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炎熱的暑假,繁忙的秋季藝術博覽會,由韓國的Frieze Seoul(9/3 – 9/6)和 Kiaf(9/3 – 9/7)揭開序幕。自2022年首屆Frieze Seoul登陸韓國後,首爾便一躍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藝術重鎮,政府更是逐年大力支持,2022年首爾市政府開始以藝術週(Seoul Art Week)的形式參與,2023年韓國文化、體育和觀光部(Ministry of Culture, Sport, and Tourism)更是將之擴大成為韓國藝術月(Korea Art Festvial),整合國內的藝術活動,從商業的藝術博覽會、學術導向的雙年展、面向公眾的藝術節等,讓藝術和文化像韓流一樣,無法忽視。
藝術活動依然滿檔,不過隨著全球藝術市場的成長緩慢,2025年的Frieze Seoul和Kiaf的預展似乎不若前兩年需要排隊進場的人潮火爆,這次一天下來接近展會結束的時間,人潮更是異常安靜,似乎是個可以探究的市場訊號。大多數畫廊都保持較為悲觀的態度,因此對此情形也較能接受。一名參與多年的臺灣畫廊主分享,藍籌大畫廊的銷售較為穩定,但也在降低期望的狀態中;中小型畫廊的挑戰之一,在於韓國收藏市場較為單一,仰賴財閥跟大集團,不若臺灣有各式各樣不同類型的收藏群體,這使得Frieze Seoul幾日內的銷售顯得較為困難。

Frieze Seoul的區域化趨勢
從兩個展會的數量和參與畫廊來看,Frieze Seoul參展畫廊的數量沒有太多顯著差異,與去年相比減少10家,來到110 家左右,其中日本畫廊比例上升不少,有24 家畫廊在日本有畫廊空間(包含日本畫廊以及在日本設點的西方畫廊)。來自歐美的畫廊或許因檔期、人力等緣故而謹慎參與,因而今年Frieze Seoul的亞洲畫廊佔比將近七成(去年約為48%)。而 Kiaf的參展畫廊從2024年的205家減少至175家,減少15%左右,參展的依然以韓國本地畫廊為主,達到 70%。整體而言,除卻兩個展會皆有參與的畫廊(例如韓國本地兩間重要畫廊Kukjie Gallery、Gallery Hyundai等),有近300家畫廊在COEX同場參展。
再從參展數據來看,Frieze Seoul的參展組成有更區域化的傾向;而 Kiaf希冀藉由Frieze連動而帶來的國際效應,似乎效果不如前幾年剛登場之時強勁。值得一提的是,Frieze Seoul是由 Kiaf的主辦方韓國畫廊協會以五年的合作合約引進首爾,明年將是合約最後一年,目前主辦方並無透露任何下一步規畫,值得令人關注和期待。

不過,自Frieze Seoul設立以來,越來越多國際畫廊在首爾設點,並於2023年達到最高峰。最近新加入的畫廊,是由德國 Meyer Riegger和Galerie Jocelyn Wolff合夥組成的Meyer Riegger Wolff,由義大利人Gaia Musi擔任首爾空間總監,他們同時也以這個單位多次參與Frieze Seoul。為了加強國際畫廊開拓首爾有更多可能性,Frieze Seoul在今年首度引進倫敦模式的 Frieze House,將一棟有花園的三層樓洋房提供外國畫廊作計畫型租用,舉辦快閃 Pop-Up展覽。開幕首展由XLarge畫廊創辦人Jae Seok Kim策劃「Unhouse」,以韓國保守氛圍下較為少見的酷兒藝術為主題,探索「家」和「非家」之間的關係。可見,Frieze Seoul依然在為首爾國際市場的開拓和實驗作出努力。
藍籌畫廊與私人機構動向
雖然有些國際畫廊缺席,但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擁有首爾快閃空間的高古軒(Gagosian),以及深耕亞洲、設點首爾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貝浩登(Perrotin)、Thaddaeus Ropac、Gladstone、Esther Schipper等依然持續參加。這些畫廊的藝術家也與韓國的私人美術館關係良好,在展會呈現的作品都具有高度連結性。像是Thaddaeus Ropac和白立方(White Cube)同時在首爾空間展出英國雕塑家 Antony Gormley的個展;同時在原州,由安藤忠雄設計、韓國Hansol紙業的美術館 Museum SAN也正展出Antony Gormley個展,後者也是亞洲收藏有最多James Turell光影裝置作品的美術館,亦為外國訪客討論度最高的美術館之一。

