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東和鋼鐵國際藝術家駐廠創作計畫」邀請俄羅斯藝術家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與台灣藝術家王文志進駐東和鋼鐵苗栗廠創作,兩位藝術家皆擅長運用自然材質結合特定地點及環境,創作大型的戶外作品。其中,波利斯基在駐廠期間以鋼鐵製程中的回收材料「剪頭尾」,創作一系列與自然意象緊密結合的鋼雕作品,饒富自然與人工、有機與無機的視覺對比。
融合台灣在地元素
波利斯基曾於2006年創辦俄羅斯國際景觀設計藝術節(Archstoyanie),且屢次受邀於歐美各國展出,2008年更代表俄羅斯參加第11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Mostra di Architettura di Venezia)。來台駐廠之初,波利斯基曾因不確定本地觀眾會如何對作品作出反應而略感不安,然而,在他的創作中卻可見其善用台灣在地視覺元素,以類似植物和花卉的形式發展出個人的藝術語彙。高度近14公尺的《台灣塔》(Taiwan Tower),具有松果般的外形,向上發展的動勢,賦予整體結構與體積感,它是由波利斯基創造的兩種基本造型構成,「蓮花」和「太陽輪」也與台灣廟宇中常見的「光明燈」有所連結,體現藝術家對地方文化的特殊觀察。
東和鋼鐵苗栗廠創作成果發表會現場一景。(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提供)
以蓮花造型為基底的「水花」(Flower)系列,可看出波利斯基對幾何形體的細膩處理,他使用廢鋼材料組合出各式各樣、獨樹一幟的植物形貌,作品《水花#3》、《水花#5》和《水花#6》,突出的柱狀物像是棕櫚或蘇鐵的莖幹,與底座花瓣形成異體共生的有趣景象。波利斯基曾提及自己的作品都是以當地的素材製作,也是為當地而作,他選擇再現熱帶地區的植物和水果,或許與台灣短暫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
波利斯基巧妙賦予鋼鐵有機的韻味,表現在《水花#4》和《鬱金香》(Tulip)兩件作品,前者中心花朵以圓盤堆疊而成,具有盤旋向上的動感;後者則以挖斗為花瓣,構成花朵包覆的自然美感。
波利斯基Nikolay Polissky│台灣塔 鋼鐵 370x320x1370cm 2016 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提供
擬仿自然萬象
藝術家對自然的關注,可從早期創作中得見,他運用雪、木頭、乾草等材料建構各種形式的作品。此次駐廠創作,波利斯基則以鋼鐵打造心中理想的自然,表現形似太陽的《太陽輪》(Sun Wheel),提供逆時針方向不斷轉動的視覺感受,並帶有循環不息的意境。另一系列作品「機器」(Machine)則是將《太陽輪》的一半置放水池中,形成與倒影相互輝映的微妙關係,像是水生植物,也像是水車,有著向前擺動的張力。藝術家以《機器》為名,既象徵工業生產機具,更將機械的動感融入作品中,凸顯他試圖營造有機與無機之間的對話關係。
綜觀波利斯基的駐廠創作,有機形態的建構是其主要的創作方式,他將等待熔煉的廢鋼轉為各種富有自然形式的藝術作品,一方面有效利用回收資源,也同時實現了回歸自然的理想。這是一個因地制宜的理想,屬於藝術家在駐廠期間創造的理想,也是他為台灣所締造的理想自然。
Tags
張哲彥(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