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Labubu來自大安區? 專訪以玩具為一門藝術的The Little Hut主理人Jones Fu

Labubu來自大安區? 專訪以玩具為一門藝術的The Little Hut主理人Jones Fu

LABUBU HAILS FROM DAAN DISTRICT? Toys as Art: Interview with Founder of The Little Hut, Jones Fu

對於玩具及公仔藝術較陌生的讀者也許不知道,國際巨星也愛不釋手的Labubu公仔,其創作者龍家昇,早在聲名大噪,甚至是在第一隻Labubu公仔問世之前,就已率先在臺灣活動展出,更令人意外的是,他其實是等有了一定知名度後,才特別回香港展售,箇中原因來自背後難能可貴的一段港臺因緣─The Little Hut是藏身臺北市大安區街巷的一間展覽空間,由來自臺灣的主理人傅業群(Jones Fu)與香港殿堂級玩具製作先鋒How2work的創辦人李浩維(Howard Lee)共同開設。

「我們兩個(Jones與Howard)認為,把玩具做得好,就是一門藝術:從原圖到3D建模、到原型出來之後立體化的尺寸、材質、上色、用料……我們希望給想要做玩具,或是作品裡面有立體物、有角色的創作者一個橋樑。」

從Paradise Toy到The Little Hut

本期特別專訪在臺北的主理人Jones,說來也奇妙,收藏豐富、興趣廣泛的他在臺北玩具展結識How2work的創辦人Howard,起初他們藉地利之便,雙向委託代購、互通有無,出差時也會相約餐敘,久了之後,逐漸發現兩人對於玩具的愛好與理念十分相近。Jones在2005年就成立玩具店Paradise Toy,從星際大戰開始、舉凡歐美動漫、日本動漫、乃至於鐵人兄弟等香港團體衍生發展的玩具均有收藏,可說是相當廣泛,他觀察臺灣民眾對於各類玩具接受度都相當高,卻都認識不深,遂從2008年開始,每年在店內舉辦四到八次的小型展覽,包含Rockin’Jelly Bean的展覽在內,嘗試幾年後,終於在2018年10月與Howard合資開設專門的展覽空間The Little Hut,成為今日與玩具店Paradise Toy比鄰的局面。

之所以想要開設獨立的展出空間,Jones解釋:「因為這些藝術家感覺已經不適合在玩具店做展覽了,感覺他們的價錢、製作、或是作品的水平,應該可以再往前、推進一點點!」於是順水推舟,聯合搪膠藝術家T9G,及以山椒魚形象深植人心的藝術家中澤翔子(Shoko Nakazawa),連同其他幾個創作者一起辦了限量版次的聯展。這與今年夏天舉行的「THEiCON」全新概念藝術展立意一致:「創作者們一定會想要給粉絲看到,我原來的作品長什麼樣子、想要表達的故事是什麼,客人也可以多去認識一下,不只是花2,000塊買一隻公仔,原來他畫畫很厲害、原來他的平面作品是這樣的,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與創作者)互相認識。」Jones更進一步分享,此展會比照藝術博覽會的規格,以白牆木隔間的展覽空間呈現藝術品,並且刻意將現場的公仔獨立分開,統一集中專區販售,此外,近50位的參展者中,有40位創作者到場,成為吸引粉絲與藏家前來的一大亮點。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The Little Hut外觀。(The Little Hut提供)

打造亞洲的藝術玩具展會

活動結束後回顧,Jones認為有達到初衷的核心目標,希望下一屆展會能更上層樓,甚至考慮前進曼谷、東京、香港等國際性大都會發展,雖然目前尚無確切計畫,這與Jones對於產業的期許完全吻合,他希望未來市場的包容度能再擴大,促成更多元、更國際的合作與交流。