豪瑟沃斯雖然在首爾並沒有實體空間,但首爾的三大美術館皆有其代理藝術家之個展,其影響力可見一斑,展覽中包含Amorepacfic的Mark Bradford,由Leeum和M+共同於三星美術館策劃的李昢(Lee Bul)個展,以及Hoam湖巖美術館正展出從富邦美術館巡迴來的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換了展位位置的豪瑟沃斯,預展當天就售出Mark Bradford高達 450萬美金的三聯畫作《Okay, then I apologize》予一位亞洲藏家,George Condo今年新的肖像作品以120萬美金售出,Louise Bourgeois售價95萬美金的粉彩作品、Lee Bul 40萬美金的雕塑和30萬美金的平面作品均售出,銷售成績十分強勁。對於 Frieze Seoul 與 Kiaf 的五年合約,豪瑟沃斯亞洲資深總監蔡荔馨表示:「亞洲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區域,韓國亦然。我們在當地有許多藏家、藝術家朋友與美術館機構的合作夥伴。即使不談展會,韓國本身就是我們極為重視的地方;展會並非決定因素,更何況我們本來就參與全球的 Frieze。」

同樣以香港為亞洲基地的卓納畫廊也不惶多讓,售出包含Huma Bhabha、Oscar Murillo、Walter Price等藝術家新作,極具市場價值的Michael Borremans、Marlene Dumas、Wolfgang Tillmans等也都有重要的作品售出。Lucas Arruda由首爾的機構購入,Katherine Bernhardt則正在首爾藝術中心(Hangaram Art Museum)舉辦回顧展。深受亞洲觀眾喜愛的草間彌生,則有一個金色與黑色相間的南瓜雕塑,據悉以超過三百萬美金售出給本地的韓國藏家。

佩斯畫廊首爾空間正展出加州「光與空間運動」代表人物James Turrell的個展,這也是整個藝術週最難預約的展覽之一。而在展會上,佩斯以今年剛代理的兩位藝術家、德國藝術家Friedrich Kunath和美國藝術家Lauren Quin的繪畫作品為核心;在銷售方面,Mary Corse 售出22.5萬美金、Robert Indiana的「ART」雕塑售出約19.5萬美金,深受亞洲藏家喜歡的Alicja Kwade雕塑以7.5萬美金售出,其餘售出作品還包含 Mika Tajima的繪畫(6萬美金)、Kylie Manning的畫作(4萬美金),以及名和晃平三件售價1.8萬美金的雕塑等。奈良美智的陶瓷娃娃雕塑,以及Elmgreen & Dragset不鏽鋼油畫作品,吸引眾多民眾拍照。

