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代藝術的市場體系

當代藝術的市場體系

The Market System of Contemporary Art

當然我們100多年前的前輩畫家,都是從學習西方開始的,所以說是「西風東漸」。但現在我們已對東西文化的差異有更多意識,也更能截取各自文化中的比較優勢,或許有機會讓「西風東漸」轉向,挑戰「東風西漸」,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詮釋體系與藝術大道。

談及當代藝術,它是不分媒材的。藝術家按其藝術表達時所用的媒材來分類,是適用於現代以及後現代主義藝術的規則,而當代藝術在媒材使用上是自由開放的,是有無限可能的。藝術家根據自己的表達目的來自由選擇媒材,不必要侷限在某種特定的媒材上。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用什麼做,而是做出什麼內容才是重要的。

藝術產業裡常有一種鄙視鏈,搞影像的比搞裝置的前衞,搞行為的比搞繪畫、雕塑的前衛。即是說有些人根據自己所使用媒介出現的年代,做為自身先進的佐證。這就好比音樂是在比用哪一種樂器,而忽略詞曲或技術的造詣上一樣。其實對自己或自己的作品沒有自信的人,往往才會去刻意強調自己所採用的媒介及材料的先進價值。似乎他的媒介特殊了,他的材料獨特了,他的作品也就跟著厲害了一樣。但是在當代藝術時期,一切媒介一律平等。媒介本身不具備先進性。重要的是作品本身,甚至可以說最重要的是創作者,因為肚子裡沒東西怎麼可能吐出什麼料。

藝術各時期市場的受眾也有所演進,古典美術時期主要是「顧客訂製導向」,也就是雇主訂什麼,畫家就畫什麼,是個雇主說了算的時代。主要的受眾是教會與封建貴族。而現代主義時期則是「生產導向」,也就是說,藝術家做什麼,消費者就只能買什麼。藝術家有自主權,藝術家說了算!此時期主要的受眾是資產階級。後現代主義時期,比如通俗流行的普普藝術,演變為「市場導向」,也就説是市場需要什麼,藝術家就生產什麼,大眾市場說了算!所以此時期的藝術,也被稱作「民主、平等的藝術」。

而當代藝術時期則轉變為「行銷企劃導向」,是一種軟硬體(產品、企劃、資源)組合的行銷模式,是由系統資源整合者,藉由整合各項資源條件要素,控制「訊息」與「能量」進而影響消費者行為的模式,所以也可說是「我說了算」,主要是由行銷企劃者所主導的市場。因此消費者還得要被選擇,還得慢慢排隊,其實假如熟知奢侈品市場,這在全球性的頂級奢侈品牌中,是早就行之有年的行銷策略模型。

歷史本就是以時間和空間為背景向前發展的,它依循著一個動態前行且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管你是什麼專家,押對了歴史方向才會是真正的贏家。當我們回看亞洲過去數十年至今,其實我們的藝術市場主流趨勢脈絡,也都只是在走西方過去的歴史而已。(本刊資料室)

我們可再概括地來看,各時期藝術的核心競爭價值主要為何。在古典藝術時期,主要競爭的是「技術」的差異;現代藝術時期主要競爭的是「形式」的差異;後現代藝術主要競爭於,有無「批判質疑和否定」對象的差異,以及有無媒材、媒介與媒體的差異。而今在亞洲流行的「新普普」藝術,主要競爭的不是藝術品的內在情感或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而是轉移到了「行銷策略」上的差異。這是一種跨維度的競爭,也就是說,現今的藝術市場跳脫了作品內在因素的競爭,轉而將重點放置於作品以外的影響因素。或者更直白的說,其已不再只服務消費者的情感價值、思想價值或功能實用價值,而更要去努力滿足消費者所預期作品背後的利益需求。因此我們甚至可以說,選擇藝術家或藝術作品,還倒不如選好的或對的「行銷策略模式」,或許還更準確一點。

歷史本就是以時間和空間為背景向前發展的,它依循著一個動態前行且不可逆的趨勢。所以不管你是什麼專家,押對了歴史方向才會是真正的贏家。如同法國也曾走過、學過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典藝術,美國也曾走過、學過歐洲的現代主義藝術,當我們回看亞洲過去數十年至今,其實我們的藝術市場主流趨勢脈絡,也都只是在走西方過去的歴史而已。舉例而言,1980、90年代,我們的藝術市場主流是西方百年前的藝術,例如:印象、後印象、野獸、立體、超現實主義等。到了2000年過後,亞洲市場主流走的又是美國戰後近70年來所發展過的藝術風格,例如:抽象表現、普普、極簡、塗鴉、新普普等。

當然我們100多年前的前輩畫家,都是從學習西方開始的,所以說是「西風東漸」。但現在我們已對東西文化的差異有更多意識,也更能截取各自文化中的比較優勢,應該思考如何進而讓東西文化的差異發生碰撞、激盪、疊加或融合,發展出一套具有自己獨特魅力的藝術。或許有機會讓「西風東漸」轉向,挑戰「東風西漸」,走出一條屬於我們自己的詮釋體系與藝術大道。

原文出自《典藏.今藝術&投資》第351期

張銀鏘(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