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儘管「地址不再有效」,但我們早已抵達──淺談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

儘管「地址不再有效」,但我們早已抵達──淺談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

劉星佑的個展「纏耽?還愚?」是其橫跨15年的「我的父親母親」攝影計畫之階段總結。展覽名稱中的「纏耽」(糾纏失誤)與「還愚」(回歸樸拙)揭示了藝術家將失誤視為真實片刻的創作方法論。 始於 2009 年風災帶來的存在焦慮,劉星佑的創作是應對身份與性向衝突的「交換」機制:他以「好好上班」換取拍攝父母的權利。作品揭示了兩代人因差異而產生的認知隔閡,但在追溯家族「無效地址」時,劉星佑建構的「交通」實則是一座通往家人認同的溝通橋樑。 最終,藝術家在廣袤的阿蘇火山地景中,讓父母的形象逐漸縮小,象徵對家庭壓力與「絆」的釋懷。正如夏目漱石小說對話所啟示:「抵達終點需要多久?」——實際上,這裡就是終點。這份旅程最終引領劉星佑領悟:純粹的親子孺慕之愛,本身就是抵達彼此理解的終極座標。

2024年,劉星佑以「我的父親母親」攝影計畫於「KYOTOGRAPHIE 京都國際攝影節」折桂「KG+SELECT AWARD 首獎」,標誌臺灣創作者的一次重要跨越。這份榮耀迴盪至此次於尊彩藝術中心舉辦的個展「纏耽?還愚?」。

展覽名稱「纏耽?還愚?」中的「纏耽」為臺語,其意指卡住、失誤,或因糾纏而造成延誤;而「還愚」則是日文,「回歸愚昧」之意,引用自佛家諺語中的回歸樸拙,反思真實的自我,揭示了藝術家現階段的創作方法論:將失誤、遺忘與偶然視為最真實的片刻。此次展覽,不僅是劉星佑15年來針對其父母創作歷程的階段性總結,更是他關於自我、親屬關係與社會建構的深刻回溯,甚至是揭露了對近代台灣社會中,父母與孩子親情的愛、期待、揣測與最終達成的某種平衡。

「我的父親母親」此系列作品的動機淵源,遠超出家庭紀錄的表層意義,根植於個人的存在焦慮、家庭倫理的深刻衝突,以及劉星佑以藝術家面對身份政治的策略性回應。其創作伊始,源於2009年莫拉克風災期間,家鄉高雄甲仙周邊小林村遭土石流吞噬,劉星佑與親人失聯的巨大恐懼,促使他拿起相機,試圖重新建構作為離家遊子與老家雙親之間的實質連結──一份出自於純粹親子孺慕之愛的連結。

圖為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現場。展覽以「失誤、遺忘與偶然」為方法論,回望藝術家15年來圍繞家人、身分與情感建構的創作脈絡,亦映照其面對自我與親屬關係的深刻探問。(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以愛為名、互相揣度,「諜對諜」的為對方好

然而,純粹的親子之愛很快被家庭內部的結構性衝突所籠罩。劉星佑以藝術創作為人生志向,以及他性傾向的揭露,構成了家庭內部兩個相互糾纏的斷裂點。父母對「藝術是否有用」的質疑,與對性傾向的不理解和不面對,共同形成了一個難以解開的「結」。劉星佑在訪談中揭露了家庭對其身份歸因的荒謬迷思:父母將其性傾向視為「因念了藝術相關科系」而衍生的結果,錯誤地將「性別身份」與「職業選擇」連結起來。這種拉扯不僅在情感上造成巨大的耗損,更迫使劉星佑必須尋求一種能同時回應這兩項挑戰的策略性機制。至此,藝術創作不再僅是表達的慾望,而成為一種具有補償性質的交換。

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消磨歲月的方法(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鋁框 56.37×85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劉星佑將這項計畫形容為一場交換:他「好好去上班」,來換取父母願意與他一年拍攝一卷底片的照片。對於務農的父母來說,他們難以理解「藝術」或者是創作意義是什麼,然而這種隔閡本身就是社會結構性帶來的認知差異。劉星佑以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曾談過的「滿皺紋的老婦人手部照片」為例:當這張照片展示給不同的民眾觀看後,發現反映各不相同,也許社會菁英份子能夠侃侃而談抽象的精神意義、美德或是社會價值觀,但對於大多數勞動者而言,這多半只是一張單純的「老婦人手部照片」,甚少談及美感或攝影技巧;他們更傾向於聯想到家人。(註)

因此,這些膠捲下的影像,在創作角度、在觀者眼中,是劉星佑嘗試探出的情感觸手;然而,在父母眼中,這更像是一種策略性的「哄」,以愛的陪伴、勞動,換取他「去上班」的交換籌碼,試圖將孩子引導回社會期待的常規樣貌

