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螢光地毯、黑色隧道 與銀色光芒的儀式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

螢光地毯、黑色隧道 與銀色光芒的儀式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

FLUORESCENT CARPET, BLACK TUNNEL, AND GLISTENING SILVER RITUAL The 13th Seoul Mediacity Biennale "Séance: Technology of the Spirit"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於8月26日開幕,是九月初「首爾藝術週」的第一棒。本屆在公開徵選中脫穎而出的是身兼藝術家、出版者、策展人等多重角色的安東.維多克勒(Anton Vidokle)和e-flux團隊核心成員海莉.艾爾斯(Hailie Ayers)與盧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

策展團隊以「展覽作為降靈會」為概念,探索那些連結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藝術實踐,嘗試透過精神性的、非純粹理性的認知框架,重新審視我們與科技的關係。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降靈:靈魂的技術」展場一隅。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於8月26日開幕,是九月初「首爾藝術週」的第一棒。本屆在公開徵選中脫穎而出的是身兼藝術家、出版者、策展人等多重角色的安東.維多克勒(Anton Vidokle)和e-flux團隊核心成員海莉.艾爾斯(Hailie Ayers)與盧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

策展團隊以「展覽作為降靈會」為概念,探索那些連結物質與非物質世界的藝術實踐,嘗試透過精神性的、非純粹理性的認知框架,重新審視我們與科技的關係。這樣的出發點,延續了該團隊在上一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中,對萬物存續邏輯與多重宇宙觀的探討。當時他們從人類對宇宙的好奇與太空探索的科技發展出發,引入科學與神秘學乃至民俗宗教等不同領域的知識,並延伸至宇宙能量如何影響人類體系的建構,進而展開多個展區的討論。

本次策展團隊談到,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的初衷在強調城市的科技與進步,但當今全球社會卻反被各種演算法、自動化的日常生活所反噬,導致人與人的疏離與焦慮。策展團隊因此提出,以藝術創作做為返回「靈性」的方法,並以一種強調集體經驗的「降靈會」為技術,用一種強調秩序和步驟的方式,把觀展體驗轉化成種種儀式的層疊。透過空間的調度與認知順序的配置,邀請觀眾參與一場療癒的冥想旅程。

進一步梳理「展覽作為降靈會」的概念,策展團隊援引了降靈(Séance)在不同領域中的意涵:如與亡者溝通的通靈場合「Spiritual Seance」,藉由靈媒創造出一個集體儀式的空間,試圖療癒失去或失落的傷痛與創傷;抑或是精神分析診療的「Psychoanalytic Séance」,作為深入潛意識,探索那些被隱藏被壓抑之領域的方法;這個詞也被用在電影放映「Cinematic Séance」,在黑暗的影廳裡,一群人一起體驗特定的時空邏輯,並享有共同的認知基礎。

展示空間的色彩運用被視為一種「能量場」,意圖在對觀者產生心理乃至生理層面的影響。

「Séance」一詞在不同脈絡中被豐富地運用,為展覽建立了理論框架。在此脈絡下,展覽副標「靈魂的技術」得以清晰浮現,以重視關係性、冥想或儀式的實踐,試圖對抗當今社會窮盡榨取的、資本主義的金融技術,策展團隊借鑒了哲學家許煜(Yuk Hui)的觀點,提出一種「宇宙技術」(cosmo-technics)的路徑,主張世界上存在著不同世界觀相連的多種技術,從而超越了西方技術科學的普遍主義。

複寫的史觀與地方智慧

策展團隊將歷史先例與當代實踐交織,建構出一個思辨系統,也為雙年展開啟更具包容性的樣態。展覽首先重點介紹了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靈媒藝術家」(artist-mediums),如喬治安娜.霍頓(Georgiana Houghton)、希爾瑪.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出口王仁三郎(Onisaburo Deguchi)與艾瑪.昆茲(Emma Kunz)等。

霍頓此次展出的系列繪畫,皆是在她接觸通靈之後,透過一連串「附身儀式」所完成;而展出一系列陶碗的出口王仁三郎(Onisaburo Deguchi)則是19世紀末日本新興宗教「大本教」的創始人。策展人將這些作品視為現代主義中一條被壓抑的系譜,其根源在於通靈溝通、女性直覺以及非西方的宇宙觀。將這些創作置於展覽開端,也象徵對藝術史長期由男性主導、崇尚理性與科學的現代主義傳統的一種批判。

