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看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

從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看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

Insights on Post-Pandemic Geographical Separation and Commercial Integration from Asian Contemporary Art on View at the 2021 Armory Show in New York

紐約軍械庫藝術展現場的157家參展畫廊中,12家畫廊表示全部作品盡售一空,3萬美金左右的中等價位作品在各展位頻頻售出,而單件超過20萬美金的高價作品也均有成交。如此傲人的業績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多方努力的結果。面對打開又關閉的國門,興起又衰落的市場,軍械庫的堅守讓長期活躍於美國市場的亞洲當代藝術領域參與者,也在飄忽不定的未來中,看到一個可能的方向。

當美國政府正緊鑼密鼓地為民衆安排新冠疫苗加強針的接種計劃,紐約軍械庫藝術展(The Armory Show,以下簡稱軍械庫)也為日益復甦中的藝術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現場的157家參展畫廊中,12家畫廊表示全部作品盡售一空,3萬美金左右的中等價位作品在各展位頻頻售出,而單件超過20萬美金的高價作品也均有成交。如此傲人的業績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多方努力的結果。面對打開又關閉的國門,興起又衰落的市場,軍械庫的堅守讓長期活躍於美國市場的亞洲當代藝術領域參與者,也在飄忽不定的未來中,看到一個可能的方向。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現場。(© The Armory Show,攝影/Casey Kelbaugh)

生在紐約,長在紐約

在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藝術博覽會中,軍械庫雖然不及巴塞爾(Art Basel)的豪門聲譽和財團投資,也並非像弗里茲藝術博覽會(Frieze)一樣聚焦學術策展、橫跨歐美兩岸,在過去的27年中屹立不倒,面對此起彼伏的競爭者,穩居領軍行列。它的影響力並非來自企業式的版圖擴張──將行之有效的商業模式從一個城市延伸到另一個城市;相反地,軍械庫自始至終都在、並且只在紐約。正如執行總監尼科爾.貝裏(Nicole Berry)所說:「我們是一家生長於紐約的藝博會,緊密地交融於城市的文化脈絡,並深深地紮根在當地的藝術社群。」

如此明確的地域性關注點通常會在本土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遇到壁壘。伴隨著全球化的潮流,無論是畫廊還是藏家都被琳琅滿目的商業機會吸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據2019年統計,全球藝博會總數量達到178場。其中,僅紐約就有近20場。不斷向外發散的本地社群和逐漸飽和的內部供給驅使許多藝博會加入擴張的行列,試圖在異地探尋新的市場空間。

然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和隨之而來的差旅限制,讓我們都不得不將眼光收回到目之所及處。此時,軍械庫所強調的本地性則給它帶來了塞翁失馬般的優勢。2020年3月初,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緊急取消、荷蘭歐洲藝術和古董博覽會(TEFAF Maastricht)中途叫停之際,大洋彼岸的軍械庫除了展廳內零星可見的酒精和人們心照不宣的擊肘問好之外,似乎並無大礙。展覽閉幕之後,迅速席捲全球的疫情幾乎在一夜之間奪走了人們所有的公共生活,更不必說依賴於面對面社交的藝博會了。在之後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美國居高不下的感染病例則讓當年的軍械庫成為了美國藝術界對於藝博會的最後記憶。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現場。(© The Armory Show,攝影/Casey Kelbaugh)

接受偶然,擁抱必然

2020年的軍械庫能夠趕上疫情來襲之前的末班車無疑是幸運的。與此同時,它的順利舉辦也在某些方面是必然的。相比起許多以國際融合為基礎的展會來說,它看似單一的地區性在應對跨境形勢的巨變時展現出更強的靈活性。雖然美國境內航線已全面恢復,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去年簽署的防疫法令仍禁止來自中國、英國、法國等歐洲申根國的旅客直接進入美國,除非他們持有美國護照或提前在第三國停留14天。然而,這些被列入「紅色名單」的國家恰恰是與美國共同推動世界藝術市場的主力軍。對於原本就深受本國疫情困擾的畫廊經營者來說,遠赴美國參展更是有心無力。最早發起於倫敦的紐約弗里茲(Frieze New York)於今年五月打響了疫情爆發後美國境內藝博會的第一砲,在規模上卻從2019年的近200家參展畫廊銳減到64家。短短數月之後,軍械庫頂著Delta變異毒株所引發的恐慌,在超過半數的國外畫廊臨時改為線上參展的情況下,依然吸引了150多家參展商來到現場,與往年數量相當。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蒂娜.金畫廊展位一景。(Tina Kim Gallery 提供)

