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冰上美好年代:安東.皮克的插畫世界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冰上美好年代:安東.皮克的插畫世界

【Illustrated Books and Art History】Winter Fun On The Ice: The Illustrated World of Anton Pieck

凜冬將至,在運河水道縱橫的低地國荷蘭,天氣夠冷時,水面會凍結成片,人們甚至能從一個城市直接在冰上滑到另一個城市。如今在全球暖化的變遷下,這種景象已越來越少見。出生於19世紀末的安東.皮克,或許是最後一位替我們留下這些隆冬歲月圖像見證的重要畫家。他以精巧寫生紀錄呈現荷蘭冬季風光,從積雪街道、冰上世界到節慶遊行,他的細膩筆法讓我們在入冬之際,再次看見那個飄雪結冰的美好年代。

凜冬將至,臺灣的讀者或許對於季節變化的感受不那麼強烈,但在歐洲國家,冬季寒風已毫不留情地席捲街頭,每日的溫度不斷下探,那個飄雪結冰的季節就快來臨了。

尤其,在運河水道縱橫的低地國荷蘭,天氣夠冷的時候,水面就會凍結一片。在從前的隆冬歲月,人們可以從一個城市直接在冰上滑到另一個城市。如今在全球暖化的變遷下,這種全國運河完全結凍的情況越來越少見了。出生於19世紀末的荷蘭插畫家安東.皮克(Anton Pieck,1895–1987),或許是最後一位替我們留下圖像見證的重要畫家。

荷蘭風俗,冰上景象

安東.皮克是名符其實的冰上世界代言。根據傳記作家的敘述,他從小的繪畫天份,就展現在他描繪的自家後院結冰景象。而在選擇成為專業版畫及插畫家之後,他透過版畫的媒材,呈現出一幅幅荷蘭冬季景象;從荷羅寧根、烏特勒支到萊登,各地積雪的街道與運河風光躍然於他的畫面。

安東.皮克,雪地拖拉馬車。(Die Goede Oude Tyd, 1980)

也就是這些周遊荷蘭各城鎮的精巧寫生紀錄,讓安東.皮克的名聲廣為人知。在他許多幅版畫中,我們見到在河面上暢快滑冰的人們;在另一幅版畫中,則是看到冬季帶來的窘相,車夫必須在積雪中推拉著受困的馬車。而這一切,都比不上寒冷冬季中特有的畫面:賣油炸麵糰(Oliebollen)的攤販,這熱呼呼的街頭小吃,在今日仍是荷蘭人最愛光顧的節慶攤位之一;在夜幕降臨的冬夜,安東.皮克的油炸麵糰攤子散發出溫暖的柔光,撫慰著人們的胃口與心靈。

安東.皮克,油炸麵糰攤。(Die Goede Oude Tyd, 1980)

至於冬季的重頭戲:聖誕節與主顯節(又稱三王節),更是安東.皮克重複描繪的主題。聖誕節紀念的是耶穌基督的降生,而主顯節則是紀念在聖誕後的第十二夜,聖經記載來自東方的三賢者,循著占星結果來到耶穌降生的馬槽。在低地國、法國等地,主顯節的慶祝活動格外盛行,這天人們會將代表國王的瓷偶塞進派裡,吃到瓷偶的那人便可當一天的國王;在夜晚,人們舉著紙做的星星遊街,象徵當初引導三賢的那個星夜。

安東.皮克,三王節。(Die Goede Oude Tyd, 1980)

安東.皮克一絲不苟地將這些節慶細節收納進他的畫面中,讓我們見到聖誕夜裡報佳音的合唱團,也見到各種版本的主顯節星歌隊。而他寫實中帶詼諧的細膩筆法,則讓觀者直接聯想起法蘭德斯的風俗畫(genre painting)傳統。

法蘭德斯風俗畫傳統

的確,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法蘭德斯風俗畫家,安東.皮克致力於記錄市井小民的日常風情。他深受風俗畫先驅老布魯哲爾(Pieter Bruegel the Elder,約1525–1569)和稍微晚期的阿維岡普(Hendrick Avercamp,1585–1634)等人影響,他曾特地前往觀看老布魯哲爾作品,更在工作室裡收藏一幅阿維岡普的素描。這或許也是比起春季或夏季,安東.皮克更偏好描繪秋冬景象的一大原因:為的是向早期的繪畫傳統致敬。

