受朝廷恩俸。在品級侍衛之上,有諸多侍衛官員,如領侍衛內大臣、內大臣、散佚大臣、侍衛什長、侍衛班領等;在品級侍衛之外,又有諸多屬於侍衛範疇的護軍、親兵部隊,如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健銳營、火器營、善撲營、神機營等。
清初侍衛服飾雖然簡單,但已是當時最好的服飾之一。圖為清〈太祖實錄戰圖〉之「額亦都招九路長見太祖」。(李理、李姝夢提供)
清朝早期至中期,對包括侍衛在內的各級官員服飾進行定制。從清宮侍衛服飾來看,至乾隆朝已形成完整的品級侍衛服飾制度,所有侍衛的冠帽、服裝、朝帶、朝珠甚至鞋靴等,均確立了較為嚴格的等級制。總體來看,清宮侍衛服飾既屬於清朝官制服飾範疇,與文武百官服飾在外形、製作上大體相同,但在圖案紋飾、選材用料等方面,又形成一些較為獨特的形式(請見以下內容),另外在諸如冠帽佩帶的孔雀花翎,御前侍衛穿著的黃馬褂等,則是宮廷侍衛自開始就區別於各級品官的外在標識,反映了宮廷侍衛組織的特殊地位與不凡身分。
清宮品級侍衛服飾經歷了清初時期從無序走上有序,經歷了入關後由簡單轉為複雜,直至清中期形成嚴格的定制,最終確定為禮服、吉服、行服、戎服、常服等不同的服飾樣式,實際上也反映了清朝制度與歷史發展的一脈相承,體現了清宮服飾文化的演進規律。
品級侍衛冠帽
根據清朝規定的品官冠帽制度,品級侍衛冠帽總體分為冬、夏兩大體系,冬為暖帽,夏為涼帽;從使用功能區分,它們又可分為朝服冠、吉服冠、行服冠、戎服冠和常服冠等幾個體系。
暖帽,清入關前已經定制戴用。圓式類於氈帽外形,以皮毛、絨、呢等為材質,帽外檐向上卷起,帽頂通常為緞製。初寒用呢帽,次則用絨,極寒用皮。顏色尚黑。帽檐選用皮質按等級定制,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各官,准用本色獺、薰鼠、染貂。帽頂覆綴紅纓(紅絲穗)。官員帽頂各按品級飾有頂珠。居家守喪者,其暖帽不得用頂戴。
清早期皇帝(汗王)、侍衛所戴用的暖帽樣式。圖為清〈太祖實錄戰圖〉之「恩格德爾來上尊號」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涼帽,清入關前已經定制戴用。立夏前戴之,無檐,形如斗笠,呈尖錐體形。初期尚扁而寬大式,後期尚高而小式。傳統說法「以玉草編製」,分為白羅胎(藤絲編)、萬絲胎(竹絲編)兩種,外面均裱以綾羅,初夏常用白色羅、湖色羅,盛夏常用黃色紗。官員穿單袍、紗袍時,戴用白羅胎涼帽;穿亮紗、葛紗袍時,戴萬絲胎涼帽;五品以下官員涼帽內用紅裡,以青緞、倭緞鑲緣邊,無官職者使用其他顏色。帽頂覆綴紅纓(紅絲穗),官員帽頂各按品級裝飾頂珠。服喪三年者,戴羽纓(又作雨纓)冠帽,以藤為質,頂飾黑纓,無緣飾。喪期,品官不得用頂戴。
清早期皇帝(汗王)、侍衛所戴用的涼帽樣式。圖為清〈太祖實錄戰圖〉之「太祖射柳於洞野」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像清朝官制冬、夏冠帽一樣,品級侍衛冬、夏冠帽在製作和外形上大體是一致的,不同品級的主要區別,在於帽頂寶石的不同裝飾。對應於不同等級,清宮品級侍衛各等級的帽頂裝飾分別為:一等侍衛(正三品),帽頂飾藍寶石,又可稱為亮藍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二等侍衛(正四品),帽頂飾青金石,又可稱為涅藍頂,鏤花金座,中飾藍寶石;三等侍衛(正五品),帽頂飾水晶石,又可稱為亮白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藍翎侍衛(正六品),帽頂飾硨磲石,又可稱為涅白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註2)
朝服冠
在滿洲傳統暖帽和涼帽基礎上發展而來。凡宮廷侍衛參加朝會、祭祀等活動時,皆要穿著朝服,頭戴朝服冠。朝服冠從外形上可分為冬朝服冠、夏朝服冠兩種。其中冬朝服冠皆用毛皮、絨、呢等製作,夏朝服冠皆用玉草、藤、竹和羅紗等製作。冠帽頂飾,為立柱式棱形寶石帽頂,冠帽表面覆以朱緯。
清一等侍衛冬朝冠。(李理、李姝夢提供)