同樣在首爾設有空間的貝浩登,畫廊空間正展出日本藝術家加藤泉的個展,而代理藝術家Laurent Grasso則在大田的私人基金會HEREDIUM個展,展出包含藝術家在臺灣蘭嶼拍攝的作品。貝浩登在藝博會現場的展位則分為兩區,其中一區以村上隆的「花」系列為主,展出藝術家標誌性的超扁平繪畫,貝浩登在2024 年透過「貝浩登與藝術家捐贈計畫」向巴黎龐畢度中心捐贈了23 件價值約650萬美元的當代藝術,其中就包含村上隆的作品;展位的另外一半則聚焦於代理藝術家,包含今年在香港個展的Emma Webster、深獲韓國市場喜愛的Jean-Michel Othoniel、Daniel Arsham以及Laurent Grasso的新作等。
亞洲年輕畫廊的成長空間
亞洲畫廊部分,除地主隊韓國以外,還有日本、臺灣、香港,以及一些東南亞畫廊,其中許多剛成立的畫廊都曾透過Focus Asia初啼試聲,今年則有許多從Focus Asia躋身主展區的亞洲年輕畫廊,例如韓國年輕畫廊Cylinder和A-Lounge Contemporary,以及泰國的SAC畫廊等,這顯示Frieze Seoul還是為年輕當代藝術空間提供了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其中,SAC就大膽推出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Prapat Jiwarangsan個展,是藝博會少有的攝影拼貼作品,以「亞洲家庭肖像」為題,透過數位和AI技巧呈現1980至1990年代的社會記憶。Cylinder今年以八個藝術家群展「Letters」登場,以開放空間中小型且親密的作品展現畫廊的另外一種風貌。Cylinder由Dooyong Ro在 2020年創立,2023年首次參加Frieze Focus Asia 就獲得展位金獎,2025年躋身畫廊主展區,他自嘲表示:「我真的是依靠著Frieze長大的小孩。」今年臺灣的PTT Space也首度參加Focus Asia展區,展出美國臺裔藝術家王恬(Christine Tien Wang)個展,其獨特的幽默與犀利視角,吸引許多觀眾停下腳步探討關於全球經濟與亞洲家庭價值的議題。
延續上次以臺灣藝術家周育正個展,香港和紐約設有空間的馬凌畫廊(Kiang Malingue)今年則是帶來同樣來自臺灣的曾建穎個展,在預展當日就已經幾乎完售,並同步宣布其代理的消息。相較於許多中小型亞洲畫廊面對市場的冷靜,馬凌畫廊反而獲得較好的銷售。而與此同時,日本畫廊Taka IIshi帶來首爾的倫敦藝術家 Jadé Fadojutimi,雖然本身市場迴響不錯,但就展會現場銷售而言,似乎需要更多時間發酵,以突破較為保守的現況。

首度參加Frieze Seoul、並即將在香港遷至新空間的德薩畫廊(De Sarthe),以四位藝術家的聯展呈現其展位,包含一件Mitchell F. Chan 的電子遊戲作品,成功吸引許多喜歡遊戲的韓國觀眾互動駐足;另外一個受到注目的是曾在韓國展出兩次的麥影彤二 (Mak2)。德薩畫廊中國總監 Julia Li表示:「有機構與政府對藝術的支持,加上討論度很高,所以大家都想來看看。預展當天,鍾慰和麥影彤的作品都有售出,其中北京藝術家鍾慰的關注度相當高,他作品中的科技感與毛筆字元素都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臺灣畫廊的Frieze Seoul之亮相
包含參與「Focus Asia」單元的PTT Space在內,今年共有七家創立於臺灣、或是在臺灣設有空間的畫廊參與Frieze Seoul,比較特別的是連續參與四年的 TKG+,今年以「耿畫廊 + TKG+」模式聯合參與,此外還有參加畫廊主單元的安卓藝術,和參加以現代藝術為主的「Frieze Masters」的亞洲藝術中心、尊彩藝術中心,以及今年在臺灣設點的 gdm,都為二度參與。

「耿畫廊 + TKG+ 」聯合展位以「Coordinates of the Unseen」為題帶來六位藝術家,包含臺灣藝術家蘇孟鴻、吳耿禎、邱承宏、中國藝術家蘇笑柏、柬埔寨藝術家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新加坡藝術家Jane Lee(李綾瑄)、以及印度藝術家阿莫・帕特爾(Amol K. Patil)。展位以蘇笑柏的大尺幅作品為中心,展現中式漆的轉意,搭配Jane Lee(李綾瑄)直接顏料的呈現,讓人印象深刻。

安卓藝術的群展「Chora 陰性空間 」聚焦女性意識、記憶與身體經驗,集結謝鴻均、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羅懿君、李若玫與楊寓寧這六位女性藝術家。每位藝術家對於媒材和內容都有屬於自己的方式,如羅懿君以曬乾的香蕉皮編織人物;楊寓寧則用墨水和紙張,用當代的方式呈現古老的媒材;李若玫則是透過剪紙和雕塑,讓作品懸浮在空間中等,能一窺當代女性藝術家的多元創作手法。

