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嵌寶琺瑯羽毛國王頭飾〉(正面)。(嘉記珠寶提供)
一件栩栩如生的18世紀〈嵌寶琺瑯羽毛國王頭飾〉,上面鑲滿了剔透奪目的鑽石、紅寶石和祖母綠,背後則是精緻的紅白相間琺瑯,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工藝技術。這件作品,是台灣知名珠寶商嘉記珠寶今年赴港參加一年一度的亞洲藝術盛事「2018典亞藝博」的代表作品之一。
每年吸引超過2萬人次參加的典亞藝博將於9月29日至10月2日在香港舉行。而今年也是頂級珠寶商嘉記珠寶第二度赴港參加這個展覽。嘉記珠寶負責人林嘉瑞強調,今年延續上屆嘉記參展的「皇室珠寶」主軸,但展出的主題則設定為印度的皇室珠寶及古董。「在珠寶歷史這一塊,印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18世紀時,印度本身是出產鑽石及祖母綠的重要寶石產地。」
而上述的這件〈嵌寶琺瑯羽毛國王頭飾〉的鑽石正是產自印度,並以當時最流行的玫瑰切工(rose cut)呈現。或許對很多現代的珠寶收藏家來說,優質鑽石總是與非洲畫上等號。但事實上,早在18世紀時,印度已是當時世界最主要的鑽石產地。而印度的葛康達(Golconda)曾經是全球主要的鑽石集散地。由於葛康達的鑽石多半是原生礦經風化而被帶到次生的河床中。鑽石在這樣的漂流過程中,去蕪存菁,因此葛康達的鑽石被譽為清澈如水,其品質之佳,近年每每在拍賣會中都是受到追捧的對象。
18世紀蒙兀兒王朝〈琺瑯嵌寶手鐲〉一對。(嘉記珠寶提供)
「那時的印度很多石頭是從河裡面撿出來的。這就類似和闐玉所說的山料跟水料的差別。印度當時產的鑽石的結晶密度非常好。所以你會看到很多英國皇室珠寶,很多權杖或皇冠上,鑽石都是由古老的印度鑽石,拿回去重新切割而成。」林嘉瑞指出。
而這件展出的〈嵌寶琺瑯羽毛國王頭飾〉不只鑲嵌的寶石極其珍貴,其背後還附有極其精緻的紅白相間琺瑯。「這件作品除了寶石的特殊性外,當時要製作出琺瑯工藝的作品其實相當不容易。這件頭飾後面有非常漂亮的掐絲琺瑯,圖案為印度的花卉。顏色非常鮮豔。那時候要燒製琺瑯的難度,並不亞於發現這些寶石。」林嘉瑞如此說明這件作品。
印度崛起,藏家爭相蒐集印度古董珠寶
這次嘉記珠寶赴香港參加典亞藝博的主軸就是設定為印度珠寶,將會有十多件的印度古董和古董珠寶參展。林嘉瑞強調,印度的古董珠寶過去是許多中東及歐洲收藏家爭相蒐藏的珍品。隨著印度經濟的成長,未來也預計會有越來越多的印度本地收藏家加入。「今年我們想要延續皇家珠寶的主題,可是把國家換到印度。主要原因是印度越來越富裕,他們也很想要蒐集屬於他們自己文化的珠寶。」
18、19世紀〈印度皇室黃金信筒〉。(嘉記珠寶提供)
而這次將赴典亞藝博展出的印度古董藏件還包括一件相當稀有、介於18至19世紀之間的〈印度皇室黃金信筒〉,這件作品材質為接近純金,鑲有珍貴寶石。當時印度由諸多邦國組成,邦與邦之間的聯繫,就是靠著書信往返。而這件黃金信筒,其作用相當於中國古代的聖旨匣,作為傳遞皇室重要書信之用。「我們看過聖旨、玉璽,但比較少看過這樣特別的信筒,這是一件非常特殊的精品。」林嘉瑞分析。
談起這批印度古董及珠寶的收藏機緣,林嘉瑞說,大約20多年前,他父親、也就是嘉記珠寶的創辦人林宜順因為常跑歐美,因而認識許多古董珠寶商。在一次機緣下,遇到了一位上了年紀的英國古董商,他有相當豐富的印度古董珠寶收藏。但因為上了年紀,希望能將逐步出清庫藏。於是林宜順就憑著他的專業,挑選出了一批做工精良且稀有的印度珠寶納入藏品。而這批藏品自從買回台灣之後,從未曝光。這次典亞藝博,林嘉瑞認為時機成熟,除了希望讓國內的收藏家認識印度皇室珠寶外,也希望藉這批極具特色的古董珠寶,吸引歐美藏家眼光。
