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略勝疫籌:2020拍賣市場的突破和展望

略勝疫籌:2020拍賣市場的突破和展望

藝術品講求流通性,若是缺乏流通性,交易市場規模與收藏群體總量的基本盤即變小。在全球交通限令的禁制藩籬下,如何從中突圍,應變性靈活思考成為首要。創新競投模式、搭建網路平臺、線上虛擬展廳、增開線上拍賣會、擴充實境AR等是當務之急,無遠弗屆的數位化成為救贖,務求「貨暢其流」以使「人盡其財」。

拍賣回顧去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COVID-19)迅速傳染,全球遭殃。為應防疫,各個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程度的限制禁令,諸經濟層面受到壓抑,藝術活動迎來衝擊,業內人員精簡,博物館展覽、學術討論會、藝術博覽會、古董藝術週、實體拍賣會等,或取消或推延,或轉變為網路線上模式。疫情劇烈重擊藝術市場,尤以上半年度情勢嚴峻,謂之谷底亦不為過。

盤點2020上半年度中國藝術拍賣數據資訊,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布〈拍賣業2020年上半年經營情況分析〉,1到6月份「文物藝術品拍賣業務受疫情影響較大,上半年成交額僅為人民幣6.88億元,同比下降81.99%。但考慮企業填報延遲及結算週期滯後等因素分析,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實際成交金額及佣金收入應可超過此網報數字。」因春拍延遲,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疫情下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調研報告(春)〉以1至8月為統計時間,「共計103家拍賣公司舉辦了195場線下拍賣會,同比分別減少了52.75%、38.29%;線下拍賣會上拍作品數量為67352件,成交36330件,同比分別減少66.42%、61.68%,成交105.89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60.80%;線下拍賣成交率高於往年,為53.94%,僅次於2011年的58.73%,在近十年中位居第二;線下拍品成交均價成為近十年中最高,為29.15萬/件(套),同比上漲2.29%。」從這些數字裡可窺知,因疫情之故,應防疫各種禁限,加以徵集不易,甚至原先談好的拍品也未能上拍,不論就外部大環境條件或公司內部主觀評估,實體拍賣會場次減少,拍品數量大幅縮減超過一半以上,場子少、拍品少,總成交額勢必得少,量價齊縮。有意思的是,成交率僅次於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巔峰期2011年(該年順應著自2009年以來的蓬勃上升期,場子多、拍量多,市場參與者眾、整體價位高漲)。和2011年相比,2020年基於完全不同的條件因素,然參與的買家群眾較理性成熟,用耳朵買藝術品的狀況變少,成交率提高的背後,有一部分或因巔峰泡沫後,淘洗掉過多的投機「好事者」,且拍賣公司逐年採取精量的作法所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須加入線上拍賣的分眾分流因素。線上拍賣不是疫情下才出現,但確實是在去年快速發展,並更為普及成長。

創新模式,各出奇招

藝術品講求流通性,若是缺乏流通性,交易市場規模與收藏群體總量的基本盤即變小。在全球交通限令的禁制藩籬下,如何從中突圍,應變性靈活思考成為首要。創新競投模式、搭建網路平臺、線上虛擬展廳、增開線上拍賣會、擴充實境AR等是當務之急,無遠弗屆的數位化成為救贖,務求「貨暢其流」以使「人盡其財」。於不明朗的市況中,率先掀起一波熱議話題的當為香港蘇富比在5月推出的「絕密競投:巧奪天工」,此嶄新拍賣模式13件拍品估價3.5億港元,強調「既保留競拍的精髓,同時擁有私人洽購的保密優勢」,只接受書面做出的保密委託競投,第一輪競投期限前提交出價的競投人如果出價被超越,會接獲電郵通知,一天後為第二輪競投期限,所有競投人有機會提高出價或首次出價參與最後競投。此一新型態的競買模式類似「暗標」,但蘇富比會先提供一個起拍價作為競投者的出價參考,競投者的出價次數提高到兩次,即多了一次修正首次報價誤差的機會,非一次定江山。可看出蘇富比想保留住實體拍賣所帶來的競拍趣味,亦有著加價幅度,然而既稱嶄新「絕密」,即有別於傳統現場拍賣會的「公開」,拍前估價不公開,最終結果亦不公開。此模式相當大的程度需奠基於對公司品牌的信任感,且「競拍的精髓」是否能保留則是見仁見智了,這樣的操作模式,並未被其他家拍賣公司跟進。此外,蘇富比於6月底在紐約進行了網路直播晚間拍賣會,不設現場競投,只能透過書面、電話、網路出價,由身處倫敦的歐洲區主席兼拍賣官巴克(Oliver Barker)在攝影棚內舉槌,對著一排顯示來自蘇富比紐約、倫敦與香港團隊遠程代表藏家客戶競投的螢幕,充滿科技感,完全取代現場拍賣會的形式。佳士得則在7月推出「ONE:現當代全球聯合夜拍」,以「香港、巴黎、倫敦、紐約」四地馬拉松式順序舉槌,在兩小時內以網路直播的方式呈現,透過取名亦可知在疫情下無法全球化的時刻,佳士得透過網路串連全球的企圖,實際上符合夜拍的只有香港(晚上8點),巴黎(下午2點半)、倫敦(下午2點)和紐約(上午9點半)則為日間。如此安排,香港為最佳的夜間時段,除因亞洲疫情控管較歐美佳、可掌握度較高,也說明了對亞洲市場的重視。總共逾8萬位觀眾透過直播觀看,其中約6萬位觀眾透過亞洲社交媒體登入觀看。

