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國際建築、地方特色與「誠品化」:反思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與地方圖書館熱

國際建築、地方特色與「誠品化」:反思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與地方圖書館熱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Regional Features, and Taking a Likeness of “Eslite”: Reflecting on Tainan Public Library’s New Main Branch and the Upsurge of Local Libraries

臺南新總圖可說是這波「誠品化」的公共圖書館裡一個集成之作,但要反思的是在這樣仕紳化的過程中,提升了城市容貌,但也同時排除了一些族群進入館內的可能。

近年來臺灣各縣市的城市競爭,將火力放在文化觀光上,加上疫情影響,國旅報復性地爆發,地方大量的藝文活動也隨之牽動,設計展、藝術節、音樂節與接續春節而來的燈會等都將成為重要的競爭場域。除了節慶型態的發生,也能發現許多地方美術館新建與圖書館改建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這樣大型與亮點的文化建設成為首長們最好的政績展示。

臺南市,這座以深厚的歷史文化而聞名的觀光古都,剛好都在這波地方美術館與圖書館熱潮中躬逢其盛,在前任市長賴清德副總統任期中主導規劃下,臺南市美術館與臺南市立圖書館分別於2019年初與2021年初開幕。臺南市正在經歷一場快速的城市變遷,來得又快又猛!本文就以甫開幕的臺南市立圖書館作為案例,重新思考這一波地方圖書館熱的反思,以及這些「新圖書館」未來的可能性。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外觀。(臺南市政府提供)

臺南市新總圖作為新都心的節點

臺灣最早的公共圖書館是1914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現為位在中和的國立臺灣圖書館(註1)。臺南市立圖書館前身「財團臺南公館附屬圖書館」為臺灣歷史第二悠久的圖書館,於1919年(大正8年)成立。1923年由辜顯榮捐款成立新館舍,原址就是現位於公園路上的遠東百貨,並將此館納入臺南州臺南市役所轄下管理,成為市立圖書館。(註2)

1914年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戰後,1975年圖書館搬遷至臺南公園的北邊一隅,然而經歷了數十年,舊館舍負荷不了藏書量。2013年起,臺南市政府內部從舊總館擴建計劃,朝向興建新總館建設作為目標,並於隔年開始推動計畫,當時就看準永康砲校遷移後預留的一大塊腹地。這個計畫背景剛好與時任臺南市長賴清德於2013年所提出的「大臺南新都心」都市規劃政策(註3),有著相輔相成的意圖。

1919年臺南市設立圖書館,位在目前吳園的舊址,1945年設為臺南市立圖書館。(圖片來源/南市圖Facebook粉絲專頁

臺南城市範圍目前正從原本的核心蛋黃區逐漸向外擴張,「大臺南新都心」就以原砲校遷址作為核心基地,將鄰近的永康區作為新的都市發展核心。永康本身就具有人口稠密區、交通中樞等特性,又鄰近文教區、南部科學園區、永康工業區等重要區位。未來更有意將整個區塊規劃為「永康創意設計園區」,而新總圖的開幕也象徵著這個都市發展計畫第一期完成的新起點。當然也牽引著永康區,甚至是整個臺南市的房價市場。

與地方美術館熱並行的圖書館熱

透過大型文化建設與亮點建築進行都市改造,從1990年代國際美術館盛行的「畢爾包效應」(the Bilbao effect)至今走過快30年時間,期間因為金融危機,這樣大型館舍的經營對於公部門財政上不堪負荷,在美術館領域已有相當多的反省,加上這一年多來疫情關係,更可說雪上加霜。轉至臺灣卻反其道而行,近年來地方美術館邁向「遲到的」與「第二波」(註4)熱潮,在各縣市遍地開花。

這一波美術館熱意外地與各縣市新總圖興建熱潮並行。在臺南新總館開幕以前,六都中的新北市與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都於2015年相繼開幕,屏東縣立圖書館改建也於2020年完工重新開幕,桃園市立圖書館新建總館也預計將於今年完工,並以「臺灣最美圖書館」作為目標。

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攝影/許晨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擷取自屏東縣政府YouTube影片

跳脫都市規劃的視角,以及對照著美術館熱潮,將臺南新總圖放置在臺灣地方圖書館的脈絡中,能發現這波圖書館熱並非剎那出現。相對於臺灣《博物館法》於2015年才三讀通過,由教育部提案的《圖書館法》在2001年已三讀通過,實行了近20年時間,讓臺灣大大小小的圖書館營運有母法可循。

這一波臺灣圖書館的改建或興建風潮,從先前筆者對於臺南市立圖書館洪玉貞館長的訪談中,她就提及到一個重點,這是從中央政策主導進而帶動地方的整體提升:

「2009年教育部開始推動『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其中重點項目就是進行各地圖書館館舍的活力再造,國內地方圖書館開始進行不同的特色改造、環境改建,整個驅動起全臺圖書館的轉型。2015年臺南市政府也搭配這項計畫的階段性成果,進一步針對全市各區的44間分館做『區圖書館閱讀環境優質化計畫』,除了硬體設備外,也進行多元閱讀活動增辦以及各館館藏發展提升。這樣的轉變也帶動著市民對於圖書館的想法更加開放,在這些鋪陳之下,2021年初開幕的新總館對於市政團隊或是市民來說,早已有預先經驗了。」(註5)