圖為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作品系列「我的父親母親—消磨歲月的姿態/方法」取景金門,以父母身著頭盔、手持玩具槍的「諜對諜」場景,展現彼此在愛中試探、揣度與建立連結的過程。(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甫步入展場,便可見其以粉綠色調為主的系列作品「我的父親母親—消磨歲月的姿態/方法」,這些影像取景於金門,這片昔日的戰地前線,其時空意涵帶有凝滯與邊緣性,恰好與父母退休後「消磨歲月」的姿態形成了強烈的對應。畫面中,其父母身著頭盔、手持玩具槍的「諜對諜」場景,不僅暗示了整個創作計畫的戲劇性開端,更反映出劉星佑與雙親之間,企圖以愛為名、互相揣度、試探與建立連結的複雜過程,也是彼此嘗試找到對對方都「好」的平衡點。

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消磨歲月的姿態(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鋁框 84.88×128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影像的歸途:通往「地址不再有效」的家族故居

接著,「地址不再有效」系列作品,則將視角拉回到對家鄉高雄甲仙的地理認同與回望。若說家庭是身份的第一個構造場,那麼家鄉便是身份的第二個拓撲基礎。「地址不再有效」系列作品,作為劉星佑對家族故居地址消逝的探討,不僅是個人記憶在歷史長河中消逝的哀弔與紀念,更是一次回溯自身身份根源的積極行動。

在作品《地址不再有效-等等回甲仙(書寫)》一作中,畫面兩側分別書寫了劉星佑在祖父甲仙舊家與現居左營新家的地址。影像本身,則由後座視角拍攝了劉星佑父母在駕駛座與副駕駛座上、凝望前方的景象。儘管他並未明言汽車將駛往何處,但透過地址的並置,以及作品名稱中的「回」字,觀眾不難想像這是一條由新家駛向「老家」的路,也是一段回溯何為「家」的旅程。

劉星佑|地址不再有效-等等回甲仙(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鋁框 56.3×84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然而曾經回家的舊路,卻因為新的建設而被遺忘,劉星佑以緬懷曾經的「古道」,創作作品《地址不再有效-行跡不明(書寫)》,他將其住家附近停駛近30年的公車路線的站牌名,如「匏仔寮」、「牛睏位」、「一號橋」、「二號橋」等名稱,以黑墨謄寫於影像之上。作品左下角夾註的「載我回甲仙」,不僅是喚醒地方的集體記憶,更是劉星佑對「無效地址」進行的藝術性再賦權。他試圖藉由這些已無實質功能的站牌名稱,一步步回溯並通向甲仙的老家。

劉星佑在回溯「家的地址」時,從父母在左營的新家,追溯到祖父位於甲仙的老家,直至曾祖父位於高雄田寮月世界的故居。然而,由於曾祖父的故居已然消逝,地址實質失效,溯源路徑未果而「交通中斷」。劉星佑解釋,「交通」一詞在此不單指各種運輸工具的往來,更蘊含了溝通、人情往來的深層意涵。正如他試圖返回那個地址已然無效的家、身份與自我認同的源頭,他所努力建構的「交通」,實則是一座通往家人認同的溝通橋樑。

劉星佑|地址不再有效-行跡不明(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鋁框 125.3×84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自我眉批」的落筆,從「書寫」到「痕跡」,建立通往自我身分的途徑

劉星佑將他在影像上書寫、增添「註記」的行為,視為一種對規範的「小小的突破」。這種方法論源於他對書法觀念的轉變,也就是從對「筆法」的執著與嚴苛,轉向將寫字視為更具自由度的「寫」。他透過細筆在影像上拉線、畫圈,將原本嚴肅的作品,轉化為帶有個人化、非正統的「筆記感」,成為了為生活瞬間「下一個註腳」的「自我眉批」。這種對「痕跡」的追尋,在他處理家庭文件時達到極致:從家族的「戶口名簿影本」中汲取靈感,將其視為一條通往身份與家庭結構的路徑圖。

然而,這種強烈的書寫慾望,在面對純粹的自然地景時卻產生了矛盾。在熊本駐村期間,面對廣袤的阿蘇火山,劉星佑坦言:「阿蘇火山的自然風景實在太漂亮,我有點捨不得用文字去破壞它。」有矯飾與人為的文字,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都顯得「枉然」。

圖為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現場。藝術家以在影像上書寫與增添註記的方式,將作品轉化為個人化的「筆記感」,並在家庭文件與日常片刻中留下自我眉批;然而面對自然地景時,他也意識到文字在壯闊風景前的枉然與矛盾。(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純粹的親子孺慕之愛,本身即是抵達彼此理解的終極座標

本次展覽的核心,是劉星佑阿蘇火山系列——其父母身著農裝、手持農具,與雄偉的火山地貌並置的影像。其中,《我的父親母親—錯拍之間》意外捕捉到劉星佑父親因疲累而坐下的姿態,與其母親站立的背影形成強烈對照。而另一件作品《哎呀!好險接住了!(落款)》,則是記錄劉星佑因絆倒而捕捉到的失誤瞬間。這些因「纏耽」(失誤、卡住)而生的偶然,成為藝術家以數位相機記錄到的真實,也成為他關注創作過程中「無法預期」的轉捩點。

