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玩具世界裡,一個角色的誕生,有時始於最微小的生活觀察。2019年成立於香港的文化創意團隊「Club Babo」,最為人熟悉的靈魂角色Mr. Flat Cat便是如此誕生。Mr. Flat Cat的角色原型取自創辦人Ian Wong家中愛貓。疫情初期,受到牠那種「無論何時都開心自在」的狀態啟發,Ian回憶:「當時的創作初衷其實只是想做一個以牠為藍本的品牌吉祥物,為大家打氣。」因此,無論是在公仔模型、手繪漫畫、壁畫裝置,或每個不同造型的轉換之中,Mr. Flat Cat始終帶著一張笑臉,散發著討喜的魅力。

Mr. Flat Cat 的誕生契機,也奠定了 Club Babo 的創作基調。Ian 分享,Mr. Flat Cat 角色的形象與敘事靈感,一部分來自香港經典漫畫《老夫子》,以簡單線條、日常場景和總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劇情發展,勾勒出幽默又荒誕的故事氛圍;另一部分,則來自他成長過程中,始終有寵物相伴的經驗。於是,Mr. Flat Cat 兼具懶散與好奇,又自然流露出一種荒誕卻溫暖的氣質,宛如一位能在日常裡陪伴我們苦中作樂的朋友。
而若放在全球潮流脈絡來看,Mr. Flat Cat的誕生也許並非偶然,它恰好也呼應了疫情期間全球興起的「療癒系」潮流,從泡泡瑪特(Pop Mart)旗下推出的多個角色,到全球各地獨立創作者的作品,這些「可愛」又或「醜萌」的形象,成為提供人們安慰、對抗焦慮的情感出口,也與全球的文化脈動產生共鳴。
角色的生命與延伸
而在Mr. Flat Cat討喜外表下,也承載著身為創作者Ian的個人情感。他相信角色擁有生命,「即便創作者離世,它們仍能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成為生命的延伸。」在風格選擇上,Ian則鍾情於「可愛」所具備的彈性,這能讓他在創作時輕鬆傳達不同的訊息;而設計造型時,「視覺上的變化是首要條件,能夠吸引新的目光注視。」例如,在情人節系列中,Mr. Flat Cat便以「灰色」面貌出現,在一貫地輕鬆笑臉之下,身上卻伴隨著「HATE」的字眼,隱喻人的情感中愛與恨並存的複雜性,嘗試將較沉重議題隱藏於可愛造型的反差之下。

在今年三月「香港藝術月」的個展「The Daydreams of Mr Flat Cat」中,Ian則將這種視覺吸引力放大到整個空間,一座高達1.4公尺的Mr. Flat Cat 模型被設計為展場中的「守護者」,迎接每位到訪的觀眾。他形容,「它不只是個拍照打卡點,也像在對大家說:『歡迎進入我的白日夢。』」原本掌心大小的玩具公仔,被放大至幾乎與小孩等身的比例,除了吸引目光外,也將角色的存在感轉換為與觀眾共處的空間體驗。
同時,Mr. Flat Cat 的多樣造型也折射出Ian對日常的細膩觀察與幽默感。從香港街頭常見的招財貓,到源於他對自然熱愛的「植物仔」版本,每一次轉變都蘊含新的故事線。正如他曾所形容的:「每個造型,都是一個小故事的開端。」也正是透過這種不斷改變造型的方式,Mr. Flat Cat得以持續推陳出新、延伸其敘事,自由穿梭在不同場景中,為觀眾帶來無窮的想像。

品牌的轉身
Club Babo的前身,是一個帶有實驗性質的品牌 「Trash Talk Toys」。2017年,Ian 首次接觸軟膠玩具,在好友的邀請下開始參與包裝設計與塗裝。那段時期,他的創作明顯偏向熟悉的美式漫畫與怪獸風格。首個作品系列 「Maggore」(嬰蛆),從命名開始便帶有濃厚的暗黑氣質,與後來的 Mr. Flat Cat 幾乎截然不同。Ian回憶,「『Maggore』 是當時拍檔的幻想角色,我則透過畫作和配色去增添它的真實感。」

他談到自己過去在學校修讀藝術時,會不斷反思創作媒介與觀眾之間的關係。2019年後,這些思考逐漸發酵,他開始想要跳脫過往風格,開啟更貼近生活與個人喜好的創作路徑。於是,便有了今日獨創的新品牌「Club Babo」。從早期的「外星土著系列」到後來的 Mr. Flat Cat & Friends,Ian嘗試將更多個人元素放入作品中,逐步建構出一個帶有自我語言的角色宇宙。
而如果說Trash Talk Toys時期的重心在於「玩具」設計本身,那麼發展至Club Babo的階段,Ian則轉往更廣泛的媒介探索。他開始嘗試插畫、漫畫,甚至延伸至裝置藝術,讓創作玩具這件事,不再只限於單純的「玩」。他說道,「風格上的改變反而容許品牌發出更多信息,我也慢慢從『玩具』為重點,變成以『創意』為主軸。」也因此,Club Babo在過往採訪中,被定位為「文化創意團體」而並非僅是玩具品牌。