圖書館在臺灣現代化歷程中,早已成為市民習以為常、獲取知識的公共空間。不同於現當代美術館屬於晚近出現的產物,圖書館不管在硬體的空間使用,或是軟體層面上的轉變,對於臺灣主管機關與民間讀者來說都是循序漸進,這樣的經驗確實可以給予臺灣美術館經營作為參照與學習。

還於人的閱讀空間:新圖書館與新博物館學的交會

近年來這波「新圖書館」熱潮不僅出現在臺灣,在國際也有個重要的案例,這是於2018年開幕、位在芬蘭赫爾辛基市中心的Oodi頌歌中央圖書館(Helsinki Central Library Oodi)。此館舍作為芬蘭慶祝建國百年送給國民的大禮,可以視為全球「新圖書館」的一個典範借鏡,以「多功能社區中心」作為自身定位,從三層樓的空間配置看起:

一樓除了會客大廳、服務台,還有餐廳、畫廊、展示空間,甚至是電影院;二樓包含工作與遊戲的地方:創客(Makers)空間、電腦軟體、3D列印機、手作教室、會議室、階梯式討論空間、自習室;三樓才真正作為閱覽區使用,內涵多元的閱讀空間,如包廂式、戶外陽台、客廳樣式,緊鄰著閱讀區旁有咖啡廳。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一樓大廳的閱報區。(攝影/王振愷)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二樓創客空間。(攝影/王振愷)

以上這些都打破過往對於圖書館使用的想像,圖書館中降低架上的藏書數量,讀者改以網路預約取書,將圖書館空間還於讀者,重點已不在是書的物件上。這樣的歷史也在博物館/美術館領域,於1980 年代「新博物館學」興起後,開始將「物」的關注轉向「人本」的思考,來到21 世紀的美術館,更著重藝術推廣與教育活動上,館舍更向大眾開放。

圖書館內的烏邦圖獨立書店。(攝影/王振愷)

這樣的趨勢也能在這波公共圖書館轉型中看見,從過去著重在靜態的圖書典藏與閱讀空間經營,逐步開始轉向動態的知識交流互動上。降低架上藏書讓更多功能的空間置入的方法也都在臺南新總館進行實踐,頌歌中央圖書館令人稱羨的硬體設施也都能在新館舍中能夠進行體驗,而且更為升級與進階。

內容策展與當代藝術交融的大平台

更值得稱許的一點在於,建築師在置放不同屬性的空間盒子時,設計了相當多型態的展示空間,除了有胡氏藝術承包的公共藝術案,當中有三件作品展示,其中最具亮點就是大廳處書頁翻飛,由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設計作品《陣風》(Gust of Wind);在一樓、三樓都獨立出展示間,裡頭有故宮與圖書館合作的「藝起冒險:一場始於十七世紀的數位旅程」,內含「傳說秘寶」、「乘風破浪」、「冒險地圖」三項展覽計畫;二樓、頂樓畫廊與討論間則有臺南在地的當代藝術家,如梁任宏、林書楷、舒媞等人的作品展示,分別以裝飾和展覽方式呈現。

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陣風》(Gust of Wind)。(攝影/王振愷)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在一樓、三樓都獨立出展示間「故宮—藝起冒險:一場始於十七世紀的數位旅程」。(攝影/王振愷)

走到四樓,則從臺南歷史文化出發,透過數位展示方式介紹臺南各領域具有貢獻的前輩,以名人個人史連結臺南地方史打造出「臺南名人堂」;再向前走,則有聯合文學雜誌策劃,以近期他們製作臺南老字號雜誌《鹽分地帶文學雜誌》的經驗,將過去臺南市文化局累積的地方叢書作為引介,構築成一座「文學森林」。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四樓從臺南歷史文化出發,透過數位展示方式介紹臺南各領域具有貢獻的前輩,以名人個人史連結臺南地方史打造出「臺南名人堂」。(攝影/王振愷)
圖書館內介紹臺南政府出版品的文學公園。(攝影/王振愷)

這些對於歷史與文化在軟體上的累積,絕非一蹴可幾,這也完全考驗市政府各局處團隊的協調能力,這些軟硬體高度密合的呈現,非常值得給予臺南市高度肯定。新圖書館未來更可以成為國際與在地藝術家、內容策展與當代藝術碰撞與交融的大平台,圖書館也成為當代藝術拓展疆域的重要場域,這個趨勢也能在高雄圖書館新總館剛結束的「跨維度傳導:藝術、科技、神秘主義的共時相會」當代藝術與圖書並行展(註6)同樣看見。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位於頂樓的公共畫廊展出臺南在地的當代藝術家作品。(攝影/王振愷)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位於頂樓的公共畫廊展示林書楷的作品。(攝影/王振愷)