劉星佑|我的父親母親—錯拍之間(落款)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木框 120×84.88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唯一能對應於火山的文字,是從夏目漱石1906年的小說《二百十日》中截取文句。其名「二百十日」(にひゃくとおか)指的是自立春算起的第210天(約在九月上旬),時值節氣入秋,也是颱風來襲的時期。文中,平民出身、卻帶有強烈征服慾的圭(圭さん),懷抱著遠大的理想,試圖瓦解當時的貴族與富有人士的社會結構。他抱持著遠征崇高自然、對世界懷抱改革的野心,與富有的碌(碌さん)一同試圖征服阿蘇火山。兩人拋下身分差異,達成共識:「總之就去爬阿蘇山吧!」然而,在颱風季節的狂風暴雨中,兩人艱難前行,最終未能抵達終點。儘管小說並未寫明圭仇恨的對象,以及他執著登山的真正原因,但這場徒勞的征途,為劉星佑的影像增添了一層對抗與「枉然」的文學互文。

劉星佑|還愚(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 79.57×120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劉星佑將小說中關於阿蘇火山的對話,抄錄於堆放石頭的影像之上。這段對話擷取自小說主角圭、碌與旅館女傭之間:

圭:「大姊,從這裡到阿蘇需要多遠?」(姉さん、こゝから、阿蘇迄何里あるかい)

女傭答覆:「這裡就是阿蘇了。」(こゝが阿蘇で御座りまっす)

夏目漱石以這兩句對話,呈現了觀光客與在地人對於空間範圍認知的差異。這或許正如同劉星佑對「創作」的執著:一種不可言說的動力,以及他人(父母或社會)難以理解的動機。然而,即使父母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仍如同小說中的碌一般,以陪伴完成了這場生命中的「登山」。儘管因為「地址不再有效」,苦覓終點無果,然而這份創作最終通向的,並非是「具體」的位置,而是建立與父母彼此理解的橋樑。

劉星佑|纏耽(書寫) 藝術微噴、灰泥藝術紙、墨 79.57×120公分 2025(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一如圭所詢問的「抵達終點需要多久?」——實際上,這裡就是終點。當我們願意放下所有「聰明」與計算而「還愚」時,便能領悟到:那份純粹的親子孺慕之愛,本身就是抵達彼此理解的終極座標。這正是劉星佑最初拿起相機,試圖重建連結的動機所在。

「絆」與「釋然」,還愚便可解

劉星佑的「我的父親母親」系列,落在了兩代人之間永恆的「絆」中。正如藝評人李孟學對其評論所指,這份「絆」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愛,也是子女對父母的放不下與不捨得。恰如本次展覽名稱「纏耽?還愚?」所暗示:若相互糾纏而導致失誤(纏耽),那麼回歸愚昧、返回初心(還愚),便可迎刃而解。

圖為劉星佑作品《纏耽(書寫)》與其父親於阿蘇火山拍攝時使用的農具。「我的父親母親」系列落在兩代人永恆的「絆」之間——既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愛,也是子女對父母的牽掛與不捨,呼應展名「纏耽?還愚?」所指的糾纏與初心。(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這種關係的變遷與壓力的緩解,微妙地體現在影像的視覺尺度上。劉星佑觀察到,早期作品的鏡頭多聚焦於父母的半身或全身,帶有底片擺拍特有的被拍者與攝影師相互凝視,與正襟危坐帶來的嚴肅張力。然而,隨著計畫的逐步推進,鏡頭中父母的形象開始在廣袤的地景中逐漸縮小,成為阿蘇火山等壯闊背景中的一個小小節點,如《我的父親母親—還在阿蘇裡》。

在影像尺度上的縮小,也許是劉星佑對於家庭議題壓力的減低。當父母從近景的、壓迫性的焦點,退居為遠景的、自由的地景人物,在「回應親情」的這個切面上,已然釋懷放手。

這呼應了劉星佑十五年來的心情轉變:從一開始的悲憤、不計後果的創作,尋求認同,到中期認為自己應該「長大」,逐步釋懷到「有拍就好」,再到近期轉變為單純地多陪伴長輩。

這場攝影計畫因此由最初的「家庭的必須」,轉向了「釋然的自由」。劉星佑持續將個人生命的軌跡與更大的世界地景相疊合,在未知的旅途中,不斷為自己與家庭的「絆」下新的註腳。

圖為劉星佑個展「纏耽?還愚?」於尊彩藝術中心展出現場。他15年來的心境從悲憤與不計後果的創作、尋求認同,到逐步釋懷、接受「有拍就好」,並在近年轉為單純地陪伴長輩,映照創作與家人關係的持續轉變。(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法文原版 La Distinction: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於 1979 年出版)

李京樺(Jing-Hua, Lee)( 80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