吉服冠
亦是在滿洲傳統暖帽和涼帽基礎上發展而來。凡宮廷侍衛參加慶典、筵宴等活動時,皆要穿著吉服,頭戴吉服冠。吉服冠從外形上可分為冬吉服冠、夏吉服冠兩種。其中冬吉服冠皆用毛皮、絨、呢等製作,夏吉服冠皆用玉草、藤、竹和羅紗等製作。冠帽頂飾,為寶珠圓形寶石帽頂,冠帽表面覆以朱纓穗。
清一等侍衛冬吉服冠。(李理、李姝夢提供)
行服冠
清宮侍衛行服冠,與吉服冠外形與製作大體相同。但行服冠之涼帽,以藤為之,其纓用紅色犛牛毛,其最佳者稱為「鐵杆纓」。
清一至四等侍衛及前鋒營侍衛冬行冠。(李理、李姝夢提供)
常服冠
清宮侍衛常服冠,與吉服冠外形與製作大體相同。
清朝皇帝及侍衛戴用的常服冠樣式。圖為清郎世寧〈哈薩克貢馬圖〉卷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品級侍衛服裝
根據清朝規定的品官服裝制度,品級侍衛服裝大體分為冬、夏兩大體系,從材質上分又可分為裘、棉、夾、紗等幾種;從使用功能區分,可分為朝服、吉服、行服、戎服和常服等幾個體系;從服裝樣式區分,它們又可分為端罩、褂、袍等幾大類。清宮品級侍衛冬、夏服裝在製作和外形上大體一致,不同品級的主要區別,在於服裝圖案紋飾和製作上選材用料的差異。其具體製作可分類如下。
禮服與吉服
清宮侍衛服飾按清宮定制,保持著滿洲傳統樣式,各式禮服、吉服、行服、戎服和常服,多以大襟右衽、馬蹄袖式袍為主要款式,禮服之上還必須另加披肩領裝飾。由此構成清宮品級服裝諸款。
◎侍衛端罩
清宮品級侍衛在冬季穿著的毛皮製外罩服裝。穿用時可罩於袍服之外,為對襟裘皮外褂,皮毛翻露於外,緞裡,圓領,平袖過肘,衣長及膝,衣外左右各垂兩條帶子,下端寬而銳,帶色與衣裡色相同。所用毛皮按不同等級,採用不同材質,各個品秩不得僭越濫服。端罩既是禮服,與朝服合穿時稱為端罩;又是吉服,與蟒袍等吉服袍合穿時稱為皮褂;而在天氣寒冷時,官員們在府宅內也可穿用,故用途十分廣泛。
一等侍衛端罩制式為:「用猞猁猻(皮),間以豹皮;月白緞裡,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裡同。」其使用的獸皮,可以說是檔次較高級的一類品種。二等侍衛端罩制式為:「紅豹皮為之,素紅緞裡;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裡同。」三等侍衛、藍翎侍衛端罩相同,制式為:「黃狐皮為之,月白緞裡;左右垂帶各二,下廣而銳,色與裡同。藍翎侍衛(端罩)同。」(註3)
清一等侍衛端罩彩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朝袍
朝袍為清朝官制禮服,凡遇常朝、祭祀日、三大節(元旦、冬至、萬壽節)朝賀等活動,宮廷侍衛均要穿著朝袍參與宮中活動。其式為大襟長袍,上衣連下裳,披肩領,熨褶素接袖(滿語稱「赫特赫」),袖端為馬蹄式(亦稱「箭袖」),袍身中部為腰帷,下接襞積(打),底部為裳,衣長及腳,袖長掩手。朝袍從使用上劃分,可分為冬朝袍、夏朝袍兩類。夏季多用紗地絨繡、納紗繡及妝花或緙絲袍,春秋用緞或綢地繡花及妝花緞、緙絲之棉袍、夾袍,冬季則穿裘皮朝袍。每年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始穿夾朝衣,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易裘皮朝衣。文四品、武三品以下,除職掌大臣及一等侍衛,不得用貂緣朝衣。順治十五年(1659)定制,王公及百官貂緣朝衣,於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始著,至翌年正月十六日止。乾隆十九年(1754)更定,十一月初一日始著,永著為例。