緊接登場的,是白南準(Nam June Paik)與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的作品,為整個雙年展帶來關鍵轉折。他們構建了連結精神實踐與現代媒體藝術的關鍵橋樑,策展團隊明確指出了薩滿信仰對這兩位藝術家的深刻影響,他們甚至都曾自稱為薩滿,展覽的核心論述之一,便是將白南準的開創性視野重新脈絡化:他不僅將電子媒體視為通訊設備,更將其視為一種用於全球療癒的「精神工具」,他的作品被詮釋為一種先例,展示了技術如何可以成為驅魔、儀式和連結不同世界的工具。

展覽的當代部分,則檢視了當今藝術家如何動員「靈魂的技術」,以回應緊迫的政治、社會與生態議題。如藝術家陳瀅如將她的「降靈會」擴展至宇宙尺度,參展作品《星際評估》採取了半虛構的科幻敘事,建構一個驚人的文明:一群來自古老失落大陸「雷姆利亞」(Lemuria)的外星倖存者,在1960年代偽裝成地球上的藝術家,如卡爾.安德烈(Carl Andre)與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等。在此設定下,那些我們所熟知的極簡主義幾何雕塑,其真實身份並非藝術品,而是雷姆利亞人用來向母星回報人類行為的「通訊裝置」。

陳瀅如作品《星際評估》展示現場。
丹麥籍韓裔藝術家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的雙頻道錄像作品《Sorrow Waters This Land》。
喬治安娜.霍頓(Georgiana Houghton)本次展出的系列繪畫都是在她開始接觸通靈之後,透過一系列「上身儀式」完成的。

陳瀅如將這些「通訊裝置」的圖像,與1960年代人類重大歷史事件的檔案照片並置,例如古巴導彈危機、越戰、中國文化大革命以及全球各地的民主運動。透過外星智慧的疏離視角,人類歷史中反覆出現的暴力、衝突與破壞,被重新詮釋為一種與宇宙秩序的嚴重「失調」。

美國藝術家史凱.霍平卡(Sky Hopinka)的雙頻道錄像作品《地下之月》(Subterranean Moon)拍攝北美原住民族的傳統舞蹈,以影像作為記憶與文化存續的載體,並傳達原住民族的宇宙觀。丹麥籍韓裔藝術家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的雙頻道錄像作品《Sorrow Waters This Land》則拍攝韓國濟洲島上一座廢棄的旅館,風雨過後從屋簷傾倒而落的水瀑,和穿梭廢墟內外的鬼怪(Dokkaebi)將駐留於此的無形幽魂以傳說生物的形式再現。

藝術家徐世琪的作品《Lacrima》表面上講述靈媒妮娜.帕拉迪諾(Nina Palladino)的故事,同時也是藝術家穿越思緒與身體後發現的另一個自我。她透過變形與虛構探索身體作為抵抗的場域,並提出女性主義的玄秘觀點。藝術家許家維的《神靈的書寫》呈現藝術家與青蛙神「鐵甲元帥」之間,一段藉由扛轎起乩進行的對話過程,藝術家使用動態捕捉技術將神轎的移動的軌跡轉變成一支動畫,運用先進媒體技術與非人存有(神明、鬼魂)進行對話,挖掘冷戰期間被壓抑的歷史。

相較於許家維向地方神靈的探問,藝術家權秉俊(Kwon Byung-jun)的作品《Opening Blooming from the center; Golden Flower of Potential》靈感則來自道家有關內丹術的著作「太乙金華宗旨」,四具模仿薩滿儀式進行自動舞蹈與演奏的聲光裝置,回應了道教中關於元神和識神的辯證。

兩件獲得本屆「SeMA–HANA媒體藝術獎」的作品,也被放在這個框架下一起展出。泰國導演阿諾查.蘇維恰空蓬(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Narration》,是一部長達49分鐘的單頻道錄像,作品核心聚焦2010年曼谷軍事鎮壓的民主運動。藝術家設計了一場虛構的審判,並為此進行排演,以戲劇工作坊的形式邀請目擊者分享當時記憶,透過刻意揭露創作過程中的人為痕跡,藝術家迫使觀者反思歷史如何被建構;而這場排演本身,也轉化為一種儀式,用以召喚那些在官方歷史敘事中被壓抑的人們與未竟的正義。

哈薩克雙人組ORTA演出:「新天才體驗之偉大原子反射器工作坊」(The New Genius Experience of The Great Atomic Bombreflector Workshop)。
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作品於展覽現場一景。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中,權秉俊的作品《Opening Blooming from the center; Golden Flower of Potential》展出一景。

