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第7屆Pulima藝術獎得主揭曉: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奪雙年獎,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潘巴奈《從這裡到那裡》(2024)榮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第7屆Pulima藝術獎得主揭曉: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奪雙年獎,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潘巴奈《從這裡到那裡》(2024)榮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Pulima藝術獎這場兩年一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盛會,今年邁入第七屆。藝術獎採「提名」及「報名」雙軌徵件,共吸引近百件作品角逐,涵蓋多元媒材、形式與風格,充分展現原住民族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獨特視野。經初審與複審兩階段評選,最終選出 20 件入圍作品,競爭十分激烈。本屆藝術獎總獎金高達 270 萬元。最終由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奪雙年獎,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潘巴奈《從這裡到那裡》(2024)榮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Pulima藝術獎這場兩年一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盛會,今年邁入第七屆。藝術獎採「提名」及「報名」雙軌徵件,共吸引近百件作品角逐,涵蓋多元媒材、形式與風格,充分展現原住民族藝術家豐沛的創作能量與獨特視野。經初審與複審兩階段評選,最終選出 20 件入圍作品,競爭十分激烈。本屆藝術獎總獎金高達 270 萬元。除延續「雙年獎」、「視覺藝術獎」、「表演藝術獎」、「評審團獎」等獎項外,特別增設「優選獎」,以鼓勵持續深耕創作、展現創新、跨域精神的創作者。

第7屆Pulima藝術獎得獎人合影(攝影/陳賦)

「Pulima」一詞源自排灣族語,意指「手藝精細之人」,以此命名,不僅象徵藝術家對藝術高度的追求,更讚頌南島民族以雙手築起的文化底蘊與生活智慧。Pulima藝術獎自創立以來,秉持推廣原住民族藝術原創精神、彰顯臺灣原住民族主體性的宗旨,致力推動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發展與能見度。

評審團主席潘小雪表示,從這次作品中可以看到入圍者的創作不只是民族的知識跟技藝,更展現他們生命奮發向上、自我探索的企圖,不論是否得獎,都希望各位繼續創作。

這次評審團對入圍作品都有充分討論,互相啟發,並歸納出六大方向,這些方向都是原住民族重要的課題,也是全人類重大議題。首先是探討古老神話與傳統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從離散中找到自己、探討女性與性別疆界、重新思索人與自然環境互動中形塑生命觀、關於殖民語境的反抗,以及族人與家人多重影像訊息。

這些面向都展現了當代的時代意義,國際雙年展也紛紛將目光放在原住民族的創作,可以看到世界已經走向我們原住民族。期待大家可以走在自己一直走來的路上,保持天真無邪的創作初衷。

第7屆Pulima藝術獎得獎名單

雙年獎:冉而山劇場《Kahemekan 花蓮行為藝術展演》(2024)

潘小雪表示劇場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的一生,就是演不完的行為藝術,他必須這樣過生活,這就是他生命的形式。他的作品有別於傳統劇場的敘事性,跳脫劇場傳統形式加入行為藝術元素,探討儀式性、偶發性、議題性等珍貴原住民族的美學。演出的時候,身體不只是肉體,而是精神與觀念,藉由身體把現實空間變成精神空間,身體要隨時與現實融為一體、又要超越現實。身體是高度敏銳且充滿多重意義的。這也象徵著回到生活與向上提升是同一件事。

冉而山劇場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獲頒雙年獎。(攝影/陳賦)

阿道表示「我很土」,我一直在滾泥巴。感謝部落的神話故事,從簡單的故事中隱含了很深的哲理,我原先都不知道什麼叫做鏡子、靈魂、影子、混濁,感謝阿美族深厚的神話底藴,我是從這裡延伸的。也要謝謝原舞者,開啟了我們做田野採集、排練與國際交流的啟發。這個獎是屬於各位行為藝術家的。

視覺藝術首獎:伊命・瑪法琉《生命只在此山中》

頒獎人許瀞月表示,伊命以漂流木為首要創作媒材,發展獨特魅力,他吸收了太極文化與木材肌理之美,長年浸淫在卑南族傳統文化,發展出新舊交融的美學樂趣。同時,他身為一名獵人,深知與自然共處的重要性,在作品中表現不穩定的穩定流變,以非具象面具創造純真、無巧、自然而然的風格。