品級侍衛朝袍主要以服裝的圖案紋飾作為區別,以區分宮廷侍衛的不同等級。其差異分別為:一等侍衛冬朝袍(式一)制式:「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繡文(紋):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襞積行蟒四。」一等侍衛冬朝袍(式二)制式:「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披領及袖片金加海龍緣;繡文(紋):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下幅八寶平水。」一等侍衛夏朝袍制式:「藍及石青諸色隨所用,片金緣」,「繡文(紋):兩肩、前後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裳行蟒八;披領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下幅八寶平水。」
清一等侍衛冬朝服彩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二等侍衛的冬朝袍與夏朝袍均為同一款式,冬朝袍以獸皮或以棉花製成綿襯裡,夏朝袍面料為單層形式,以起到防暑降溫作用。二等侍衛冬、夏朝服制式為:「色用石青,翦絨緣,通身雲緞;前後方,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妝緞。冬夏用之。」三等侍衛、藍翎侍衛冬朝袍、夏朝袍亦為同一款式,冬朝袍可製成獸皮或綿襯裡。其制式為:「色用石青,翦絨緣」,「通身雲緞;前後方,行蟒各一;中有襞積,領袖俱石青妝緞。冬夏用之。」(註4)清宮侍衛朝袍在形制上與其他文武官員不同,形成較為獨立的侍衛體系,反映了宮廷侍衛較高的地位。
清二等侍衛冬、夏朝服彩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補褂—補服
補服,是清朝王公大臣、侍衛、文武百官最重要的官制禮服和吉服,可於宮中各種重要場合穿用。為長褂對襟式,圓領,平袖,左右及後面開裾。常以石青緞、石青紗料製作。補服要在衣服前胸及後背,各縫有一塊繡好圖案的「補子」。其中,前胸上的補子為前補,中間有開縫,以便對襟穿著;後背上的補子為後補,為完整的補子。
清藍翎侍衛補服(彪補)。(李理、李姝夢提供)
按照清朝定制,王公貝勒、文武一品至九品官員均要按各自品級不同,在對襟補服上縫以不同圖案的補子,其中文官系列紋飾均為禽鳥,武官系列紋飾均為猛獸。根據清制規定,宮廷侍衛中的一等侍衛,相當於武職三品官員;二等侍衛,相當於武職四品官員,三等侍衛,相當於武職五品官員;藍翎侍衛,相當於武職六品官員。依照清朝品級官員補子定例,品級侍衛及其對應的補服補子即應為:一等侍衛為武職三品,補子繡豹紋;二等侍衛為武職四品,補子繡虎紋;三等侍衛為武職五品,補子繡熊紋;藍翎侍衛為武職六品,補子繡彪紋。(註5)
清一等侍衛補子(豹紋前後補)。(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吉服袍—蟒袍
宮廷侍衛吉服袍即為蟒袍,它是侍衛在宮中慶典、筵宴等喜慶場合穿著的服裝。為大襟長袍,圓領,熨褶素接袖,袖端作馬蹄式,石青色或藍色絲織品為之,鑲片金緣飾,四開裾。清宮侍衛蟒袍與其他品官蟒袍製作外形和材質大體相同,僅在用蟒數量方面有所差異,以此區別各等級侍衛。其具體內容為:一等侍衛吉服袍(蟒袍)制式為:「通繡九蟒,四爪」;二、三等侍衛及藍翎侍衛吉服袍(蟒袍)相同,其制式為:「通繡八蟒,四爪」。除此之外,清制還規定:宮廷侍衛「賜五爪蟒緞者,亦得用之」。這說明宮廷侍衛如果獲皇帝賞賜,亦可穿用五爪蟒袍。(註6)
清宮侍衛吉服袍(蟒袍)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行服
◎侍衛行服褂—黃馬褂
行服褂是清朝皇帝、后妃以及王公貝勒、大臣、侍衛最常用的服裝之一,宮廷侍衛行服褂,即常見的黃馬褂,其款式為:圓領對襟,衣長為半身式,袖長及肘,多為寬敞平袖,可製成棉、夾、紗、裘多種衣服,用於不同季節和時令。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班領、御前侍衛、八旗護軍統領、健銳營翼長等所穿行服褂,均採用明黃色(即黃馬褂)。(註7)宮廷侍衛所著行服褂(黃馬褂),為半身、圓領對襟式,短袖寬大,對襟處縫有五枚銅扣;褂裡面為淺藍色襯裡。凡宮廷侍衛隨扈皇帝、在宮中當差,均可按制穿用朝服或吉服,外罩黃馬褂,起到保暖和標識身分的雙重作用。