同樣榮獲「SeMA–HANA媒體藝術獎」的伊拉克庫德族藝術家希瓦.K(Hiwa K),其22分鐘的錄像作品《You Won’t Feel a Thing》源於一次極為個人的經驗,藝術家因身體疼痛,先後求助於醫院與傳統治療師。作品以此為起點,深刻詰問了西方醫療體系中所內嵌的企業邏輯,如何將在地的、傳統的知識體系邊緣化。藝術家作為一個擁有脆弱肉身的普通人,深刻探討了本屆雙年展對於物質與精神、身體與心靈被人為分離所造成之後果,而重新連結被現代性所割裂的身心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抵抗性的「靈魂的技術」。

展覽作為降靈會中的觀眾身體

在傳統作品中,藝術家提出了不同於西方現代的史觀;而在當代作品裡,則以各種古老智慧回應當前社會問題。藝術創作的本質,並不在推進技術或機械創新,而是人類對於和未知世界進行溝通的長久渴望,策展團隊貌似遠離當今政治批判或生態議題的起手式,卻以靈性探索回應了雙年展反映當代的本質。

這樣的策略也具體轉化為觀展體驗,展場設計刻意扭轉美術館的「白盒子」形象,營造出更具沉浸感與氛圍感的環境,在展廳入口處使用黑色布幔作為區隔外部世界與展覽內部空間的界線,色彩的運用也不只是純粹的美學考量,而被視為一種「能量場」,意圖在對觀者產生心理乃至生理層面的影響。

展期中,雙年展也規劃了一系列聆聽、放映與表演活動。其中,來自哈薩克的雙人組「ORTA」,由演員亞歷珊德拉.莫羅扎娃(Alexandra Morozova)與導演魯斯特姆.貝格諾夫(Rustem Begenov)的表演《新天才體驗之偉大原子反射器工作坊》(The New Genius Experience of The Great Atomic Bombreflector Workshop),於首爾青年藝術平台(SAPY)登場,哈薩克境內部分地區曾是蘇聯的核能試驗場,在1949到1989年間曾遭受456次核爆,對當地環境和居民造成嚴重的輻射污染和健康影響。

在演出中,導演宣稱每一位觀眾皆是「天才」,透過歌唱、吟詩與以電池製造光亮等行為,集體念力能夠反射核能,並扭轉哈薩克現況,被銀色鋁鉑盒、鋁箔紙包裹的小劇場直接變成一次神秘體驗的會場,陌生觀眾因為某種利他主義多半認真參與演出,銀光閃爍的效果也暫時消解了媒材的廉價感,在短短60分鐘裡,眾人沉浸於一種對奇蹟的嚮往之中。

雙年展整體的展演經驗揭示了,在資訊過載、溝通逐漸脫離肉身的時代,最激進的行動或許是重新掌握那些關乎專注、儀式與連結的技術,本屆雙年展似乎也在提倡,當代藝術若要保持其批判性,那麼未來不在於追逐最新的科技產品,而在於重新發掘那些更古老、更具人性的媒介方式,以定位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

回到喧鬧的城市,一座獨自幽然的雙年展

拉回首爾藝術週的整體佈局,緊接在「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之後,是一連串馬拉松式的活動。韓國藝術管理服務中心(KAMS)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重要策展人們舉辦國際論壇;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的「韓國藝術獎」(Korea Artist Prize)亦順勢開幕。各畫廊與藝術空間接連開展,直到壓軸的「Kiaf」與「Frieze Seoul」藝術博覽會登場。從藝術生產的第一線到收藏市場的經營串連,整體顯得一氣呵成,充分展現韓國政府將首爾塑造成「亞洲當代藝術之都」的強烈企圖。

然而,在這樣恢宏的氣勢之下,雙年展本身的存在反而顯得相對邊緣。儘管如此,也不能否認九月初的首爾,是如何集結眾人之力,展現出最光彩奪目的樣子,行走於處處「用力過猛」的首爾藝術週中,強調靈性連結與集體冥想的「降靈:靈魂的技術」,反而帶來一股療癒的氣息,這或許也是策展團隊始料未及的效果。

第13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中,展出阿諾查.蘇維恰空蓬(Anocha Suwichakornpong),長達49分鐘的單頻道錄像《Narration》。
葉佳蓉( 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