穩定的出席率當然少不了美國本土、尤其是在紐約開設空間的畫廊的積極參與。這些畫廊既包括連續參展十餘年的尚凱利畫廊(Sean Kelly)和詹姆斯.科漢畫廊(James Cohan),也不乏缺席多年後重新返場的藍籌巨頭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發家於巴黎的阿爾敏.萊希(Almine Rech),以及韓裔畫廊主蒂娜.金(Tina Kim)。對於蒂娜.金來說,吸引她回到軍械庫的是同城開展的便利。蒂娜.金坦言「我決定在多年之後重新參展軍械庫,是因為許多藏家和策展人都非常期待重返博覽會並面對面交流。然而鑒於很多人仍然對旅行感到擔憂,在本地參展則是不容錯過的機會。」久別重逢的熱情在銷售中得到了印證。基於她多年以來著重在美國培養的韓國抽象藝術市場,蒂娜.金售出了河鍾賢、樸栖甫兩位單色畫大師每幅11萬至15萬美金之間的重要作品,以及多位國際藝術家的雕塑和繪畫。

地理距離,思想距離

對於紐約本地的畫廊來說,將市中心倉庫的作品搬至十幾個街區之外的會展中心似乎不是什麽難事。相比之下,亞洲畫廊的參展路徑則充滿坎坷。立足於中國和東南亞的當代唐人藝術中心(Tang Contemporary Art)在反覆衡量疫情的風險和成本之後,決定放棄從香港派員工赴美,而是選擇雇傭當地的兼職,通過遠程指導完成從撤布展到客戶洽談等一系列工作。這種結合網絡實時通話和現場支援服務的「衛星式」參展方式在今年五月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被人們熟知,雖是旅行管制下的無奈之舉,卻也暗示著參展畫廊持續發聲的決心。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展位一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提供)

除了人員差旅之外,作品運輸也比以往變數更多。中美之間近年來相持不下的雙邊關係,在疫情的影響下更是雪上加霜,導致航班數銳減,運輸價格上漲,同時進出口審查緊縮。「藝術品挑選是很多個月在申請方案時已計劃好的,主要以中國當代藝術家為主,但有些作品海關不容許出口,於是臨時做出應變,改為我們一直合作的紐約藝術家邁克爾.查萊赫斯基(Michael Zelehoski) 的作品。」香港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行政總監夏思煒(Vivian Har)說道。那些有幸通過審查的中國藝術家作品在展位上受到藏家的廣泛關注。其中,伍偉、朱金石和蔡磊運用多種媒介探索材料物質性的作品有五件售出,價格在6,200美金到54,000美金之間。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白石畫廊展位一景。(白石畫廊提供)

畫廊主可以通過當地臨時幫手的替代性出席來規避疫情帶來的旅行障礙,而藏家的現場觀展體驗則很難被他人取代。因此,今年的參展商們都不約而同地表示,出席現場的藏家幾乎全部來自紐約,或以紐約為中心的三州都會區。「我們甚至沒有看到那些來自洛杉磯、邁阿密和達拉斯等地區的藏家。他們往年都會飛來紐約參觀,但很遺憾今年沒能出席。」白石畫廊的經理樸志英(Jiyoung Park)說道。這家深耕於日本藝術市場並在香港、台北設有空間的跨國畫廊,今年已是第十次參展軍械庫。對比亞洲大本營和紐約展會上遇到的藏家,樸志英說道:「亞洲藏家對市場趨勢非常敏感。我們在台灣以及其它亞洲地區的藏家都非常想要了解更多新興藝術家,願意接受多種不同的風格。而許多美國、尤其是紐約的藏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的收藏,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收藏方向。例如,我們有很多買家只收藏1950至1960年代戰後時期的作品,對特定的時期或風格有明顯的側重。」紐約藏家對於日本戰後藝術的興趣也反映在銷售成果上:展位整體約20萬美金的成交額包括數件具體派代表人物前川強(Tsuyoshi Maekawa)的粗麻材質作品。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中,前波畫廊展位展出中國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前波畫廊提供)