他進一步說明,藝術公仔在泡泡瑪特與Labubu的風潮之前,幾乎只有村上隆、空山基這樣重量級的藝術家推出的作品,才能夠從亞洲紅到歐美,而歐美絕大多數的作品也很難打進亞洲市場,他發現自己青睞的一些歐美公仔在臺灣的接受度還是明顯低落。正因如此,Jones每年帶著商品去原先在美國加州,2024年開始轉到拉斯維加斯的「DesignerCon」,一方面觀摩市場發展,另一方面希望亞洲的優秀作品可以被更多人看見,打開封閉的市場。

同樣會造成市場封閉的,還有業界與大眾對於品類的認知,潮流玩具、設計師玩具,還是藝術玩具的分際,實在難以一概而論。對於從1990年代就開始關注玩具公仔的Jones而言,玩具的本質不變,變的是人們的認知,以及定義分類的需求。狹義認定上,也許可以說「藝術玩具」是有限定版次、以收藏為導向的任何玩具。雖然直觀上,很容易會以創作者是否為藝術家來分類,然而,Jones尊重創作者,個人是否以藝術家或設計師自居,不需要由空間經營者介入,更非他選擇合作對象的參考標準。

他更直言不諱早期在社群媒體意見領袖興盛之前,確實入行門檻較高,今日如果本身有一定粉絲基數,作品又在水準之上,限量版次銷售一空並非難事。發展至今,不論是在臺灣耕耘多年的「華研三子」(爽爽貓、掰掰啾啾、馬來貘),或是近日IPX(原Line Friends)與韓星G-Dragon共同打造,以寵物貓為原型的「ZO&FRIENDS」,很難單以粉絲數與先來後到預測未來的發展,更多是回頭的「後見之明」。

位於臺北市大安區的Paradise Toy外觀。(Paradise Toy提供)
THEiCON展會外觀。(THEiCON提供)
Labubu作者龍家昇於THEiCON和畫作合照。(THEiCON提供)

東、西方公仔的前世今生 

追本溯源,與今日玩具公仔一脈相承者,東方可以溯及香港「公仔教父」之稱的劉建文(Michael Lau),他在1998年推出連載漫畫《花園人》(Gardener)同年更是在香港玩具展推出同名的12吋經典人偶系列,將復古特種部隊玩具G.I. Joe與潮流穿搭結合,掀起一股旋風,恰巧也是在1998年,Howard創辦了How2work;同時期美國的Kaws,擅長二創與潮流元素結合,街頭藝術起家,先是自發塗鴉在大眾消費品牌的廣告看板上,逐漸獲得品牌青睞,於1999年與日本服飾與玩具品牌Bounty Hunter合作,推出500版次的公仔,高八英寸的經典角色「COMPANION」。

時序來到2006年,Paradise Toy成立的次年,原屬鐵人兄弟的王信明(Kenny Wong)打造一臉天真嘟著嘴、擁有倔強眼神的「Molly」;KAWS跟日本玩具巨頭Medicom有了一直持續到2013年的Original Fake合作系列;與此同時,How2work持續穩定成長,在2007年與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合作推出《Sleepless Night(Sitting)》、2010年開始與龍家昇合作,次年在臺北首發「玩具森林」系列作品、2014年攜手龍家昇將Labubu等繪本創作之既有角色立體化,遠早於2019年與泡泡瑪特的合作。

稍加整理化約,可以發現,在發行玩具公仔之前,就以藝術家身分受大眾青睞者仍不在多數,終端販售的公仔,即使材質規格形制彼此都十分相近,一旦以特定管道在某場域曝光竄紅,消費者與藏家最先產生記憶連結的情境往往決定了市場定位,要扭轉形象十分不易,華研三子以網路連載、幽默圖文以及大量生活周邊,在臺灣家喻戶曉,而Molly、Dimoo、Skullpanda則是泡泡瑪特旗下當紅的IP,多數群眾從一開始就將角色與版次、盲盒等情境連結,密不可分。