清宮侍衛黃馬褂。(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行服袍(行袍)—缺襟袍
清宮侍衛跟隨皇帝出宮狩獵、巡幸,均要按制穿著行服袍。行服袍又稱缺襟袍,根據宮廷定例,侍衛行袍的樣式大體如常服袍,為傳統的圓領、大襟、馬蹄袖式。但為了騎馬、步行活動方便,其一是將行袍衣長縮短,較常服袍減去十分之一;其二是將袍右裾製成特殊樣式,在正常的大襟下擺先裁去一處方形,而後再縫以鈕扣將其繫於袍服,目的是隨時可拆下,便於腿部行動。行袍所用面料按季節不同,可採用裘、棉、夾、紗各種質地,表面可織暗花紋,亦可為素面素色,以便於人們穿著使用。(註8)
清宮侍衛行袍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行裳
侍衛行裳又稱為「都什希」,滿洲人起源於東北地區白山黑水,冬季寒冷漫長,人們騎於馬上多要穿著皮衣皮褲,故宮廷中保持有行裳之俗,以獸皮、獸毛或棉、夾織物製成下裳,以避嚴寒。按清宮定制,行裳造型為左右各一幅,中間為直幅,左右兩側均呈圓弧形,上部連接橫帶,繫於腰間;或製成毛皮、氈、夾等形式,顏色各異,冬季多用皮毛製品,以起到更好的保暖護身作用。(註9)
清宮侍衛所用貂皮都什希(行裳)。(李理、李姝夢提供)
常服
◎侍衛常服袍
常服,是除禮服、吉服、行服之外等級最低的服裝,通常在後宮或園苑內穿著。清宮侍衛下班和居家時要穿常服,但有時在宮內時,也會隨同皇帝穿著常服。
清宮侍衛隨皇帝在後苑內穿著常服袍。清〈雍正帝行樂圖〉軸局部。(李理、李姝夢提供)
品級侍衛佩飾
清宮品級侍衛所用佩飾,主要有朝帶、朝珠等品種,它們的製作樣式大體相同,朝帶在帶板裝飾材料方面,存在不同等級的差異;朝珠在製作和材質方面,則無更多差別。
侍衛朝帶
按清朝定制,官員穿著朝服、吉服、行服時,均要於服裝之外束繫朝帶。宗室束黃帶、覺羅束紅帶,因罪革退宗室改用紅色,因罪革退覺羅改用紫色;包括侍衛在內的其他官員,皆束石青色或藍色帶。
◎朝服帶
宮廷侍衛朝服帶,為其穿著朝服時所佩腰帶。均以絲織品為質,帶上鑲嵌四塊圓形金屬版,帶之左右各有一環,其上佩繫、荷包、刀、燧等物。佩左右各一條,下端寬而銳,佩絛為石青色。不同品級侍衛,以帶上鑲嵌四塊圓帶板作為差別,其制為:一等侍衛朝帶,上鑲「鏤花金圓版四」;二等侍衛朝帶,上鑲「銀銜鏤花金圓版四」;三等侍衛朝帶,上鑲「銀銜素金圓版四」;藍翎侍衛朝帶,上鑲「銀銜玳瑁圓版四」。(註10)
清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朝服帶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吉服帶
清宮侍衛吉服帶,為其穿著吉服時所佩腰帶。其制式與朝服帶大體相同,帶上所鑲四塊帶板也一樣,一、二、三等侍衛和藍翎侍衛吉服帶製成統一的樣式。其吉服帶制式為:「帶色、佩絛如朝服帶之制;版飾惟宜,佩下直而齊」。(註11)從史籍記載內容可知,清宮侍衛的吉服帶以及帶上佩絛,均採用石青色或藍色,帶上所縫製的四塊圓版,按固定樣式製作,唯一與朝服帶有較大差別的是,吉服帶的佩下部無銳角,而是平直齊頭式。
清宮侍衛吉服帶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行服帶
按照清朝定制,宮廷侍衛跟隨皇帝出宮時,通常要穿著行服袍,腰繫行服帶。但在實際上,諸臣與侍衛並非每個人都按例繫佩行服帶,這一點從清宮繪畫中已有證明。清宮侍衛所繫行服帶,大多以石青色、藍色製成;帶上的佩用素色布,較侍衛常服帶略寬且較短,以方便在野外行動;行服帶之上另繫掛有荷包、解食刀、火鐮等物,既有裝飾性,又具實用性。(註12)
清宮侍衛侍衛行服帶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李理、李姝夢提供)
侍衛朝珠
