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旬,筆者便留意到韓國新聞中提及「日(日本)幽玄齋收藏韓國古書畫絕半返還(韓國)」這樣的報導,當時僅有新聞簡略提及,難以確認作品真正去向。這次由POSCO美術館舉辦的幽玄齋特展,展出過去收藏在日本、韓國難得見到的50多件書畫藏品,同時也是韓國國內的首次公開。
幽玄齋介紹
「幽玄齋」是日本京都古美術店「李朝堂」的經營者兼韓國古書畫收藏家「入江毅夫」的宅邸堂號。1996年出版《幽玄齋選韓國古書畫圖錄》收錄中國和韓國古美術品共730餘件,其中介紹從高麗末期到朝鮮末期的古書畫約550件。當時該圖錄限量發行300部,韓國各大學校機關僅有十本館藏,這在韓國古美術界引起極大迴響,幽玄齋也因此成為日本著名的韓國美術私人收藏。其收藏不限定在特定時期,而是廣泛地涵蓋了朝鮮半島各個時期。朝鮮的存世文物中,「書畫」由於保存不易,數量較稀少。然這批「幽玄齋書畫」藏品就創作者「身分」的角度而言,包含通信使、文人、中人階層畫家們的作品,是研究韓國美術史的重要材料。1997年轉讓給在日僑胞第三代收藏家中村(韓國名為陳昌植),但他去世後,2025年初POSCO美術館從收藏品中收購與韓國相關的收藏品125件。
「幽玄齋」藏品雖然早已公認為韓國海外私人收藏書畫中的天花板,然該收藏不僅長年沒有相關企劃特展、調件閱覽作品的機會甚微,多數研究者僅能透過圖錄進行研究。加上這批藏品中有許多重要的紀年作品,對於填補朝鮮繪畫史會是重要的研究材料,成為重新審視韓國美術價值與變化過程的契機。
此次展覽為民間機構收購的日本幽玄齋收藏品中的主要作品51件,首次在韓國國內集中於一處公開。特別是在朝鮮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介紹傳到日本的朝鮮畫員、文人、中人、通信使等多樣階層的文本與繪畫,同時提供對朝鮮繪畫史研究具有高度史料價值的基礎資料,培養深度學術研究的機會。
作品介紹
16世紀中葉〈夏官契會圖〉,絹本水墨,
53.6×56.7公分。ⓒPOSCO Art Museum

繼承高麗時代文人契會的傳統,朝鮮約莫15世紀開始正式的繪製「契會圖」。描繪「契會」的場景,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親睦。〈夏官契會圖〉描繪了兵曹(即負責朝鮮軍事與國防業務)的官員們聚集在一起的模樣。「夏官」是兵曹的別稱,他們通過契會加強彼此的連結及交流,並為了紀念那天意義深遠的瞬間而留下了紀念性畫作。有別於中國雅集圖傳統,朝鮮一般契會圖的形式:畫面上端寫著契會的名稱,中央以山水為背景描繪聚會場面。下端按照序列記載參加者的官職、姓名等的「座目」(可視為與會者名單的一種)多數的「契會圖」具有紀年,具體的創作時間讓畫面呈現出了朝鮮時代社會的交流與文化,繪畫研究價值很高。
但這件作品的座目部分遭裁剪,並未留下,因此無法得知與會者的資訊。畫面下方突出描繪幾棵高聳松樹的小丘,與偏向左邊如氣球般鼓脹的群山之間展開寬廣的湖泊,擴散了空間感。這是追隨朝鮮前期最具影響力的圖畫署畫員安堅(約卒於15世紀下半葉)的畫風,在這件推測為朝鮮中期製作的作品中也能窺見安堅的影響力。與整體呈現的理想山水景象形成對比,湖邊的小漁村和漁船呈現出現實的風景。下方水邊淺丘上,即使在戶外聚會所有官吏們皆穿上官服這點很特別,也能從畫面中看到準備聚會的隨從和騎著侍從牽引的驢子遲到者的身影。畫面右上端的七言詩蘊含著對職責的自豪感和官員間團結的意志。這裡提到的「鵝溪」這個稱號是李山海(1539-1609)在兵曹任職時期的號。因為按照參加者的人員數量製作畫作進行分配,可以推測他擁有其中一件畫作。
19世紀 李昉運〈山水圖六幅屏風〉,紙本水墨設色,
各72×39公分。ⓒPOSCO Art Museum