誰的圖書館?市民意見的缺席

建築與硬體的富麗堂皇,也需要相對應品質好的內容與軟體置入。「畢爾包效應」透過國際競圖邀集國際知名建築師,期望透過他們現成的象徵資本導引至地方,使地方成為媒體焦點發光發亮,但也常使得這些大型建築物以空降之姿突兀出現,甚至淪為蚊子館。

臺南市近年新開幕的大型公共建設都由荷蘭與日本知名建築師操刀,透過國際建築師的異國之眼,以及他們來到臺南田野的經驗,分別以當地的植栽、地貌與生活場景作為包裝,開出了臺南美術館的鳳凰花、河樂廣場的潟湖,以及新總圖的大榕樹。

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胡氏藝術承包的公共藝術案作品徐瑞憲《時間.存在》。(攝影/王振愷)

但有個關鍵就在於市民參與究竟在這樣的大型工程籌備過程中,何時能夠加入?再以「頌歌中央圖書館」為例,當中在公共藝術的展呈上,有一座貫穿圖書館的黑色旋轉樓梯,上頭有密密麻麻的字句,翻譯而成為「為戰士而建」、「為文盲而建」、「為身障者而建」、「為研究者而建」……這是在圖書館花了20年籌備期間,廣邀市民投稿提供意見,因此圖書館中實現的不同多功能空間,其實是來自市民的集思廣義、公共意見的成果展現。

小結:「誠品化」與「公共的」圖書館

透過長時間的溝通達成共識,這是民主國家應具備的協商過程。但常常臺灣公共工程長期以來在倉促規劃下,直接進入建築競圖、興建工程,往往市民都是建築完成後才進入使用,前期意見納入的缺乏成為一個重大弊病,這絕非臺南新總圖這個個案會出現的問題,究竟這樣大型的公共建築在服務政治人物?還是市民使用者?

這其實也呼應著近年來公共圖書館被「誠品化」,許多論者會認為來到新總圖就好像踏進誠品書店,這樣的美學範式也連結到2013年賴清德市長延續中央教育部「閱讀植根與空間改造計畫」,在臺南的校園圖書館有意打造成誠品書店風格的政策方向,讓校長能夠以此作為基礎進行改建募款。賴市長當時提及:「所謂『誠品化』是便於閱讀環境聯想,意指生活化、優質化,目的是提升孩童閱讀環境。」(註7)

誠品書店作為臺灣書局第二波革命的代表,1990年代引領起經濟起飛、股市上萬點,城市中產階級興起,誠品此年代,作了物質與精神生活層次提升的引導者。(註8)然而時代轉換,書店不再是門有利可圖的文化事業,誠品近年急速關店瘦身,未來則將採取更為在地與社區型的書店經營模式,這樣的轉變似乎與公共圖書館交替身分、交錯定位,兩邊的交會所產生的效應在後續都值得持續關注。

那麼臺南新總圖可說是這波「誠品化」的公共圖書館裡一個集成之作,但要反思的是在這樣仕紳化的過程中,提升了城市容貌,但也同時排除了一些族群進入館內的可能。美麗的圖書館確實能提升民眾進館的意願,但對於提升臺灣低靡的閱讀率,還有待觀察,只期望這些館舍不再淪為政績展現與拍照打卡的網美景點,而是朝向一個更「公共的」知識分享的空間場域。


註1 國立臺灣圖書館歷史沿革,可參考網址:https://reurl.cc/xgZaxe。(2021.01.12瀏覽)

註2臺南市立圖書館歷史沿革,可參考網址:https://reurl.cc/5olvkn。(2021.01.12瀏覽)

3 關於「大臺南新都心」內容,參考報導:MyGoNews,〈台南買房 先看「大台南新都心」〉,網址:https://reurl.cc/o9LRDD。(2021.01.12瀏覽)

註4 201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現代美術學報》中,主編賴瑛瑛教授曾將此現象定義為「第二波美術館熱潮」,並以此作為徵稿命題。網址:https://reurl.cc/mqnMd7。

註5 關於訪談內容可參考王振愷(2021),〈像一棵大榕樹的圖書館:洪玉貞館長對臺南新總館的想像〉,《鹽分地帶文學雜誌》,第90期,頁72-79。

註6 關於本展覽的詳細資訊,可參考粉絲專頁:https://reurl.cc/ynZLp6。(2021.01.13瀏覽)

註7 臺南校園圖書館「誠品化」政策,可參考報導:自由時報,〈《圖書館「誠品化」》校長募款 台南市長:掛我ㄟ名〉,網址:https://reurl.cc/R66YQx。(2021.01.12瀏覽)

註8 誠品書店歷史,可參考報導:PC hone,〈闖關 誠品傳奇〉,網址:https://reurl.cc/V33Y7Y。(2021.01.12瀏覽)

王振愷( 12篇 )

現居臺南永康,《大井頭放電影:臺南全美戲院》、《大井頭畫海報:顏振發與電影手繪看板》作者,現任臺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期從事南方藝文、電影與當代藝術的獨立研究與評論書寫,並關注書寫與影像間的跨媒介,實踐一種獨特的策展方法。個人網站:www.jkwan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