從玩具到市場
那麼,「Art Toys」究竟該如何被定義?Ian的見解則是,「Art toys 只是一個名字,一個方便讓人記住的名稱。例如,同樣是軟膠做的怪獸,本來是小朋友的玩具,這幾年卻成了潮流玩具。」他回想起設計課的第一堂課,主題便是「play thing」,這給他留下深刻印象。「刻意抽離了玩具固有的命名框架,真正的重點在於『play』不只是物理上的玩耍,而是能否在收藏者心中燃起一點快樂。」
也因為如此,「Art Toys」無論被稱為潮流玩具、設計師玩具或藝術玩具,本質上都指向「遊戲」與「好玩」的延伸。收藏的樂趣,不必然來自手中的把玩,而是角色在心中激起的情感與愉悅。正因如此,Mr. Flat Cat 得以突破玩具的限制,自由穿梭於漫畫、裝置藝術,甚至日常用品之中。

不過,市場的熱潮也帶來另一番景象。近年因明星效應而掀起的Labubu收藏狂熱,再加上泡泡瑪特(Pop Mart)盲盒文化的推波助瀾,使Art Toys成為更廣泛的文化現象。Ian的觀察則是,玩具文化原本就存在於全球各地,而近期這股潮流又讓它進一步普及化。「最明顯的就是,在不同年齡層、性別與地區的人們,包包上都能看到公仔、玩偶的蹤影。」他也坦言,熱潮有時雖會打破原有市場平衡,迫使營運模式與價格機制調整,但普及化仍是正面影響,因為它為未來打開更多可能性。
放眼全球脈絡,這種現象也呼應了「Art Toys」在藝術市場上的發展軌跡。從KAWS在蘇富比創下的天價拍賣,到Labubu再度引領的潮流,Art Toys始終在收藏與流行之間游移,並不斷跨越界線。而對Ian這樣同時身為品牌經營者的獨立創作者而言,真正的挑戰或許在於:如何在廣大而瞬息萬變的市場中,依然維持個人風格與獨立創作的核心,同時找到一個能持續延展品牌的平衡點。
多元受眾與文化交流
去(2024)年,Club Babo首次參與臺灣文化創意博覽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對Ian來說是一個觀察品牌成長的重要里程碑。「當初參加的初衷,是希望開發玩具之外的產品,也能直接感受到觀眾的反應。」他回憶道。為期一週的文博會,對他而言也是最「瘋狂」的一次展覽經驗。
今年,Club Babo 將再度亮相文博會,並以更大的展區接觸更多觀眾,進一步建立品牌形象。他提到,新作品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廣泛迴響,似乎也反映了「Art Toys」在文創產業中的獨特位置。與過往玩具展相比,文博會的觀眾組成更為多元,「對於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自然比較高。」他也注意到,「原來在其他展會裡,『Art Toys』通常只是品牌的其中一個『單品』而非『主角』;另一個有趣的觀察則是,玩具展如今也逐漸吸引不同族群的參與。」

文博會的舉辦,源於臺灣文化政策對「文創產業」的推動,也讓像Club Babo這般來自香港的獨立品牌,能被納入更大的產業敘事中。臺灣的展覽規模與數量在亞洲尤為突出,Ian笑說,他最期待的往往是展覽結束後,與藝術家朋友的聚餐,許多合作便在這樣的閒聊中誕生,其中甚至包含與日本、美國品牌的跨國合作。文化交流因此成為 Club Babo創作的另一個重點:既能了解在地文化、創作展會專屬作品,也能同時把香港的文化帶向世界。
Ian 也提到,玩具界的社群氛圍與其他產業截然不同。「朋友常驚訝地問:為什麼玩具創作者之間這麼友善,沒有激烈競爭?」在他看來,這正是產業特質所在:角色造型的獨特性造就彼此間的差異,而品牌之間反而能透過合作提升能見度。無論是塗裝還是造型上的聯名,即使風格迥異,也能激發出新的化學作用。
角色的擴張
另一方面,在文創脈絡裡,角色不再只以玩具為載體,而是有機會延伸為IP,走進動畫、影像、時尚甚至生活設計中。這點其實在Ian的實踐裡早有端倪:他在香港展覽時推出服飾、絨毛玩具與文具等周邊,都是把角色帶入日常的嘗試,也是他身兼創作者與品牌經營者的探索。
當被問及怎麼看待角色IP化的潛力時,Ian表示「我是從玩具設計開始的,而設計玩具角色和角色IP化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開發過程中,外觀設計是首要條件,其次是建立世界觀。」他強調,真正能留下印象的角色,必須具備「記憶點」,才能和觀眾對話,甚至觸發情緒共鳴。也因此,Club Babo也持續尋找更多接觸觀眾的方式,例如嘗試用影像敘事來開展角色的另一種生命。

說到底,Ian希望藉由跨媒介的各種敘事方式,如漫畫、裝置、日用品與服飾等,讓 Mr. Flat Cat 「從玩具的載體跳出來,與觀眾有更直接的對話。」而這也回到他的初衷,希望能透過創作在日常中為大家加油打氣。正如在香港藝術月的個展中,以「白日夢」為題,便是呼應香港人快節奏生活中對喘息的需求。「Mr. Flat Cat 的白日夢就像一個窗口,它夢見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日常裡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事。」
創意是角色的持續生命力
從Trash Talk Toys一路延伸到Club Babo與Mr. Flat Cat的誕生,Ian嘗試的不再只是設計玩具,而是透過各種創作媒介,開展角色的無限可能。而這一切最終都繞回同一個核心:創意。透過創意,一隻貓得以成為跨文化的符號;透過創意,玩具也能遊走於藝術與大眾文化的縫隙之間,在更廣泛的市場中找到新的共鳴。Ian曾說:「對創作的渴望,是角色最大的動力。」這句話也點明了Club Babo的核心:創意帶來生命力。Mr. Flat Cat的故事或許還有許多白日夢尚未展開,但它已在不同文化場景裡,不斷生成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