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速」到「休憩」的藝術反思
由香港PHD集團(Property Holdings Development Group)創辦人慕佩霖(Willem Molesworth)和張伊婷(Ysabelle Cheung)發起的另類藝博會藝軒(PAVILION),宣布將於 2026 年春季從臺北出發,隨後在香港接續登場 。
這個新型態另類藝術博覽會的模式,是對當代藝術市場遭受「速度與流量裹挾」及「超加速步伐」的深刻反思與挑戰 。藝軒的靈感源於歐洲的巴塞爾社交俱樂部(Basel Social Club)以及創辦人此前在香港成功舉辦的另類藝術平台「藝匯」(Supper Club),其核心目標是解構觀賞與收藏藝術的體驗,鼓勵畫廊與藏家之間的緩慢發展與真誠交流 。
藝匯(Supper Club)旨在打破傳統藝博會框架,去年首屆於中環藝穗會舉行即引發關注。今年的展會已移師至 H Queen’s,並由林志恒策展。本屆活動集結了來自臺北、雪梨、巴黎、曼谷、首爾、紐約等地的新銳畫廊,採用開放式無展位的場域設計,搭配表演與現場互動,讓觀眾能在輕鬆的聚會氛圍中近距離接觸當代藝術。
延伸閱讀|香港「藝術三月2024」——表裡之間的藝術現場與限時動態
藝軒(PAVILION)──讓藝術慢下來,讓心靈停下來
而「藝軒(PAVILION)」正如其名,創辦人意圖創造一個「具象徵意義的庇護與休憩」的匯聚點。創辦人意圖創造一個「具象徵意義的遮蔭與休憩之處」,讓畫廊經營者和藏家得以擺脫大型藝博會的喧囂。活動強調親密、中型規模的展示,將人們的目光重新聚焦於實驗性藝術和深度沉浸式體驗 。
特別是臺灣藝術生態出現了國際內容的缺口,台北藝境的到來被視為一個重要的替代方案。它不僅能為在地藏家——尤其是那些「深度關注全球藝術議題」的群體——提供國際交流的平台,更希望能鼓勵畫廊與藏家建立「緩慢成長」的深度關係。藝軒不僅預計於 2026 年率先在臺北與香港開啟,後續更將拓展至其他城市 ,展現其在東亞地區逐步發展,培育更平衡藝術生態的願景 。

在地實踐與展覽哲學:讓藝術流動,讓人們坐下
藝軒將於 2026 年 1 月 22 日至 26 日率先登陸臺北 ,並在同年 3 月 23 日至 28 日的香港藝術週期間轉戰香港 。臺北首站的選址展現了其在地化與哲學深度:活動將在臺北歷史悠久的大安區、擁有百年歷史的日式文化遺產建築 「大院子」 舉行 。該場地極富故事性的建築特色,體現了藝軒放慢步調、重新連結的核心理念 。
為深化在地連結,藝軒邀請資深從業者謝盈盈(Michelle Hsieh)擔任臺北合夥人 ,她現任國際藝博會品牌Frieze Art Fair大中華地區貴賓事務顧問 。關於臺北的藝術生態,謝盈盈表示:「臺灣擁有世界級的收藏家群體——他們眼光獨到、充滿熱情且財力雄厚——這使其成為超市場驅動型活動的關鍵參與者。我們的目標是培育更平衡的生態系統,讓藝術變得更易親近(透過日常小型作品、社區空間等方式),以豐富日常生活,讓更多人發現藝術蒐藏的樂趣。」
活動亦得到曾於Longlati基金會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任職的指定策展人谷有倫支持,以及臺灣建築師陳冠帆針對「大院子」場地的規劃,將其改造以適應展覽需求 。創始人張伊婷指出:「我發現,最深刻的對話總是發生在那些能讓你安心休息、願意多停留一會兒的空間裡。大多數藝術空間——無論是博覽會、畫廊,甚至一些博物館——其設計都是為了讓人流動,讓你在靜態的體驗中不斷移動;但在這裡,我們希望讓藝術流動,而讓人們坐下。」

市場價值與未來影響:為畫廊提供替代途徑
藝軒的另一項重要價值在於為藝術市場的參與者提供替代性的經濟模式。創辦人慕佩霖明確表示:「我們在盡可能涵蓋各項成本的同時,將參展費用壓至最低,但絕不犧牲展覽呈現質量。」 。此舉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門檻,支持那些厭倦傳統模式、或難以負擔高昂參展費用的畫廊 。
慕佩霖指出,發起藝軒的目的,是為畫廊提供非傳統藝博會的場所,向那些厭倦了傳統模式所定義的陳舊內容的藏家,展示不同、新穎且令人興奮的藝術作品 。這種另類模式對加入的全球頂尖畫廊而言也極具解放性 。藝軒預示了東亞藝術生態對更具實驗性、更有人文關懷的交流模式的需求,試圖證明藝術的成功不僅依賴於交易量,更依賴於建立在真誠理解與深度對話之上的長期關係 。

藝軒臺北
日期| 2026 年 1 月 22 日至 26 日
地點|大院子(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248巷10號)
藝軒香港
日期|2026 年 3 月 23 日至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