關於朝鮮後期文人畫家李昉運(箕埜,1761-1815)的生平與出身所知甚少,但他是在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繪畫全領域發揮才能的人物,至今流傳眾多作品。這件作品是他的山水畫中與中國古詩一同呈現的作品。
〈山水圖六幅屏風〉是以隱居山中的文人生活為主題的作品,與活潑豪放的水墨畫一同,每幅都題寫著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772-846)的詩句。高聳的群山與樹木,其下的小茅屋與樓閣,怪石與水景風光為中心,連同文人們的身影,詩與畫共同形成和諧。
特別是第四幅的情況,細緻表現坐在各種樹木間大平床上的文人與周圍的書冊、陶瓷器等,完成寧靜的風景。畫面上端選錄了白居易〈江亭玩春〉七言詩「日消石桂綠嵐氣,風墜木蘭紅露漿。水蒲漸展書帶葉,山榴半含琴軫房」,將詩意融入畫中。白居易的詩與李昉運特有的有力筆觸、淡雅色彩相融合,可以窺見他的卓越實力。
這件蘊含過去文人們夢想的理想與對自然之愛的作品,今日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跨越漫長時光回到故鄉懷抱的李昉運個性十足的作品,重新審視了他的藝術價值。期待通過這次機會,日後的研究會更加活躍。
17世紀 金明國〈達摩圖〉,紙本水墨,
90.4×47公分。ⓒPOSCO Art Museum

朝鮮從1607年至1811年總共12次派遣到日本的「朝鮮通信使」,是在東亞和平與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橋樑角色的正式外交使節團。這裡也包含了朝鮮的圖畫署畫員們,他們在日本發揮了為朝鮮藝術優勢的宣傳作用。金明國(蓮潭,1660-1662以後)是朝鮮通信使隨行畫員中的一員,曾於1636年(丙子)和1643年(癸未)兩度被派遣到日本,以其獨創的畫風在日本大受歡迎,不僅是日本方面的「指定」人員,有很多日人向他求畫的記載(註1)。
金明國的〈達摩圖〉是形象化佛教禪宗創始者達摩祖師的作品,有力而自由奔放的筆觸引人注目。達摩大師的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鷹鉤鼻、長長延伸的眉毛、濃密的鬍鬚和鼻毛強調了他的個性。掛在耳朵上圓形的耳環營造出異國情調的氛圍。以無所顧忌的豪放和爽快的墨線、留白的和諧,超越單純的肖像,傳達了達摩的精神世界和人物象徵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畫面左側留白處親筆署名的「醉翁」。這反映了他喜愛飲酒作畫的逸事,讓人推測他自由奔放的藝術精神。作為朝鮮通信使隨行畫員,金明國留下的〈達摩圖〉作為兩國文化交流的證據具有重要價值。他的作品展現了朝鮮與日本兩國的文化連結,其意義至今仍深深烙印。
英祖筆、尹汲1746年作〈漳州茆庵圖〉,紙本水墨設色,
114×62.3公分。圖引自POSCO美術館編《The Hidden Chapter!─歷經五百年回歸的朝鮮書畫》特展圖錄,포스코미술관(首爾),2025,頁130。

〈漳州茆庵圖〉為尹汲(1697-1770)於1746年受君王英祖(1724-1776在位)御命製作。畫面最上方透過英祖親自作詩,表明他讀了朱熹(1130-1200)的文章後,對「沂水舞雩」獲得領悟而製作此畫。這句話表達了英祖追求純粹內心與公正統治的理想君主形象。
畫作中描繪了中國南宋朱熹在漳州茆庵官職生活時所建造的後苑模樣,畫面整體呈現的「井字」結構象徵理想的政治秩序。中央以高石壇為背景可見茆庵的樣子。這裡窗戶上繪製的泰卦與復卦等,意味著溝通與和諧。這幅畫展現了接受朱熹所主張的統治理念及英祖政治傾向。
另有個人收藏的同名〈漳州茆庵圖〉,自1992年在「學古齋畫廊」首次介紹後,於2023年國立中央博物館特別展「蕩蕩平平」中作為展現英祖君主意識的繪畫展出。畫作的字跡確認為尹汲所寫,關於繪者是謙齋鄭敾或宮中畫員等意見,美術史學者們至今持續進行研究。在這樣的脈絡下,幽玄齋收藏〈漳州茆庵圖〉的出現,值得關注。作為能夠一同展望英祖政治信念與當時時代狀況的重要美術史資料,在目前進行的研究中,其價值將重新受到研究者矚目。
〈牧馬圖八幅屏風〉18世紀中後半,絹本設色,
128×380公分。ⓒPOSCO Art Museum

