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從四場藝博會談整體藝術市場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從四場藝博會談整體藝術市場

繼上月(12/13)由典藏藝術家庭主辦「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後,今日舉行第二場次,主題聚焦四大面向,包括「四大藝博會的集市與外溢效應探討」、「台灣成為亞洲三大藝博重鎮」、「藝術第一、第二市場操作與成效消長」與「全民參與藝術盛會」。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主持人、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於座談會開場。(攝影/陳俊松 )
繼上月(12/13)由典藏藝術家庭主辦「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座談引起熱烈迴響後,今(28)日在北師美術館一樓演講廳舉辦系列講座的第二場。以及上週的台北藝術場景好熱鬧,四場型態各異的藝術博覽會躬逢其盛,為台灣藝術產業挹注活力與動能,本次座談從四大藝博會帶來的集市效應與外溢成果切入,深究台灣藝術產業未來之可能性與其發展,在各方熱烈討論與回應下,期望能為台灣藝術產業開啟另一新篇章。座談會邀請到藝術產業各界人士包括文化部、美術館、藝術機構、畫廊與收藏家等人共同探討、集思廣益。座談會主題聚焦四大面向,包括「四大藝博會的集市與外溢效應探討」、「台灣成為亞洲三大藝博重鎮」、「藝術第一、第二市場操作與成效消長」與「全民參與藝術盛會」。有趣的是,就原定的主標「台灣藝術產業復甦之路」,與會人士一致表示其實台灣藝術產業相當活絡,藝術機構基礎建置完善,以及擁有厚實的藏家基礎,所以並沒有所謂「復甦」的需求,反而是如何在既有基礎下創造更為公平的環境與稅賦的調整,以期開啟更大的可能性。與會者包括水墨現場展博會(Ink Now,簡稱水墨現場)藝術總監王焜生、ONE ART Taipei藝博會創辦人王瑞棋、羅芙奧拍賣董事長王鎮華、畫廊協會策略長石隆盛、台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館長林平、收藏家施俊兆、羲之堂負責人陳筱君、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總監郭慊慊、亞紀畫廊負責人黃亞紀、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 Gallery)亞洲總監許宇、高士畫廊董事長劉素玉、誠品畫廊總監趙琍與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依姓名筆畫順序)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列席參與。(攝影/陳俊松 )
座談會由典藏藝術家庭社長簡秀枝主持,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列席參與,在簡秀枝簡要的開場介紹座談會來賓後,強調在這次藝博會密集舉行期間、對台灣藝術市場潛力旺盛的感受,邀請來賓逐一暢談經驗、並為產業如何進一步改善和因應建言。蕭宗煌談及在藝博會與國際大量接軌的新時代,台南美術館開館也象徵新的美術館時代的到來,如何因應新機制、改變策略並迎接挑戰,並非從文化部、美術館到畫廊產業或藝術家所能獨立完成的,文化部扮演的是其中一環,蕭宗煌也藉此座談會來聆聽匯集各界的看法。
北美館館長林平視美術館為藝術產業的重要一環,結合北美館在本次幾個藝博會期間整合資源舉辦的「台北雙年展之夜」以及本屆台北雙年展的生態系理念,認為美術館應當成為與環境強烈互動的有機體,並將「互惠」作為「有機體生存下去的最大能量」。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
收藏家施俊兆強調台灣擁有一個成熟藝術市場的基底,但從當前的稅制來看,依舊很需要政府來創造更為公平的環境,而針對美術館,他則期待面向專業人士以外的普羅大眾,資訊傳遞管道能夠更加暢通。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收藏家施俊兆於座談會中發表對於台灣藝術市場的看法。(攝影/陳俊松)
而與會者中,參與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簡稱「台北當代藝博」)的國際畫廊代表之一、豪瑟沃斯畫廊亞洲發展總監郭慊慊認為,台北當代藝博這次起到了連結點、刺激點的作用,而豪瑟沃斯畫廊此次以單一藝術家岡瑟.弗格(Günther Förg)個展形式參與的策略,則是在如何「體現自身DNA」考量下做出的選擇,希望能與台灣藝術界保有持續的互動。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