安東.皮克,《阿姆斯特丹》。(©Anton Pieck museum

約莫16世紀起,開始了一段史稱「小冰期」的異常寒冷時期。於是我們在那時期的法蘭德斯風俗畫中,經常看見畫家們描繪出大片遼闊的冰上世界,例如老布魯哲爾那幅知名的《雪地中的獵人》;畫中採取的獨特透視法,讓我們看見從獵人所在的近景丘陵到遠景高山,清一色都籠罩在靄靄白雪之下,山下人們正在結凍的綠色湖面上穿梭滑冰。而阿維岡普則幾乎是專做冬日主題,一幅幅全景呈現的結冰畫面,讓我們得以想像那個寒冷世界的生活:人們腳蹬冰刀滑冰、用馬匹拖拉雪橇、在河面上鑿冰垂釣,而其他季節中穿梭運河間的船隻,此刻則是無用地卡在冰層之間。

老布魯哲爾,《雪地中的獵人》,1565。(Wikipedia)
阿維岡普,《有溜冰者的冬景》,1608。(Wikipedia)

人們在徹骨的寒意中,依舊不忘尋歡享樂。這也正是風俗畫的特色之一:用戲謔的表現方式,呈現社會的荒謬與人生的無常,進而達成諷刺的意味。就像老布魯哲爾的數幅畫作,包括《鄉間婚禮》、《荷蘭箴言》等等,都毫不避諱地呈現出人們的各種滑稽醜態;或是在17世紀時的揚.斯滕(Jan Steen),更直接將他的畫面轉變成一場場人們酒酣耳熱後的鬧劇。在這類風俗畫中,諷喻及提醒的作用更大於嘲笑的意義。

揚・斯滕,《第十二夜》。(Wikipedia)

安東.皮克的版畫及插畫,也拾起風俗畫傳統的這種戲謔性,在他的畫面中,人物角色帶著漫畫般的逗趣表情,不時也穿插著令人會心一笑的插曲。不過,比起法蘭德斯前輩畫家的油畫作品,他作品中的諷刺性減弱了許多,令人不忍卒睹的辛辣意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取悅觀者的愉悅感。

安東.皮克,有三王節畫作的工作室。(Die Goede Oude Tyd, 1980)

這也正是安東.皮克和早期風俗畫家最大的不同:他對自我身份的定位。終其一生,他都謙遜地自視為工匠,而非以油畫創作的正統藝術家。

「工匠」的書籍插畫

安東.皮克生於19世紀末的美好年代,也正是插畫書籍的黃金時期。當他在1920年代開始從事第一份書籍插畫工作的時候,已經是印刷業蓬勃發展,有前輩畫家們將書籍插畫提升到了藝術地位的時代。 然而,接受正規版畫訓練的安東.皮克,卻不汲於創作那些表現藝術理念的藝術家之書,而是依循著較為商業化的禮物書路線,為當代及古典作品製作賞心悅目的插圖。由於他的風格討喜,很快地,委託工作便不斷上門;他也接續為許多經典作品製作插圖,包括《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以及狄更斯的《聖誕頌歌》等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安東.皮克,聖誕佳音隊。(©Anton Pieck museum

安東.皮克的插畫風格清楚可辨,他的畫面以寫實細緻的線條為主,配上色調相近的調和色彩,使他的畫面充滿一股褪色般的懷舊風情,這樣的風格顯然和同時代插畫家拉克罕(Arthur Rackham)、杜拉克(Edmund Dulac)等人相互呼應。就像在安東.皮克詮釋的《格林童話》其中一頁圖版,嬌小蒼白的〈睡美人〉躺臥在畫面深處的床鋪上,前景與四周的雜生藤蔓幾乎將她包圍起來;畫面中纖細勾勒的線條以及整體枯黃的色調,使她看上去更加脆弱無助,像是枯葉般隨時可能凋零,也讓人不禁擔憂起她何時才能甦醒的命運。