朝鮮時代分別有〈牧馬圖〉和〈牧場圖〉兩個名稱相近的畫題,前者呈現中國古代牧場景象;後者呈現朝鮮時代歷史紀錄中,國內實際的牧場規模和行政資訊,屬歷史紀錄一種。
〈牧馬圖八幅屏風〉是生動描繪寧靜祥和牧場風景的作品。總寬度達3.8公尺的巨大屏風,是迄今流傳的朝鮮時代牧馬圖中規模最大者。巨幅的畫面中登場約22匹馬。以寧靜山水為背景,各種色彩的馬匹自由地奔跑嬉戲,或洗澡露出肚皮打滾。也有精力充沛地糾纏在一起的模樣,以及喝水或遠望的樣子。大部分馬匹沒有馬鞍或裝飾,自由地馳騁於草地,在自然中顯得生機盎然。此外,樹木與花朵都被細緻描繪,柳樹的嫩綠葉子和桃花被華麗地繪製的模樣引人注目。這讓人聯想起在溫暖大氣中萬物生息的場面。這件作品超越了普通的牧場風景。過往學界認為此類表現較好的馬圖,可能出自朝鮮「馬圖」名家─尹斗緒或尹德熙父子之手,然而學者高蓮姬不認為這是尹氏父子的作品。
畫中充滿活力的馬匹結合了中國古代國家繁盛的形象與為朝鮮建國而戰的名馬「八駿」勇猛的模樣。這裡蘊含著祈願朝鮮王室榮光與國家繁榮的象徵意義。這幅巨大的屏風是將朝鮮後期「馬圖」的藝術水準提升一層的傑作,在其華麗與技法上具有很高的美術史價值,具有作為朝鮮後期代表性繪畫的重要性。
18-19世紀,金弘道〈平生圖六幅屏風〉,
紙本水墨設色,各152×49公分。ⓒPOSCO Art Museum

金弘道(檀園,1745-?)〈平生圖六幅屏風〉是一件有趣的作品,描繪士大夫一生中迎來的幾個重要時刻:分別是抓週、婚禮、官職生活、結婚60週年等。原本的作品製作應為八幅,目前僅存六幅(註2)。第一幅中可見門第興盛而進行抓週的場面。迎來週歲的孩子會從抓週桌上抓取什麼物品,全家人的視線都集中於此。特別是,畫家使用從空中俯瞰的俯視角度,構成能夠一眼看到抓週和周圍環境,引導欣賞者的視線更加感受畫中的深度。這組〈平生圖六幅屏風〉相較於現存的〈淡窩平生圖〉(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非展品)以及〈慕堂平生圖〉(國立中央博物館藏,非展品)等作品,是相對紀年較早的案例,特別是六幅中的一幅「領議政 退筵圖」中描繪了以鐘路(今首爾市鐘路區,為首輩的中心地帶)為中心的各方面,大概是唯一描繪有鐘路的繁華街道之畫作,可以生動地觀察朝鮮後期首爾繁華街景的模樣與社會日常生活。接下來婚禮、官職生活、結婚60週年紀念的「回婚禮」等場面。特別是透過擔任兵曹判書等高官職的模樣,展現所期望的人生軌跡。超越單純個人的一生,蘊含朝鮮時代理想人生樣貌與成功標準。
〈平生圖〉是理解朝鮮時代人們所期望的理想人生樣貌的重要資料。不僅反映個人對出人頭地與成功的願望,也反映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社會價值觀。超越單純敘述個人人生歷程,是展現當時社會所追求的理想鄉與價值、成功人生標準的重要藝術表現。
19世紀〈士人風俗圖〉(北一營圖、南小營圖、洗劍亭圖),紙本水墨設色,各35×45.1公分。



若說〈平生圖六幅屏風〉是朝鮮後其平生圖的早期形式,三件〈士人風俗圖〉是兼備了以漢陽都城為範圍的真景山水畫的「行事圖」(행사도)特色的畫作,這兩組件畫作都是可以一窺朝鮮後期風俗畫作類型的個案作品。
〈士人風俗圖〉由「北一營圖、南小營圖、洗劍亭圖」三幅畫組成,生動地描繪了在朝鮮後期軍營北一營、南小營,以及歷史場所──洗劍亭為朝鮮王朝實錄草稿洗墨(洗草)的地方(註3)。英祖時在此設置都城防衛「摠戎廳」,讓軍士們將此處當成休息所,因此建立亭子這一說法。還有,1623年(光海君15年)仁祖反正時,叛軍曾在此聚集,以這裡清水洗刀劍的說法,也為人所知。原本畫作的相關紀錄並未留下,因此不確定畫家及製作背景,僅剩畫作。
「北一營圖」是今日首爾鍾路區社稷洞附近,可見射箭場與武官們的模樣;「南小營圖」是今日中區獎忠洞附近的位置,可以窺見座次序列文化與宮中宮女的表演場面。「洗劍亭」是鍾路區洗劍亭路附近,雖然目前建築物與橋樑林立,樣貌變化很大,但大塊岩石與周圍山勢仍在,可以推測畫中活動場面。
這件作品具備實景山水畫的條件,與現場可見景物的特徵一同,寫實地反映聚會的場面。特別是與金弘道風格相似的細筆描繪與風景畫技法,生動地傳達朝鮮後期的日常與文化生活。
高麗大學校博物館另有收藏一組〈士人風俗圖〉(非藏品)作為參照,但目前韓國學界對於這組作品是否實際上不只三件一組這點,仍需更多證據佐證。
19世紀《宜寧南氏家傳畫帖》,紙本墨色、紙本設色,畫帖
40.5×28公分,畫作36.5×24.5公分。ⓒPOSCO Art Museum