延續前面與會者的發言,卓納畫廊亞洲總監許宇也認為台灣的藝術產業並沒有所謂「復甦」的說法,台灣的藝術環境很強,但如何能被國際看見,藉由這次的台北當代藝博就能提出很好的觀察。當這一波熱鬧退去後,也要再次思考這次博覽會如何在台灣這個平台提供更多畫廊得以對話的機會,而畫廊跟美術館如何找到互相握手的可能。
亞紀畫廊負責人黃亞紀也認為台灣的藝術市場非常成熟,但她也提出用市場面的問題,如由藝博會、畫廊面向開啟討論藝術產業的改革是本末倒置的,因為產業是整個藝術最末端的部分,美術館的展覽跟人才是領導藝術產業前進的關鍵,因此也更期待政府投入資源在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及針對美術館發展的整體規畫。並同時補充道,如何把人才留在台灣也是一個重點。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
ONE ART Taipei創辦人王瑞棋從以往舉辦藝博會的經驗來分享與比較,他的團隊在很早就觀察到藝術本質正在改變,因察覺當代藝術必須要被大眾看到,而推出台灣第一個飯店型博覽會。這也是許多人首度跨入收藏的途徑之一,也培養他們後來成為大型藝博會的藏家。而他也強調各種博覽會一定要具有本土特色,王瑞棋最後拋出「台北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國際藝博會?」的思考。
誠品畫廊總監趙琍則指出藝術產業的活絡也能帶動起觀光、運輸、保險等相關產業,甚至包括學校的美術教育之提升。而她點出台灣藝術圈缺少的是領頭作用的藝術明星,但這不是某人說的算,而是要透過整個藝術產業都動員起來所塑造的。另外,本次台北當代藝博會的外溢效應也是一大收穫,因為很多國外藏家在藝博會期間也會到畫廊參觀,這對於畫廊來說是有很大的助益。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策略長石隆盛則從稅率與徵收方式進行分析,並比較國際如何處理藝術品交易的現況,進而對公部門提出鬆綁現行法規的建議。另外,在肯定外國藝博會進駐對提升台灣藝術市場的同時,他也提出畫廊產業M型化、如何保障台灣藝術從業者工作權益等提醒。台灣拍賣公司羅芙奧負責人王鎮華認為,促使台灣藝術蓬勃發展可借鏡香港案例。他表示透過降低稅賦與會展中心結合,帶動其他產業消費活力,促進台灣藝術產業蓬勃發展,並呼籲台灣畫廊從業者把台灣藝術家推向國際場域,過去羅芙奧曾在香港拍賣致力於推廣台灣藝術家,但這部分仍需要台灣畫廊同業先進共同努力。
水墨現場藝術總監王焜生則認為藝博會如何呈現其獨特性至為重要,此次水墨現場重新整合華人地區水墨藝術的主體性,以東北亞至亞洲地區和西方畫廊為基礎,而此次展博會也特意舉辦七場學術論壇進行深入討論。王焜生表示透過文化部、外交部及觀光局等各部會的整合,對藝術產業將有明顯的助益。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座談會現場。(攝影/陳俊松 )
羲之堂負責人陳筱君也對台北當代藝博進駐抱持正向的態度,她認為強調不應將台北當代藝博視為威脅,應以更為開闊且新的觀點去看待,否則只會往後退不會有所成長。以她的觀察,品牌畫廊對旗下藝術家經營與推廣卓然有成,都是逐步積累鋪墊而來,只是台灣缺乏明星藝術家較為可惜;此外,首屆水墨藝博能將不適當的場地轉化為有創見的藝博會,值得肯定。
高士畫廊負責人劉素玉則分享到參加首屆的水墨現場深受感動,特別是能在短短時間成就一場別開生面的藝博會,著實讓觀者們跌破眼鏡;不論是動線、展覽、貴賓室甚至到晚宴安排等都是用心良苦,但可惜的是參展畫廊比較少,相對收藏家也少,但整體銷售成績卻快突破千萬。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對此次成果亦讚譽有加。這次大展和小展結合,藝術生態圈儼然成形,小展覽發揮戰力並不排斥大展覽,整合群聚效應,帶動整體規模與關注力的聚集。鄭家鐘表示,透過外部環境使外溢效果擴大,讓四場藝博會成為城市的亮點。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為座談會做總結。(攝影/陳俊松)
最後蕭宗煌做總結,給了大家一劑強心針。他表示過去在稅制已做了不少努力,現在仍在繼續,蕭宗煌認為面對未來是充滿契機的。不論是藝博會或美術館系統的建置,台灣的藝術市場或視覺藝術發展都會邁向正面的走向。勉勵各位走的時候不要覺得寂寞,文化部會一直在旁努力聆聽。
※ 座談會全文請見2019年3月,第318期《典藏.今藝術&投資》。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系列講座之二現場大合影。(攝影/陳俊松 )
相關閱讀:
●〈台灣藝術產業的復甦之路:台灣,邁向亞洲藝術品交易重鎮的契機!〉
陳意華( 112篇 )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楊椀茹 (Yang, Wan-Ju)( 159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