常年往返於美國和亞洲之間的前波畫廊(Chambers Fine Art)總監陳兆倫對藏家之間的地域區別也深有體會:「在我們看來,近些年美國和中國的藝術市場已逐漸發展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市場,而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則加速了這一現象的形成。如今,兩地藏家的喜好和購買習慣方面的重合比以前更少了。」在這樣的差異背景下,前波畫廊帶來了在中國頗具爭議、在美國則家喻戶曉的社會運動藝術家艾未未的個展,並售出數件藝術家創作於1995年的三聯攝影《摔一只漢代的瓦罐》的最新版本,也是這件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里程碑式圖像首次以便於收藏的小尺幅問世。

貫穿古今,融合東西

專程從東京趕來的燈塔.彼方(A Lighthouse called Kanata)雖然是首次參展軍械庫,但對紐約的藏家群體也並不陌生。相反地,它於2017年在紐約作為第一家日本畫廊參加首屆TEFAF紐約春季展(TEFAF New York Spring)時結識的眾多藏家都齊聚在今年的軍械庫。通常,這兩個藝博會在風格上隔著傳統和現代的分水嶺,從畫廊到藏家都少有交集。然而,當紐約向來取之不竭的多文化社交和實體藝術展在過去一年裡不復存在的時候,藏家們似乎也更願意邁出自己的舒適圈。「由於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展,來之前真的不知道會發生什麽。結果,我們在紐約的客戶成群結隊地來支持我們,非常興奮地與我們重聚。」 燈塔.彼方的負責人青山和平(Wahei Aoyama)說道。畫廊所代理的日本當代雕塑和繪畫強調美感和技藝,區別於展會上以抽象性觀念和社會性生產為主導的美國當代藝術作品,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展出的22件作品中有多達15件售出,其中包括已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生田丹代子(Ikuta Niyoko)的玻璃雕塑。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中,燈塔.彼方展出生田丹代子(Ikuta Niyoko)的玻璃雕塑。(燈塔.彼方提供)

同樣從亞洲遠道而來的還有新加坡的亞烏茲畫廊(Yavuz Gallery)。這家主營東南亞和中東當代藝術的畫廊帶來了年僅33歲的新加坡藝術家王亮傑(Alvin Ong)在北美地區的首秀,將多達108件肖像作品緊密地排布在一面開放式的長牆上,以親民的價格在開展首日即售出過半。談到藏家的身份特徵,畫廊經理Caryn Quek指出了年齡的因素:「感興趣的大多是年輕人,但因為我們提供了如此多樣的選擇,不同年齡段的人都能在不同的作品裡找到共鳴。」

2021紐約軍械庫藝博會中,尚凱利畫廊展出吳季璁的作品。(尚凱利畫廊提供)

縱觀近年軍械庫中的參展面孔,來自亞洲或在亞洲設有空間的畫廊逐年減少,即使在疫情爆發前就已成態勢。但這並不代表亞洲藝術在軍械庫平台上的缺失。隨著中國、香港及台灣藏家在全球藝術市場上日漸攀升的影響力,西方的主流畫廊也越來越多地開始與華人藝術家合作。那些受到青睐的藝術家通常具有這樣的共性:他們的創作在意象上承接東方山水畫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在形式上又習得西方當代藝術對材質邊界的突破,在貫穿古今的同時又融合東西。尚凱利畫廊在今年軍械庫展示並售出的一件台灣藝術家吳季璁作品,就符合了這樣的特點。作為美國畫廊界的中堅力量,尚凱利近年來一直關注著台灣的藝術品市場。在2019年初參加首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時,尚凱利成立了位於台北建國南路的季節性空間,並在之後的一年裡舉辦了多位西方藝術家的個展。自那時起便多次出現在畫廊的藝博會展位和群展當中的吳季璁,也即將在今年年底迎來紐約總部的首次個展。

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博會新址賈維茨會議中心。(軍械庫藝博會與賈維茨會議中心提供)

先活下去,再活得好

今年的展會新址賈維茨會議中心(Javits Center)與往屆老舊的切爾西碼頭相比,顯得明亮而寬敞,深受參展商們的喜愛。這個現代化的會展中心在過去的一年裡經歷了數次身份的更迭:從去年的方艙醫院,到今年年初的疫苗接種中心,再到如今的商業博覽會聚集地。來到這裡的紐約人,之前是為了活著,現在是為了活得更好。這種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似乎是無分國界的,也是周而復始的。正如青山和平在對比疫情前後的市場差異時所說:「沒什麽不同,該買的人還是會買。」

許夢辰(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