宜寧南氏為慶尚南道的名門家族,其家族中有三位經歷中宗、明宗和宣祖三朝的臣子,分別參與宮中與私家的活動後製作的紀錄畫,與座目和序文並列。此類為防止原畫遺失損毀、進行「複本」描繪的「私家紀錄畫」,延續至到朝鮮後期仍有繪製。此次展出的為「家傳畫帖」的後代摹本。
以往較不受到中文讀者關注的幽玄齋收藏,跨越畫作類別的分類,以各種類型的畫作建構出以一場展覽,綜觀韓國繪畫史的視角,別具意義。尤其在韓國繪畫史作品存世數量稀少的情況下,長年以當代藝術為主的POSCO美術館以古美術為新的企劃特展,收購這批重要藏品,頗具前瞻性。
POSCO美術館企劃展中,種類從朝鮮初期到近代期的山水畫、人物風俗畫、花鳥花卉翎毛畫,連同記錄畫與宮中畫、佛畫、書法都能在同一處欣賞。特別是包含了從17世紀初至19世紀初作為朝鮮通信使訪問日本的畫員們留下的繪畫部分,可以窺見當時文化交流的現場。同德女大尹軫暎教授感慨地表示:「通過各種途徑傳到日本的朝鮮時代書畫類在經過漫長歲月後再次回歸韓國,這是非常幸運的事。更重要的是,對包含繪畫史上不可缺少的名作甚多的幽玄齋收藏進行研究,今後將有助於重新增補韓國繪畫史並提升其地位。」
註釋:
註1 金世濂《海槎錄》中崇禎九年丙子十一月十四日甲寅記:「倭人求書畫者,日夜坌集,朴之英趙,廷玹金明國,不勝其苦,金明國至欲出涕。」出自韓國古典DB,https://db.itkc.or.kr/dir/item?itemId=GO#/dir/node?dataId=ITKC_GO_1387A_0010_040_0140&solrQ=query%E2%80%A0%E5%80%AD%E4%BA%BA%E6%B1%82%E6%9B%B8%E7%95%AB%E8%80%85$solr_sortField%E2%80%A0%EA%B7%B8%EB%A3%B9%EC%A0%95%EB%A0%AC_s%20%EC%9E%90%EB%A3%8CID_s$solr_sortOrder%E2%80%A0$solr_secId%E2%80%A0GO_AA$solr_toalCount%E2%80%A01$solr_curPos%E2%80%A00$solr_solrId%E2%80%A0BD_ITKC_GO_1387A_0010_040_0140 (2025/09/14檢索)
註2 據館方提供榜題資料:一、兒生周年初度宴圖,生男人東床禮圖;二、第二 新郎新婦婚姻行禮圖;三、三日遊街(推測,已遺失);四、第四 平安監司到任渡大同江圖;五、第五 兵曹判書大練採戎點慕華館圖;六、○○領議政退筵過鐘閣路上圖;七、○○ ○○○相夫婦俱○婚○○年行回婚禮;八、科舉及第60周年 回榜禮(推測,已遺失)。
註3 「洗草」為朝鮮王朝實錄在編撰過程中,會將草稿(史草)的紙張墨字用水洗,重新使用紙張的制度,出自歷史文獻《동국여지비고 東國輿地備考》。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韓)POSCO美術館編《The Hidden Chapter!─歷經五百年回歸的朝鮮書畫》,포스코미술관(首爾),2025。
陳怡融〈事大交鄰─透過17至19世紀「朝鮮通信使」看朝鮮與江戶幕府的繪畫交流史〉,《典藏!古美術》306期,2022年9月。
隱藏的篇章-朝鮮書畫時隔500年回歸
(The Hidden Chapter!오백 년 만에 돌아온 조선서화)
韓國POSCO美術館(POSCO Art Museum)|2025/8/19-11/9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7期〈The Hidden Chapter!──歷經五百年回歸的朝鮮書畫〉,作者:陳怡融(首爾大學考古美術史學系研究生,「你所不知道的韓國藝術史」主理人)。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