「這些東西我們20幾年來,從來沒有拿出來展覽過、也沒有曝光過。」林嘉瑞強調。近年來,由於印度經濟的發展,國人對印度也有越來越多的認識與欣賞,也促成了林嘉瑞拿出這批壓箱寶作為展覽主題。「現在大家漸漸對印度改觀甚至開始關注。此次帶去香港展出,也讓其他國家的人看到,這樣的東西,不是只有外國人收藏,台灣也有人在收藏這些精品。」
19世紀〈白玉痕都斯坦菊紋嵌寶雙耳活環瓶〉。(嘉記珠寶提供)
這次嘉記赴港的展件,除了印度古董及古董珠寶外,配合這次的印度主題,還將會展出幾件名貴的痕都斯坦玉器,包括一件18至19世紀之間的〈白玉痕都斯坦嵌紅寶火藥筒〉。痕都斯坦是清代所稱的印度北部,而痕都斯坦玉器深受清朝乾隆皇帝所喜愛,因此引進中國加以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特色是其做工及紋飾都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這件火藥筒原本是英國知名古董商斯賓克(Spink)的舊藏。整件作品全長15.5公分,在質地溫潤的白玉上刻有細緻的花草,頂端則鑲有紅寶以及貌似動物的頭角,栩栩如生。
18、19世紀〈白玉痕都斯坦嵌紅寶火藥筒〉。(嘉記珠寶提供)
嘉記珠寶創辦於1975年,是國內的頂級珠寶商。隨著父、母親相繼過世後,林嘉瑞逐漸接起了營運重任。畢業於台大財金系的林嘉瑞,比較年輕時,曾經跟他父親抱怨,經營珠寶店,既不能槓桿也不能融資,是一個「很不划算」的產業。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再加上從前在父親身邊親炙其經營智慧,林嘉瑞也慢慢悟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經營哲學和理念。
時代在變 靠信任及好存貨永續經營
近幾年來,隨著台灣社會經濟結構M型化趨向,走在M型右端的嘉記珠寶,也因為台商和菁英白領逐漸外移,感受到了市場的轉變。談起近年來趨勢的變化,林嘉瑞則想起父親許多年前跟他說過的一段話。受訪時,他語帶感性的回憶父親這麼說:「幾百年前,我們認識的猶太人就在做珠寶。做到現在,他們的小孩還有不斷有新的人都想進來做珠寶。所以不管什麼年代,永遠都會有人想做這個行業。你如果做不下去,為什麼別人做得下去?」
也因為父親當年的勉勵,即使時代在變、台灣的環境也在改變,林嘉瑞還是秉持著一顆沉著的心,積極面對市場,他也道出的自己多年來對市場的觀察,「這個行業不是比誰做得大,是比誰做得久。」要做得久的關鍵是什麼?林嘉瑞分析,做得久有兩個關鍵:一個是信任;另一個是手上要有好的存貨。「你的存貨是好貨,就不用怕。誰手上有貨,誰就是贏家。」 林嘉瑞強調。
18、19世紀〈白玉嵌寶三件組〉(班指、手鐲、皮帶扣)。(嘉記珠寶提供)
為了積極面對台灣市場白領出走的狀況,林嘉瑞跟他姐姐林玉琳近年也積極調整行銷策略。而連續兩年赴香港參加典亞藝博,正是他們拓展市場的一環。「嘉記的企業文化跟定位是相同的,只是時局不同,行銷的策略也有所調整。所以我們只是因應時局的改變,」與林嘉瑞一同參與嘉記經營的林玉琳說道。
這兩年嘉記連續赴港參加典亞藝博,也的確成功接觸到更多對藝術收藏有興趣的國際買家。去年參展的效果相當好,吸引到相當多來自俄羅斯、西班牙等地的客人。而這次嘉記除了會帶去十多件印度古董及古董珠寶參展外,還會有20至30件的擺件以及多件珍貴的歐洲品牌古董珠寶參展,值得期待。
Tags
賀先蕙( 1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