清制規定,上自皇帝、后妃,下至王公貝勒、侍衛、文武官員穿著朝服、吉服時,均按例要佩帶一盤朝珠(穿吉服時可不佩戴朝珠)。朝珠材質可謂多種多樣,有東珠、翡翠、珊瑚、瑪瑙、青金石、綠松石、蜜珀、沉香、象牙等,其上雜飾惟宜。每盤朝珠皆有108顆珠子,以細繩串貫,由四顆分珠將其四等分,俗稱「佛頭」;另附三串小珠放於胸前,稱為「記捻」,其中一側為二串(男左、女右),另一側為一串,每串各有十粒小珠,珠下各有「小墜角」;背部為一方形下垂之「背雲」,其下端附帶一顆「大墜角」。清宮品級侍衛所佩朝珠,僅不許用東珠,其他材質各按所宜製作和佩戴,無其他限制。
清宮侍衛朝珠圖,出自清《皇朝禮器圖式》(右)及清宮侍衛所佩朝珠。(李理、李姝夢提供)
花翎與翎管
花翎是安插於清朝官制冠帽上的孔雀尾翎,是宮廷侍衛特殊身分和地位的標誌物。按照清朝典制規定,「頂戴花翎」有一眼、二眼、三眼孔雀翎和藍翎等幾類形式,翎眼越多,象徵地位越高,其中貝子、固倫額駙冠帽,皆加飾三眼孔雀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冠帽,皆加飾雙眼孔雀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以及前鋒、護軍統領、參領、前鋒侍衛等冠帽,皆加飾單眼(一眼)孔雀翎;藍翎侍衛等人冠帽,皆加飾無眼的藍翎。(註13)
翎管是綴於清朝官員冠帽帽頂之側,安插花翎或藍翎的管狀裝飾。有清一朝,翎管的造型大體都一樣,均為立柱長管式,一側製有孔環,以便繫掛佩戴;另一則為管狀圓孔,用於插入翎羽。翎管作為清朝官制服飾中的佩飾,在清入關前開國時期即已應用。據《滿文老檔》記載,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頒定諸王貝勒、大臣服飾定制時,即將翎管作為普通人禁用的佩飾品,可見其在清宮服飾中擁有久遠的使用史,並延用了有清一朝。
清宮侍衛使用的花翎。(李理、李姝夢提供)
清朝典制對宮廷侍衛服飾所做的各項規定,使侍衛服飾既保持著官制服飾的同一性,又與其他官員服飾略有不同。這種特殊的服飾體系,體現了宮廷侍衛在清朝政治、禮儀中的重要,體現了他們在宮廷中的較高地位。通過服裝的差異,不僅可以迅速區分宮中侍衛與其他官員人等,使侍衛對皇帝、后妃和其他皇室成員構建更有力的保護;另一方面,由於服飾的特殊與尊貴,則進一步提高了清宮品級侍衛的身分和地位,使之成為清朝貴族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在國家機器中發揮其作用。由此,我們現在對清宮侍衛服飾開展專項研究,亦即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本篇原名〈黃褂花翎.侍衛威風─清宮品級侍衛服飾〉     
註釋:
註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譯注,《滿文老檔》,頁217,北京:中華書局,1990。
註2、6、10、12:清乾隆朝《皇朝禮器圖式》;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七十三,冠服十七。註3:清乾隆朝《皇朝禮器圖式》;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六十五,冠服九。
註4、9:清乾隆朝《皇朝禮器圖式》;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六十四,冠服八。
註5: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卷六十四,冠服八;卷六十五,冠服九。
註7、8、11:清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圖》卷七十五,冠服十九。
李理( 2篇 )

瀋陽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暨保管部主任

李姝夢( 1篇 )

遼寧大學出版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