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穹頂劇場(FVL DOME)於 11 月回歸,將於 11 月 29 日至 12 月 21 日在東草坪推出沉浸式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 2025」。此計畫延續上半年巡迴新竹後,再度回返 C-LAB 主場,以四個週末的連續展映,匯聚來自臺灣、阿根廷、俄羅斯、羅馬尼亞、中國、加拿大與日本的 12 件跨域創作。
自 2020 年起,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以「FUTURE VISION LAB」為核心計畫,透過數位實驗建構穹形場域,推動沉浸式影像的技術與創作研究。2023 年在文化部支持下,完成直徑 15 公尺的移動式巨型穹頂劇場升級,具備 8K×8K 超高解析度投影與 25.4 聲道環繞聲場,並以雙層結構、透聲膜片與精準校正技術突破球形投影的複雜門檻。四年間累積百餘件作品展演,逐步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創作環境,使臺灣能量得以在實驗影像場域中持續拓展。
今年推出的沉浸式展演計畫「FUTURE VISION LAB 2025」,其作品形式從全像式影像、裝置展覽到現場演出,交織成一座可穿越、可感知、亦可思辨的影像宇宙。觀眾將隨著步伐走入穹頂,凝望光影在弧面上延展、推移,以身體與視覺共同探觸沉浸式影像所開啟的未來想像。
登場。圖/C-LAB提供、攝影/林軒朗-1.jpeg)
C-LAB提供、攝影/林軒朗)
穹頂技術再突破,亮點節目凸顯研發能量
今年的重點節目《thewhole》由安娜琪舞蹈劇場製作,並與 C-LAB 未來視覺實驗室及臺大物理系教授黃宇廷跨域合作,以「宇宙的本質即數位」為核心思考,嘗試在科技與身體之間重新建構語彙。創作團隊透過動作感測與演算法生成影像,使舞者肢體與黑洞、宇宙模型產生新的連結,將高能物理的抽象想像轉化為可感的舞台經驗。為此,未來視覺實驗室特別研發符合穹頂空間特性的雷射裝置與操作系統,不僅支援本次演出所需的技術環境,也將成為未來創作者得以延伸探索的基礎設施,展現 C-LAB 在技術開發與跨領域實驗上的持續深化。
另一亮點為 C-LAB 以當前 AI 影片生成技術為影像基底所開發的自製節目《Echo of Presence》。作品以聲音敘事與感知經驗作為主軸,並首度與工研院合作,將其工業級運算的 360 影像偵測技術導入穹頂場域,結合生成式影像的創作方式。系統能即時偵測觀眾的人數、位置與移動軌跡,並將所擷取的影像轉化為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動態畫面,使觀眾的身體成為影像生成的一部分。藉由此互動結構,《Echo of Presence》強化了沉浸環境的臨場實感,也進一步拓展穹頂影像可被感知與介入的可能性。

九件國際作品亮相:多國視角探問科技、人性與文明
「FUTURE VISION LAB 2025」透過國際徵件與策展邀請,共展出九件作品,從多元文化視角回應科技、語言、神話與身體之間的複雜關係。
開場影像由葉澈創作的《幻幕》揭開序幕,從「比例」這一影像根本問題出發,探討裝置與媒介的演變如何持續形塑人類的觀看方式。阿根廷藝術家羅曼.戈梅茲(Román GOMES)在《巴別》中思索語言、溝通與人類集體夢想的斷裂與連結;俄羅斯雙人組達尼爾・馬特維延科(Danil MATVIENKO)與伊莉莎白・羅斯(Elizabeth ROS)以《赤聲之曙》結合生成圖像與類神經影像技術,在清晰與朦朧、結構與混沌之間尋找影像的臨界狀態。

中國藝術家王一鷗的《水身萬象》則以萬物有靈的神話敘事為基底,透過動態捕捉阿利娜・托凡(Alina TOFAN)的表演軌跡,轉化為多種形態的「水之身體」,思索自然與感知的共同生成。
臺灣團隊方面,「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在《〈昌勳與他的打字機〉Dome 穴寓言》中,邀請觀眾接近視障表演者的「感知位置」,在漆黑中以聽覺重構舞蹈的存在。簡單映相的《奶油金剛》則從洞穴壁畫到現代文明的機械崇拜,描繪人類在黑暗與光影之間持續生成的誤讀與想像,折射文明史的幽微脈動。


為呈現更為多元的穹形影像美學,今年特別邀請三件重要的國際作品,以跨越聲響、建築與數位感知的多重語彙,帶領觀眾進入延展性的沉浸經驗。
加拿大 Normal Studio 與樂團 Hippie Hourrah 合作的《赫圖比斯:混沌的協奏》,以視覺與聲音進行雙重轉譯,向藝術家雅克・赫圖比斯(Jacques Hurtubise)致敬。作品將其色彩強烈的畫作與迷幻音樂並置,使觀眾在穹頂中感受「音色互換」的感官交錯,呈現聽與看之間的流動邊界。
旅德日本藝術家黑川良一的《殘構重生》以雷射掃描素材為基礎,採集建築廢墟與自然環境的 3D 數據,再透過扭曲、重構與時間差異的處理,使畫面在秩序與失序間反覆生成,形成具有物質殘餘感的抽象敘事。

另由 C-LAB 與加拿大 SAT 科技藝術中心共同推動的「研究與創作駐村計畫」所支持的《類數交界》,由日本藝術家坂本茉奈美與 Yuri URANO 合作完成,透過自然紋理、光色與聲響的堆疊,並置數位與類比的質地,探索在技術更迭下兩者之間不斷移動的界線。
*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