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5)年6月7日,臺灣即將迎來音樂界的神雕俠侶:小提琴家阿倫娜.芭耶娃(Alena Baeva,1985–)與鋼琴家瓦迪姆.霍洛登科(Vadym Kholodenko,1986–)聯袂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以下簡稱 TSO)四位樂手,在國家兩廳院演奏廳展開一場室內沙龍演出,傾情詮釋德法音樂的精髓,餘韻悠長,耐人尋味。

芭耶娃曾於2023年參與 TSO 大師系列音樂會,相隔兩年,此次除了在「2025TSO名家系列」中再次與 TSO 合作演出協奏曲外,也與首度來臺的霍洛登科攜手演出德法音樂名作。兩人將詮釋兩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的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蕭頌(Amédée-Ernest Chausson,1855–1899)延續18世紀初法國特有的室內樂類型:「合奏曲」(concert)風格的《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 D 大調協奏曲》,精彩可期,令人心動。
霍洛登科為2013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金牌得主。此次室內樂以溫馨的編制,結合金獎夫妻檔的耀眼光芒、古典樂的熱情與崇高的精神性,直抵靈魂深處,不僅賞心悅耳,更具有撫慰身心的療癒力量。兩人相知相惜的情感,也在音樂詮釋中自然流露,有著更廣袤的心領神會。

音樂本無國界,廣邀國際音樂人與本地樂團合作演出,是臺灣推動藝術國際化的重要一環。近年來,臺灣各大樂團懷抱音樂詮釋的誠意,積極走出國門,分享臺式品味;同時,從北到南的表演場館也敞開大門,歡迎國際音樂家的到訪。這些不斷的交流與對話,不僅有助於提升技藝與拓展視野,也進一步強化我們的文化自信。
此場音樂會共將詮釋三首樂曲,分別為: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A大調第2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之2》、《F大調第5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以及蕭頌的《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
上半場,由芭耶娃與霍洛登科以奏鳴曲形式,合作演出貝多芬兩首小提琴奏鳴曲:《A大調第2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第二首》與《F大調第5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這兩首作品展現了樂聖貝多芬年輕時期的奔放與熱情,也體現出兩位演奏者之間默契十足的琴瑟和鳴。

下半場,這對金獎夫妻檔音樂家將攜手四位TSO樂手:小提琴手胡庭瑄、林一忻、中提琴手陳梅君與大提琴手陳昱翰,六人共同演出蕭頌的《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編制宛如一個微型樂團,以沙龍式形式與觀眾近距離交流,展現近代法國音樂的浪漫神韻。讓觀眾在演奏廳內緊密空間裡,享受樂音的晶瑩剔透,織體飽滿而富層次,如詩般的聆聽體驗。
樂聖貝多芬是古典浪漫樂派承先啟後的音樂家,在許多樂種作品中,他承襲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與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精神與技巧,賦予音樂更多可能性。貝多芬一生總共創作10首小提琴奏鳴曲,前後完成長達15年之久,猶如貫穿他大半人生的自傳史。每個創作階段各具風格與特色,是音樂人的至愛。
提到貝多芬,也不能不回顧那個令人嚮往的「啟蒙運動」年代,根植於古希臘羅馬「美與藝術理想」(The ideals of beauty and art)的西方文化,在實現「自由、平等、博愛 」(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的普世價值中,賦予人類追求自我,更崇高的生命態度,而貝多芬的音樂,不只呼應了「啟蒙運動」的理念,也啟動了每個人對自我活在當下的生命熱情,開啟「美」的生命正能量。

貝多芬《F大調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24》,又名《春天奏鳴曲》。此曲創作於1801年,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奏鳴曲之一,而《春天》是後人根據曲意所「冠名」,滿溢著音符的律動與跳躍,像春暖花開,充滿著恬適快逸。
《春天奏鳴曲》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極為流暢,主題飽含生命力,像一股甘泉,流淌過聽眾心靈深處,滋潤著一顆顆飽經風霜的心靈。第二樂章則是柔情慢板樂章,像是對親密友人的傾心交談,感情細膩、深刻,娓婉動人。第三樂章有段幽默、風趣的諧謔曲,輕鬆活潑。第四樂章則是一段不太快的迴旋曲,也是富於朝氣和力量,是第三樂章明朗情緒的激情化,反映了積極向上的精神,萬物復甦充滿生機與活力,有如春天節的大自然風情畫。
整首曲子只有22分鐘,樂章之間並無阻隔,彷彿是撩起水珠生動串連,又如春蝶迎風翩然飛舞,引人入勝。而鋼琴與小提琴互為主角,夫妻檔音樂家,你來我往、彼此砌磋琢磨,在抗衡中廝守依偎。

在18世紀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中,小提琴多半扮演鋼琴伴奏的附屬角色。然而,莫札特在35首小提琴奏鳴曲的創作中,逐步確立了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獨立且對等的地位。隨後,貝多芬在他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中,透過強烈的力度變化、鮮明的情緒對比,以及樂器間精彩的互動交流,都為這一樂種帶來嶄新視野,讓人心曠神怡的聆聽體驗。
貝多芬的《第2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2之2》創作於1797年至1798年間,是他早期重要的室內樂作品之一。此曲展現了貝多芬在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形式上的探索與創新,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與深刻的音樂表現力。貝多芬生前不斷探索二重奏形式中兩種樂器的對等地位,使小提琴與鋼琴在音樂對話中達到均衡,避免其中一方屈於伴奏角色。
這一時期,貝多芬也致力於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他不斷吸收和超越前輩的影響,如海頓和莫扎特等,在該奏鳴曲中可以明顯看出,貝多芬繼承傳統,又添加自己的創新元素。特別是該曲題獻給恩師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飲水思源之心溢於言表。

