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覽月橋導讀: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

覽月橋導讀:建築以及建築師的身體——覽月橋

身為建築師的廖偉立曾經寫下數十條有關「建築是甚麼?」的提問;然而每次他對這些提問的回答都不同。如果這些自問自答的內容有所交集,這交集就是他認為建築是「渴望」及「真實自我」的呈現。也就是,他認為建築是做為創作者的身體、心思和外部連接的「橋梁」。

Architecture can appear as free and beautiful art only insofar as it becomes the expression of ideas, an image of the universe and of the absolute——Friedrich Schelling

覽月橋

2023年,經歷兩年困難施工、作為連接蔗埕文化園區五分車終點站以及故宮南院之間,總長度為80餘公尺的覽月橋完工,其間有51公尺懸浮在水面寬廣的至德湖上,以一個獨特蜿蜒之姿增色了故宮南院的景致。

設計者廖偉立建築師對此橋是這樣描繪:「覽月橋不只是橋,更是地景、裝置、雕刻,也是能為遊客遮陽擋風雨的景觀人行橋(設施)」。

建築是什麼?

身為建築師的廖偉立曾經寫下數十條有關「建築是甚麼?」的提問;然而每次他對這些提問的回答都不同。如果這些自問自答的內容有所交集,這交集就是他認為建築是「渴望」及「真實自我」的呈現。也就是,他認為建築是做為創作者的身體、心思和外部連接的「橋梁」。

「橋梁」!是的,「橋梁」是一個具有完美隱喻的「建築」,它連接了「這裡」與「那裡」,也讓「關係」發生。文藝復興時期巨匠,被稱為「建築新約」《建築論》的作者亞伯提(L. B. Alberti)說,建築就是畫下一條線以及放上物質(lineaments and matter)的過程;「線」(lineaments)是思考的原點,而「物」則是用來和自然接軌的介質。的確,橋梁就是「線」的構成。

而有關橋梁,海德格有一個說法,他說橋梁是一個「place」;「place」是真正物理性空間(space)的想像原型,它呈現了這一件創作對於天、地、人、神的看法;而透過「被建造」的過程之後,這些看法變成了可被體驗的空間。

不論透過亞伯提的「線論」(lineaments)或是海德格的「橋梁」隱喻,建築(building)是創造人與自然宇宙整合及顯示(manifestation)的「身體」(body);但是怎樣的「身體」才能產生完美的「天、地、人、神」的顯示經驗呢?廖偉立的美好身體又源自於何?

「建築的身體」在建築師的概念中常常被稱為「造型」,有如李祖原建築師名言所示:「建築師就是創造造型的人」。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Vitruvius Man)的身體,是宇宙圖示中最完美的樣態,完美的幾何在透過重組後就成為新的建築身體;海德格說建築是透過沉思(contemplation)幾何而構成、而完成。在進入前巴洛克後,完美的「建築身體」沉思由「維特魯威人」演化而出,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教堂屋頂壁畫中所繪「人的創造」中成為最佳的象徵;亞當的左手肌肉使力,向外伸展,主動(非被動)地、即將碰觸其生命的源頭(神),再加上他充滿慾望看向夏娃的眼神,這十足成了現代身體的最佳象徵。

建築師的腦子及建築的「身體」

建築身體的出現是透過建築師腦子的沉思而出現;而當代「建築身體」所投射的,來自一種怎樣的「腦子」運作呢?

先談談歷史中建築身體的變化吧!人文主義之腦(humanism brain)是由希臘一路沿傳到文藝復興的建築師的核心思考。由圓及方開始的組構的建築身體延續到了16世紀。到了巴洛克時代,建築師仍堅持以人的身體為建築圖像的依據,不論是貝里尼、布洛里尼(Francesco Borromini)或其他當代大師,他們所進行的設計是以多個理想圖形的幾何體作為組構的新美學。

在17世紀啟蒙主義時代後,人文主義之腦的建築師開始有了新腦子,這是「感知之腦」(sensational brain)和「數學之腦」交鋒的時代。啟蒙主義時期的建築身體一方面糾纏於人文主義下的宇宙象徵,但另一方面也是象徵圖形開始被抹去的時代。這個衝突下誕生的新建築身體來自於新感知及新奇;地理的擴張以及新科學(Scienza Nuova)啟動的是現代化的前奏;此時建築的身體正在進行康德所謂的「超越性」;建築造型進入了「概念」(conceptual mind)時代,並試圖以「抽象」,將建築師的感覺統合到心理、環境心理、現象認知、社會學等新的領域;建築的身體由「維特魯威人」被解放出來,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所謂的建築開始具有「自由性的萌芽」,而其種子播種於宇宙的新論述以及個人本體價值的想像力。

宇宙觀以及創作本體論,主導了現代主義時代建築身體的樣貌,大美學家沃夫林(Wölfflin)曾說:「我們有怎樣的身體,自然我們就有一個怎樣創造樣態的個性」,但是,他補充這「身體」不是量體(物理性)下的樣態,而是其生命的能量。在現代的現代身體是一種不再靜態、單一、也不再絕對的宇宙觀,感知的自由性成為一種新建築身體追求下的新共感。

