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跨越黑水的召喚,「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盛大開展

跨越黑水的召喚,「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盛大開展

睽違3年,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的第9屆「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今(15)日於國美館辦理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策展人賴駿杰、藝術家馬躍‧比吼、參展藝術家等出席。此次規劃3大子題,共展出31位(組)藝術家,呈現37組件作品,其中7組件為全新委託製作,且多數參展作品曾在國際影展、電影獎及藝術節等獲獎而大放異彩,觀眾在展覽期間將可一次飽覽所有參展佳作。

睽違三年,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主辦的第九屆「2025臺灣美術雙年展」於今(15)日盛大開幕。本屆展覽由國美館副研究員賴駿杰策劃,以「黑水」(Black Water)為題,集結31組藝術家共37組件作品,其企圖心在於借用解殖理論學者瓦爾特・米尼奧羅(Walter D. Mignolo)所提出的「晦暗面」(darker side)概念與方法,挑戰過往以大陸中心或政權變遷為主的臺灣藝術史觀與書寫框架。

在開幕致詞中,國美館館長陳貺怡明確指出,本屆雙年展的聚焦核心在於臺灣的文化記憶,期望透過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一同參與在臺灣藝術史書寫的建構理念中,進而質疑並改寫臺灣美術史中可能存在的美歐政權中心主義。

策展人賴駿杰闡明本次展覽試圖探討的是臺灣歷史中那些長期被忽略或隱沒的議題,亦即在現場底下不可見的一些敘事,包括殖民性、現代性,以及被誤解的殖民性,希望藉由這種具有「晦暗面」的視角,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討論臺灣藝術史主流書寫的問題與限制。

藝術家代表馬躍.比吼則直接邀請現場來賓進行一場「承認練習」,一同承認今天活動現場所在地,國美館周圍附近,曾經是巴布拉族人(Papora)開墾深谷守護的土地。他強調,要對過往、現在、未來的長者們,以及對始終沒有放棄主權的人,致上最高的敬意,並指出他自己的作品正是「很著重在乎社會的晦暗面」。

最後,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為展覽做出總結,她鼓勵觀眾直面歷史帶來的創傷,並指出人們必須越能看見負面事件所帶來的傷害與暴力,才能夠理解人權的幫忙,以「只有黑暗才能夠看見光明」的結語,為展覽定調。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左2)、國美館長陳貺怡(右2)、策展人賴駿杰(右1)、參展藝術家馬躍‧比吼(左1)等開幕式上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黑水」作為展覽題眼,承載著臺灣複雜的地理、歷史與政治寓言。這組意象可分解為三層結構:首先是「黑」,指向一切在歷史中被隱匿、被恐懼、被遺忘的狀態,象徵了歷史書寫的「幽微」,涵蓋了殖民暴力、族群歧視與傷痛殘餘;其次為「水」,呼應了臺灣作為群島與海洋文明的宿命,代表了文化的流變、身分的重構與跨國流動的無盡過程。

第三則是「黑水」所聯想到的:「黑水溝」,即臺灣海峽(主要指位於澎湖水道,是臺灣與澎湖之間的狹長海域),則成為所有歷史意象的集合點。黑水溝不僅是地理上的險阻,更是政治、文化與族群的分界線與連結點。它既是原住民航海的腹地,也是漢人移墾的死亡之途;既阻隔了帝國的進犯,又承載了現代性的到來。策展人企圖透過此意象,重新檢視臺灣藝術家在面對戰後迄今的殖民遺緒、新自由主義擴張,以及數位霸權時,所展現出的「晦暗面」實踐。

陳界仁|風摧肉身 三頻道錄像 17分53秒、24分36秒、23分52秒 2022–2023 藝術家提供(泰墨創藝影像有限公司攝影,圖片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從殖民創傷到地緣政治的暗湧