伊命表示謝謝太太這些年的支持,部落給他很多生命力。作品中探討國際殖民議題與台灣本土現況,讓他感受到真正活著是28歲回到部落的時候,深刻感受到環境與族群問題,「我創作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為主,圍繞著我部落的生命狀態,給我滿滿的靈感。」

伊命·瑪法琉獲頒視覺藝術首獎。(攝影/陳賦)

表演藝術首獎:潘靜亞(潘巴奈)《從這裡到那裡》(2024)

頒獎人張懿文表示在這次的評選過程有很深刻的討論,這個獎項選出來是有高度共識的。評審團一致認為潘靜亞作品中展現多重身體性與文化深度,象徵了集體記憶與體現原住民在當代社會中的處境。他用身體唱出個人的歌、展現女性精神的堅韌,其中的「脫皮」也象徵重新探討歷史身分與枷鎖,可謂展現族群與土地的深入連結與原住民的身體美學。

巴奈獲頒表演藝術首獎(攝影/陳賦)

巴奈領獎時感謝他的團隊們並表示,表演真的很稍縱即逝,不過我們的身體累積了很多蛻變與蛻皮的過程,縱使充滿了對抗與不理解,她還是會繼續用這個身軀跟世界對話,在平衡中找力氣。「我身上留著原住民的血,我的外婆用她的靈魂跟聲音陪伴著我,也謝謝滋養我的土地花蓮。」

評審團獎:拉飛・邵馬《循路 Fawah》

今年由拉飛・邵馬(Lafin Sawmah)的《循路 Fawah》奪得「評審團獎」,由臺南市美術館龔卓軍館長頒發,他表示從來沒有參與過這麼多歡笑的頒獎典禮,六七年前就曾親身聽Lafin講解,獨木舟不是回想,而是推測阿美族與南島民族如何乘風破浪,希望造舟航向更遠的國際與未來,用生命探索海的深度,物件會剝離,精神卻長存人心。Lafin說Fawah是最單純的作品,不需花紋的雕塑,只需要向前。

葉海地代拉飛・邵馬領評審團獎。(攝影/陳思宇)

代領的葉海地Heidi說之前入圍多次,今天終於得獎,「Fawah」是藝術家母語中「打開」的意思。感謝所有給予Lafin支持與鼓勵的眾人,一起打開臺灣原住民族與其他南島語族的連結。

優選獎:羅媛《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瑪籟・瑪卡卡如萬《Muvalis 變形者》、宜德思・盧信、兒路創作藝術工寮《聚象:48×48的GAYA宇宙》

第七屆Pulima首次加開四名「優選獎」的名額,首先由羅媛(maya’ a taboeh hayawan)的《tabin ‘inowan 保存期限》獲得 ,曾經短暫作為室友的林介文委員表示:在藝術家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很高興看到她能繼續創作;第二位得獎的是瑪籟・瑪卡卡如萬(Malay Makakazuwan)的《Muvalis 變形者》;曾在高美館就與多名入圍者的李玉玲委員相當欣賞能回到繪畫本質的宜德思・盧信(Idas Losin)的《Poton》、《Si Jiazigat》、《Puhungan》、《Si Jinoboya》,以粗曠筆觸,賦予肖像奇特的呈現,也反轉西方霸權的凝視;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的《聚象:48×48的GAYA宇宙》也是經常在高美館展出的藝術的常客,梳理傳承文化,而李玉玲也提到長老教會早上提到原住民族文化工藝與自然祖靈連結的非凡意義。

羅媛獲頒優選獎。(攝影/陳思宇)
瑪籟・瑪卡卡如萬親友代領優選獎。(攝影/陳思宇)
宜德思・盧信獲頒優選獎。(攝影/陳思宇)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獲頒優選獎。(攝影/陳思宇)
陳思宇(Sih-Yu Chen)( 137篇 )

藝術研究與書寫者。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與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以及文化環境。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E-mail: sihyu0322@gmail.com

陳賦(Greta Chen)( 22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