廖偉立的建築身體

2015年,廖偉立的展覽中,他提出了一件廖偉立自畫圖。腦大、三眼、巨耳、秀氣小嘴、身上有雙魚圖樣的身體站在台灣地圖上;「造化」、「宇宙論」、「雜木林」的三個詞出現在杏仁眼中,這三個眼睛就是他組構理想建築身體的「正三角」。

建築師廖偉立自畫圖

首先,身體是他的主體,地點的背景標示了台灣的地域性。出現於他胸口的雙魚是行動的表徵;雙魚座的「水性」及其「慾望」錨定下了他的身心特質—流動、敏銳、想像、直覺、感知強是他的特質。儘管耽溺、幻想也是他的特質,但這非全然不切實際的負面特質,而是反向的、絕對的熱情。在生理上,其堅挺的肩膀以及握拳的雙手展示了他的行動及意志力。

古典的圓型定義的大頭,超大眼睛、鼻子、耳朵代表他的超強知覺的感知力,小嘴似乎暗示味覺節制。其秀長的鼻子以及櫻桃的嘴有一種女性的魅力;女性做為一種依賴的聲音,清楚的表露在他與母親的親密關係;這鼻嘴的描繪猶如聖母、媽祖的象徵。

三個眼睛是傳統基督教的光暈(mandorla)造型,其圖形象徵的原點來自於魚體內漂浮的氣囊(vesica piscis),這代表一種超越、優游、漂浮的神祕力量。這三個眼睛中看出的世界,不是人世間的世界,而是「超越」的世界。額頭上的「造化之眼」光投射廖偉立人格、行為、判斷的自我,這是他的自我(見自己);下方雙眼中射出的「宇宙論」、「雜木林」,是他理想的教化之光。右眼的「宇宙論」說的是宇宙的運行(見天地),這是一種既回到柏拉圖理想幾何象徵的方、圓、三角,也是現代宇宙組構的多元秩序。

廖偉立常說「創造建築就是在創造一個宇宙」;的確,建築的身體就是它創造的宇宙,而主導宇宙的存在總有一個永恆的引力(大自然),但它的樣態因地域(小自然)的差異常有的變化。

左眼投射的是「雜木林」,也是他廖偉立的獨特土地觀(見眾生);如果宇宙論是一種「上方」的視角,觀察宇宙運行的「道」,那「雜木林」則是由地面「下方」視角觀察的人世運作。一為深奧、一為明顯;一為形上、一為形下,雙眼的視差的互補後成就的「影像」,就成為廖偉立建築身體發展的原型樣態。

最後回到故宮南院的覽月橋,這是一個怎樣的奇異建築身體呢?先看看他最早的速寫;一條扭曲交錯於水面邊界的條狀物、非均質扭曲地前進,並在某個區段膨脹開裂,露出其內部。這個奇異的身體無法以一個「因為—所以」或是「需要—結果」的目標性來說明,這裡所隱含的是某種創作意志的結果。當視其造型為一條撐飽的巨蟒、一條爆裂的腸道、一條扭轉的臍帶、游動的精子、或是某抽象線圖的組合都無不可。建築身體在廖偉立的創作中不可能有被分析下的確切答案,因為廖偉立的自畫像就已經清楚傳達了;他的創作不是來自於生理的身體及眼睛所運作下的成果,而是由他那「怪物」身心所運作的結果;而其奇異創意出現(creative appearance)源自於人的身體(上意識)以及非人的身體(潛意識)所共同完成的作品。

覽月橋草圖

現代創作論述中有一支非常扣合廖偉立的造型孕育的思維;格式塔(Gestalt)心理學、神經學、現象學等的思維促成了當代建築身體的樣態;考夫卡(Kurt Koffka)強調的「潛意識即創意資料庫」、安海姆(Rudolf Arnheim)強調的知覺是造型的絕對意義、拉斯穆森(Steen Eiler Rasmusse)強調的建築不是一閃的火花而是「血肉經驗」,最終弗蘭普頓(Kenneth Frampton)所說建築三定律:「地點、製造、自然」,都充分地融入廖偉立創作造型(包含覽月橋)「出生」的註解。他的生活記憶、圖像紀錄、塗鴉、水墨圖,其中隱含了無數的想像及隱喻。猶如廖偉立所述,這座橋是「everything」,所以經驗也會是「omnipresent」—無所不是(猶如他速寫中不斷出現的文字「不只是橋,更是地景、裝置、雕刻⋯⋯」),新的知覺經驗的開啟既是詩意情感的捕捉,同時也是創作者個人呢喃的密語。

最終以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說法總結廖偉立覽月橋的奇妙造型及經驗。鄂蘭觀點下的「空間—型態」(place-form)意義在於給與人的顯現(human appearance,活動、行為)。「The space of human appearance」解釋空間的出現與人類生活狀態下的行為、思考關係下絕對的密不可分。於是,建築的造型—對於一位建築師,有何意義呢?其實就是此人以建築做為他的身體投射下的「存在」,並作為再現天、地、神、人間關係的意志。


《渡.橋:廖偉立建築師作品集》

彰化王功橋✦板橋遊龍✦女兒橋✦天空之橋
湖山水庫遺址中心✦故宮南院覽月橋

橋不只是橋,是建築、景觀、雕刻、裝置……也可能是任何事物
6組橋樑 × 6首建築手寫詩 × 原初設計Sketch
完整呈現建築師的思考與追求

褚瑞基( 3篇 )

台灣建築評論家。現任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