2020年6月紐約蘇富比春拍串聯倫敦、紐約與香港三地,開啟多鏡頭直播拍賣模式。圖/紐約蘇富比。

率先以網路迎戰的類項以現當代藝術為主,同步網路直播的方式獲得採用,場次更多且更直接的是線上營收的成長。佳士得年度的業績報告公布其於數位領域銷售業績的可觀成長:線上銷售比去年增長高達262%,為3.11億美元,創線上銷售業務開闢以來的新高。而蘇富比銷售領先於佳士得主要得益於其成功地轉向數位銷售。對此,蘇富比指出,2020年400多場線上拍賣,比2019年增加30%,總成交額超過5.7億美元,約為2019年的7倍。然而,在這波數位化虛擬浪潮中,中國書畫文物藝術品買家仍相對傾向實體化感受,真偽及品相問題,雖有高解析圖片、影片輔助,然親臨現場、親自上手、真實視覺的感受經驗,即便是虛擬實境VR亦無法取代。因此線上拍賣若涉及中國書畫、瓷器雜項等,蓋以人民幣50萬元以下的低價拍品為主。

實體拍賣的現場出價者縮減,書面委託、電話委託、網路競買明顯增多,尤其在網路同步競投上表現大幅提升。中國嘉德公布秋拍結果資料,在網路競投上表現亮眼,全部專場開通網路同步拍,成交件數占比達40%,成交額近3億元(占總成交額近13%),其中的吳昌碩《致三多花卉冊》以人民幣5175萬元成交,即創網路同步拍成交價新紀錄。就靠網路連線,一指跨越人民幣五千萬元大關,這是過去未能有的想像,也是未能有的紀錄。而整年度的網路新增客戶,同比增長400%;同步拍與純網拍成交額則達人民幣7.6億元,同比增長936%。過去進行網路同步競投,擔心網速,又怕斷線,然而科技日新月異,使用者亦漸具信心,在出價上具體顯現。透過網路,突破限制,拍賣公司接觸到不同的收藏群眾,是為拓展新客群的渠道,徵集模式亦完善「雲見面」、「雲徵集」,與客戶更好地互動交流。

不畏疫情,頂尖精品展佳績

毋庸諱言,市場最高價的拍品還是在實體拍賣會中出現。雖值疫情時期,頂尖精品並未受巨大影響,中國書畫文物仍締造出12件億元佳績,古書畫占得4件、近現代書畫5件、瓷器1件、古籍善本1件、日記手稿1件,工藝品類項缺席,整體較上一年增多2席(2019年,古書畫2件、近現代書畫5件、瓷器5件、工藝品1件)。不止於億元,其中創紀錄者為:明代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於北京保利以成交價人民幣5億1290萬元,刷新中國古代書畫世界拍賣紀錄。宋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信札冊》寫本於北京永樂,以成交價人民幣2億6335萬元,創宋版書拍賣世界紀錄,刷新古籍善本拍賣世界紀錄。宋朱敦儒〈睽索帖〉於中國嘉德,以成交價人民幣1億5065萬元,創朱敦儒個人價位紀錄,領銜年度最高價書法。1912至1918年《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於華藝國際(北京),以成交價人民幣1億3915萬元,創文人手稿紀錄,為世界最貴日記。中國書畫市場份額占比最大,在價位上尤以古書畫表現強勁,若有精品必有佳績。近現代書畫高價持續下修,維持住基本盤。而延續著2019年之浪,高端瓷器精品由香港轉移至北京的態勢明朗,唯一的億元拍品為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北京保利再度蟬聯瓷器板塊霸主,北美私人收藏「十面靈璧山居」堅挺撐住;工藝品類項仍舊由黃花梨家具雄踞各方;高古玉器持續熱度,倫敦佳士得von Oertzen男爵伉儷舊藏受追捧,香港佳士得之張偉華「雲中居」金字招牌屹立,百分百成交。