本次雙年展有一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觀眾們「熟悉」或是「看過」的作品,因此展覽的關鍵便是作品如何「被」放進展覽、如何被策展人「再」詮釋,透過「黑水」,尋覓臺灣歷史的晦暗面。

賴駿杰將「黑水」下的藝術實踐梳理為三個辯證的子題:「抵達」(Arrival)、「定居」(Settlement)與「臨來」(Arrival-becoming),並將三者視為一組連續的光譜。「抵達」指向歷史事件與外來政權的初次降臨,從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到戰後政權的遷徙,所有影響臺灣結構性的改變,都源於外部力量。這些抵達者很快便轉變為意圖取代原有族群結構的「定居者」,建立了定居者殖民主義的歷史模式,造成了原住民文化與土地的全面剝奪。而「臨來」(Arrival-becoming)則指向當代藝術家對歷史「晦暗面」的反思與回應,它是一種不斷生成、不斷遷徙的動態身分。它召喚著我們,去探討那些被主流史觀所排除的幽靈、記憶與非典型敘事,以及如何透過文化復振、反思帝國,來成就一個更具主體性的「臺灣人的樣子」。整個展覽的動線,正是從歷史創傷的「破滅」(起點),最終抵達自我建構的「渴望」(終點)。

高俊宏|我以為那是我最後一次所見 空間裝置、光影、超八釐米影片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5 藝術家提供(泰墨創藝影像有限公司攝影,圖片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歷史的破口與幽靈的現身

走進展場,首先迎接觀眾的是蘇育賢的作品《花山牆》。賴駿杰將此作設為展覽的「起點」,其意義在於藉由鄭南榮自焚事件所象徵的政治「破滅」與「歷史中斷」,連結到華人文化中藉由焚燒紙錢來「延續」生命的概念,展現了臺灣歷史在核心價值被阻斷後,如何在幽微的民間信仰中尋求重生的渴望。這破而未亡的基調,為觀眾定下進入晦暗論述空間的基調。

而吳其育的《三留》,則與展覽中不斷穿梭的「幽靈」意象相呼應,探討歷史上被留下的、被遺忘的群體,成為在殖民與遷徙過程中,那些無以名狀的「晦暗面」幽靈的具體現身。

展覽中的委託新作,李立中的《Pontanus的日誌本11 大肚王國》,則將時間軸精確地錨定在定居者殖民主義的「抵達」起點。作品虛構了一位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小人物視角,回望當時最強大的多部落酋邦——大肚王國,在外部勢力夾擊下的生存策略,以小人物的敘事,反襯大時代下政權更迭的宏大暴力。

在原住民族身分追溯與文化創傷上,李慈湄的《死語,生韻:交換之網》探討巴賽族的貿易與航海技能如何在殖民交換之網中被利用、被改寫,最終導致文化的消融與語言的「死語」狀態。李慈湄以身體與聲音的表演,讓觀眾體會殖民對身分的永久性傷害。透過展覽的再詮釋,此作不再只是單純的溯源,更是當代空間中,以行動「復振」消逝歷史的強烈呼喚。

最後,展覽的終點落在排灣族藝術家郭悅暘( ljalje’elan patadalj )的作品《‘usavan ni ljalje’elan 拉勒俄嵐的渴望》。作品名稱中的「拉勒俄嵐」即為藝術家的族名,象徵著對臺灣歷史書寫與梳理的渴望。

策展人藉此終結作品,指引所有島嶼居民:「我們要如何成為我們想要成為的臺灣人的樣子?」在經歷了「黑水」的洗禮與晦暗面的承認後,這件作品提供了最為堅定、最具生命力的「臨來」願景。

郭悅暘 ljalje’elan patadalj|‘usavan ni ljalje’elan 拉勒俄嵐的渴望 錄像裝置藝術 尺寸依場地而定 2024 藝術家提供(泰墨創藝影像有限公司攝影,圖片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李京樺(Jing-Hua, Lee)( 80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