安東.皮克,《格林童話》〈睡美人〉插圖。(©Anton Pieck museum

不僅是古典童書,安東.皮克的插畫領域廣泛,包含書籍、雜誌、遊記、月曆、賀卡等等各種類型的印刷物;甚至,由音樂學家凡.斯特里恩(Lou van Strien)所編纂的樂曲集《舒伯特歌曲》,他都能為之賦予想像的視覺畫面。實際上,《舒伯特歌曲》這樣一個不尋常的插畫主題,卻更能展現安東.皮克個人的主題偏好。

舒伯特著名的藝術組曲〈冬之旅〉(Winterreise),正讓安東.皮克能夠盡情發展他作品中一貫的冬季主題。這套組曲由24首歌曲組成,每首都與冬季景象的有感而發。例如最後一首〈風琴奏者〉(Der Leiermann),敘述者遇見一位風琴演奏者,在寒冬者演出無人聆聽的樂曲;而安東.皮克在〈風琴奏者〉的插圖中,則是如實描繪出了演奏風琴的老人,但卻在背景添加上他經常描繪的城市冬景,踩著冰鞋快速滑過的人們,使老人顯得更加形單影隻。老人在雪地中赤著雙腳、衣著單薄,對比著畫面左下角戴著毛皮手籠的女孩,老人的存在顯得更加清醒與無奈。正如在這一片銀白世界中,老人和風琴是唯一帶有生命色彩的部分,儘管這是種蒼茫孤寂的棕褐色調。

安東.皮克,《舒伯特歌曲》之〈冬之旅–風琴奏者〉插圖。(©Anton Pieck museum

而在為舒伯特另一首藝術歌曲〈魔王〉(Erlkönig)所做的圖版中,他將同樣的寒冷意象帶入畫面。〈魔王〉這首歌的歌詞出自於德國文豪歌德的詩作,描述一位瀕死的男孩,在夜裡由父親騎馬載著他奔馳著,而男孩不斷聽見魔王及其他生靈的呼喊。在安東.皮克的插圖中,以對角線橫過畫面的枯樹顯示父親正全力逆風駕馬,而魔王及三個女兒在半空中的身影則彷彿化為那股強風,圖版整片的藍灰色調,更加深了詩中對於死亡的淒涼與哀傷感。《舒伯特歌曲》這樣的主題選擇,證明著安東.皮克不是只會單純描繪冬景明信片的工匠,而是具有深刻詮釋能力的圖像創作者。

安東.皮克,《舒伯特歌曲》之〈魔王〉插圖。(©Anton Pieck museum

懷舊樂園

至於為何安東.皮克會堅持著所謂工匠的身份與風格?在各大現代藝術流派蓬勃發展的二十世紀,他卻彷彿無視於周遭動靜一般,繼續執著再現出他所見到的風土民情。安東.皮克本人並未做出說明,但從他的一生看來,活到高齡92歲的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看盡人世間的無常。或許,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一份「懷舊」的心願,懷念那最初的美好年代。

安東.皮克,《萊登》月曆頁。(©Anton Pieck museum

雖然也有評論家認為他的風格過於守舊,但他這樣的懷舊堅持,也逐漸被人認同。在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代,安東.皮克受邀為荷蘭南方的魔幻主題樂園「艾夫特琳 」(Efteling)擔綱主視覺設計,他也稱職地將他的懷舊特色注入樂園設計中;如今,這座荷蘭最早的主題樂園之一盛滿原汁原味的歐洲童話色彩,成立的時間甚至比如今最知名的迪士尼樂園早上三年。而安東.皮克的個人美術館(Anton Pieck Museum),則在1984年落成;顯然,儘管他自己未曾承認,但人們已將他視為真正的藝術家。

安東.皮克,《艾夫特琳裡的童話》(Sprookjesboek van De Efteling)封面插圖。(©Anton Pieck museum

直至今日,人們在荷蘭各角落都有可能和安東.皮克的圖像創作不期而遇。無論是畫冊、旅遊書或是風景明信片,他所堅持的懷舊風情,在今日已成為美好年代的代言,在入冬之際,繼續為現代讀者帶來視覺與心靈上的暖意。

郭書瑄( 24篇 )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曾任科技部研究員與大學助理教授。移居柏林後斜槓多項身份,但以寫作佔據比例最多。著有《插畫考》《圖解藝術》《荷蘭小國大幸福》《紅豆湯配黑麵包》等專書,2022年由典藏藝術家庭出版社發行《生命縮圖:圖像小說中的人生百態》一書。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