上半年度歐美地區因疫情幾乎全面停擺,但藏家仍是寰宇蒐珍。在中國藝術品上,紐約蘇富比之戰國公元前4╱3世紀〈青銅錯金銀嵌琉璃乳釘紋方壺〉以逾低估價3倍多之830萬7000美元成交、倫敦佳士得之西漢〈黃玉帶鉤〉以逾低估價4倍多之290萬2500英鎊成交、法國MAÎTRES DARMANCIER & CLAIR之清乾隆〈青花雲龍紋雙耳扁壺〉以逾低估價4倍多之493萬7200歐元成交。法國Beaussant Lefèvre之嘉靖抄本《永樂大典》兩冊,估價5000至8000歐元,最終成交價812萬8000歐元,由中國買家競得,更是表現亞洲買家的堅實力量。

控制得住疫情,就控制得住經濟。亞洲地區較西方防疫限令上執行嚴格(或被西方人視為不自由),經過上半年度的疫情暫停,以線上模式力求突破,下半年度則整體漸次復甦,加以不少拍賣行為週年慶典,展現實力。中國境內一線拍賣公司春拍於8月起相繼舉槌。8月,北京榮寶開庫鉅獻,收藏已久的數百件書畫作品生貨首現市場,創得佳機。9月下旬,上海朵雲軒拍賣行舉行朵雲軒總店成立120週年慶典拍賣,總店也拿出庫藏數百件明清及近現代書畫名品,成交額人民幣6.89億元,超出2019年該企業全年拍賣成交總額達2倍以上。10月中旬,以廣州起家的華藝國際拍賣公司揮軍北上,京師首戰高捷,其成交總額人民幣20.1億元,較2019年全年成交額1.6倍的成績。中貿聖佳25週年慶典春季拍賣總成交額則為人民幣9.09億元,分別超過其2019年的兩季拍賣,成為其歷史上第三高單季成交額。10月下旬,北京保利15週年慶典拍賣成交額高達人民幣41.14億元,捧走年度古書畫、瓷器雙冠王,創下保利歷史上單季拍賣的第四高價。

北京保利15週年慶典拍賣會現場。圖/北京保利。

透過二大國際拍賣公司公布的年度報告中可知,於亞洲的業績在2020年也大幅提升:佳士得部分,亞洲藏家於全球拍賣成交總額佔34%,領銜全球其他地區(美洲為33%;歐洲、中東及非洲為33%);蘇富比則逾30%來自亞洲,累計拍賣總額高達9.32億美元,在其全球20大成交拍品中,亞洲藏家參與競投10 件,並成功投得9件。而年度全球最貴10件藝術品,與以往紐約幾乎包辦不同,有4件拍品來自亞洲,是歷年來上榜數量最多的一次。第2名為出自北京保利15週年慶典拍賣的明代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成交價人民幣5億1290萬元、第5名為出自香港蘇富比秋拍的元代任仁發〈五王醉歸圖卷〉成交價3億655萬1000港元、第6名為出自北京永樂全球首拍之宋代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宋人信札冊》成交價人民幣2億6335萬元、第8名為常玉〈綠色背景四裸女〉出自香港蘇富比7月春拍之成交價2億5834萬1000港元。

應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造成的衝擊,中國國家稅務總局簽發公告自5月起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賣方免徵增值稅,鼓舞市場信心。中國進入經濟「內循環」,以國內循環為經濟主體。在10月底的中共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是十四五規劃核心主旨,為此定調。在全球交通無法自由的限制下,拍賣市場因疫情之故,中國的回流文物拍品勢必減少,徵集亦將以國內資源為主,另一方面具有龐大收藏群體的中國,也將提高在中國境內的交易可能,而亞洲買家能如何揮金,則見新的春秋。
2021年,線上網路已成為重要媒介,持續擴充傳播渠道,抓出BUG優化再升級,未來還是全新的。回顧與展望,在此借用瑞銀全球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保羅.多諾萬(Paul Donovan)言論作結:改變是這次疫情獲得最大的經驗。人類其實不喜歡改變,但是擔當了經濟分析師30多年,最重要的一個結論就是—人們總是低估了自己應對變化的能力。未來是全新的,但是也不會是你想的那麼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藍玉琦( 215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