亞洲藝術中心和尊彩藝術中心恰好於「Frieze Masters 」展區比鄰而展,加上gdm,皆帶來源自東亞文化深厚的呈現。亞洲藝術中心帶來三位重量級戰後臺灣藝術家楊英風、朱為白以及朱銘,透過雕塑和平面作品,讓觀眾走進臺灣現代藝術。其中朱為白的作品是從未公開曝光的布面作品《滾滾思潮》,也是藝術家最經典的創作手法,完美融合立體布面與畫作的範本,作品中白色與紅色的東方質調,獲得許多韓國藏家詢問。

尊彩藝術中心繼去年林壽宇個展後,再一次以個展的形式登場,為以群展為主的「Frieze Masters」提供了一個更聚焦的呈現,先前曾在國美館個展的藝術家李重重作品,以「數大便是美」的方式呈現,讓水墨和東方的色彩創造出極致的視覺饗宴。
在臺北內湖開設據點的爍樂畫廊(gdm)也是在「Frieze Masters」二度展出,除了當代藝術家林東鵬、邁克爾穆勒、唐家偉、王公懿、吳季璁、吳杉和鄭重賓的新作外,最重要的是展出先前在曼谷Kunsthalle展出的泰國華裔抽象藝術大師陳壯(Tang Chang,1934-1990)的作品,同樣也是展現東方藝術家們在繪畫上獨特的藝術表現。

臺灣畫廊的Kiaf表現
今年有六間臺灣畫廊參與Kiaf,包含長期參加的德鴻藝術和琢璞藝術中心,今年首度參與的弎畫廊,以及參與「Kiaf Focus」的 Artemin Gallery。琢璞藝術中心延續個展的策略,今年帶來蘇小夢個展「織夢者Dream Weaver」,來自臺南的蘇小夢以纖細鋼絲為媒材,在空間中編織記憶與時間的詩意對話。她的創作將工業冰冷轉化為溫暖詩意,每條金屬線承載著創作者的呼吸節奏,構築出「可觸摸的夢境」,預展當日已有數件銷售,價錢從1千至3千美金不等。


首度參加Kiaf的臺南弎畫廊則是展出徐永旭、徐嘒壎和葉仁焜作品,以繪畫和雕塑的聯展呈現,名稱定為「往復」。其中正在首爾 Art Space 3、以「薛西佛斯的疑惑」為題個展的徐永旭依藉大量的手捻、手壓、手塑完成其作,打破陶藝作品常態的精緻小巧,持續實驗各種變因下,契合媒材的絕佳條件,挑戰陶作難以達成的「輕薄」與「龐大」;徐嘒壎擅長拉開回憶的抽屜,從中凝萃出色彩,任其在畫布上流動,筆刷往復流轉;葉仁焜的作品往往有著孔雀藍作為背景,以十五種膠彩往復薄染近五十層,描繪出晝夜交替的時刻,預展當日,已有幾張平面作品售出。
延伸閱讀 ︳從臺南到首爾,弎畫廊前進 2025 Kiaf Seoul

首度參加 Kiaf PLUS 的 Artemin Gallery,展出比利時藝術家Bram Kinsbergen、芬蘭藝術家Mirza Cizmic,以及臺灣藝術家鄭農軒的作品,其中Mirza Cizmic幾乎全由韓國當地私人收藏基金會購藏。
2025年的Frieze Seoul已劃下句點,Kiaf 則還有一日(至9月7日)。截止目前雙方都尚未宣布明年的舉辦日期,但可明確的是,九月已然是韓國藝術月,首爾都在大家的行程之中。
整體來看,2025年的Frieze Seoul與Kiaf雖然不若前幾年火熱,但展會的區域化趨勢、藍籌與私人機構的連結,以及亞洲與臺灣畫廊的積極投入,都顯示市場正在進入一個冷靜卻更具深度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