《第2號小提琴奏鳴曲》由三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情感特質,尤其強弱應用上,非常獨到,展現音樂結構和情感表達上的創新,影響深遠。在處理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上,更為後來的室內樂創作,提供了新的機會。同時也為他自身更複雜與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礎。
第一樂章:快板(Allegro vivace),以其生動活潑的主題展開,採用了奏鳴曲式。該樂章充滿了貝多芬特有的能量和活力,小提琴和鋼琴之間的互動,充滿了對比和張力。主副題之間的對話,清晰而富有戲劇性,展現了貝多芬在旋律和和聲處理上的靈活性。該樂章的音樂語言,具有強烈的動感,是貝多芬早期作曲的典型風格。
第二樂章:行板,柔板(Andante, più tosto allegretto),是首優雅的行板,帶有沉思氣息。樂章的主題,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充滿了寧靜的美感。貝多芬在該樂章中,展示了他對細膩情感的捕捉能力,小提琴和鋼琴之間,配合緊密,共同營造出一種平和而溫暖的氛圍。該樂章的簡潔與深刻,形成鮮明對比,顯示貝多芬在情感表達上的廣度。
第三樂章:快板(Allegro piacevole),是充滿愉快氣氛的回旋曲,結構輕鬆順𣈱,主題富有旋律性和節奏感,展現了貝多芬在輕鬆幽默風格上的才能。小提琴和鋼琴之間的對話,活潑自在,音樂在一種明亮而愉悅的氛圍中作結,該樂章的快逸節奏與前兩個樂章,形成了鮮明對比,使整部作品在情感和形式上,更加豐富。
蕭頌《給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作品21》,是專為比利時小提琴家尤金.易沙意(Eugène Ysaÿe,1858–1931)及其弦樂四重奏團所創作,完成於1891年,並於1892年3月在布魯塞爾首演。隨後於巴黎,由國家音樂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以下簡稱SNM)主辦的音樂會中演出。

根據音樂學者陳漢金分析指出,19世紀末,法國音樂界為了擺脫世紀中葉音樂創作的極度保守,於普法戰爭後創立了SNM,鼓勵作曲家們追求創新。在由作曲家法朗克(César Franck)的「法朗克樂派」主導下的SNM,充分向同時期的日爾曼音樂學習,尤其深受華格納(Richard Wagner)前瞻性音樂的影響。
在日爾曼音樂的催化之下,法國世紀末的音樂得以迎頭趕上;在那同時,音樂家們也用心經營著法蘭西固有的藝術精神,以免成為德、奧音樂被動的模仿。蕭頌是法朗克的學生、也是SNM的秘書,他的的所有的音樂創作,充分體現出上述日爾曼與法國美學的兼容並蓄。
蕭頌 《D大調為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的合奏曲,作品21》,充分體現出蕭頌在受到日爾曼音樂催化之際,適度地帶出「法國品味」,將德、奧音樂的厚重深沉、大起大落,藉由法式美學,打磨得比較細緻優雅、含蓄與節制,也預示出稍後德布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1875–1937)將要走出的道路。

陳漢金強調,蕭頌為了經營他的法式品味,嘗試回到法國的古老的傳統,向18世紀前半,也就是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1668–1733)與尚-菲利普.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1683–1764)活躍的時代,擷取靈感,那是法國音樂史上的一個繁盛的時空。蕭頌不只向那個黃金時代,借用了當時被稱為「Concert」的室內樂合奏,同時也著迷於那時候法國最具特色的大鍵琴音樂,只不過在該曲中,大鍵琴被現代樂器鋼琴取代了。
陳漢金認爲,那種情形,就像幾年後德布西的《為鋼琴》(Pour le piano, 1901)組曲一般,樂曲是為鋼琴而寫的,卻暗示著該組鋼琴音樂,將傳承著大鍵琴音樂的靈魂,德布西藉著鋼琴,把大鍵琴的精神發揚光大。蕭頌亦然,他的樂曲標題,把鋼琴擺在最前面,是在小提琴之前。
陳漢金同時建議把concert稱為「合奏曲」,那是幾種樂器重奏的音樂,因為蕭頌的《D大調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四重奏協奏曲》(Concert pour piano, violon et quatuor à cordes en ré majeur),標題中的concert一詞,顯然是源自18世紀前半的法式合奏曲。蕭頌在此曲中,兩位主奏者(鋼琴與小提琴)是與弦樂四重奏相對應。
這場德法音樂盛宴,在暖暖六月天將以沙龍形式呈現,讓我們一起呼朋引伴,與精神力量深厚的樂聖貝多芬同在,更和層次綿密、織體豐富的蕭頌大師共行,這場不可多得的身心靈饗宴,值得細細咀嚼與品賞!
【2025 TSO室內沙龍】芭耶娃、霍洛登科與TSO獨奏家
時間|2025/6/7(六)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詳細購票資訊,請前往國家兩廳院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