而Labubu雖然也在泡泡瑪特販售,但只要多加瞭解,就可以發現背後經歷更多元的展售空間與脈絡:最初2010年的Paradise Toy,到近年與日本Kaikai Kiki Gallery合作展出之繪畫等純藝術作品,再加上更早期由荷蘭出版社發行的繪本,多數人並不知道龍家昇在荷蘭受專業美術學院訓練的背景,進入藝術圈發展其實再自然不過,也證實了Jones所言臺灣人對創作者認識不深的推測,成立專門展覽空間確有其意義。

盒玩、潮玩,客群的有限重疊

當然有志推廣玩具與藝術連結者不是只有The Little Hut,Jones也坦言,雖然確實有重疊客群,但是真正從與泡泡瑪特買到上門The Little Hut的案例並不多,轉換率相當有限。2020年以降越來越多藝術家的認知已經轉變,養成定期開發立體作品、發行公仔的習性,藝術玩具已然成為了創作者拓展媒材的常態選項,美國以純白物件與腐蝕形象著稱的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是晚近較為人所知的典範之一。

曾在The Little Hut舉辦過個展的黃湘也,在首屆THEiCON展出豐富多樣的平面及立體作品。(THEiCON提供)
臺灣創作者JIUTAO在THEiCON展出多媒材的作品,令人眼睛一亮。(THEiCON提供)

此現象連帶牽動產業的架構重整,隨著科技演進,相關的專業分工也不斷演化,原先最艱難的入門門檻,即是將未曾立體化的創作翻模生產的階段,逐漸成為3D建模師的工作,早期為求鮮活可愛與成品精緻度,多半依賴附屬於萬代、Medicom等大品牌的原型師,將創作者的平面作品轉化成立體公仔,如今透過黏土雕塑、以油土造型者越來越少,隨著3D數位建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不再必須依靠專業人士的協助,越來越多創作者透過自學與基本的3D列印機具就能夠完成初步的測試與修正,大大縮減了生產的技術門檻。

材質、工藝亦影響收藏價值

但這並不表示媒材與作工不再影響藏家對公仔的需求與喜好度,2025年6月北京永樂國際拍賣行的Labubu專場中,就可以發現同時有木製的《三博士系列Labubu:勿聽、勿視、勿言》,以及PVC材質的《薄荷色Labubu雕塑》,雖然價格主要與版次數相關,Jones指出,很多人以為Labubu的竄紅是等明星加持所致,然而根據他的觀察,Labubu在與當紅韓團Black Pink成員Lisa同鏡曝光之前,銷量已經有穩定的成長,並且推測與他在材質上不斷推陳出新有關。除了搪膠與PVC之外,後期的款式以聚酯纖維製造絨毛外皮的異材質層次、多樣的尺寸乃至於衍生出方便攜帶的吊飾、鑰匙圈,都可能是Labubu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訪談中他也提到多種材質名稱,包含了最常見的軟膠(Soft Vinyl)、軟質搪膠(Sofubi)、適合用來製作大比例作品,屬於樹脂與石粉混合而成的材質Polystone等,雖然前二者英文上都可能寫作Soft Vinyl或PVC,但軟質搪膠(Sofubi)是源自日本昭和時代的手作工藝,對於資深藏家與達人是全然不同的品類。即使不求能辨認材質,手感與巧思還須親身體驗,Jones進一步舉例:「通常一般軟膠公仔正常都是四到六個關節,今天突然有一個作品做10個、15個關節,就是為了讓你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態。」這樣的設計帶來的樂趣無法單純藉由照片傳達。

對於玩具的熱愛將Jones、Howard,與龍家昇等創作者齊聚一堂,只為了將用心製作的公仔交到能夠真正賞玩,從中獲得樂趣的玩家手中,畢竟在成為藝術品之前,玩具是超越年齡的情感投射,是沒有保鮮期限的天馬行空,以玩具為一門藝術,將人生不同階段的想望寄託在五顏六色的軟膠與纖維之間,不受時區與語言隔閡的阻礙,一切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日本創作者勝股秀之(Hideyuki Katsumata)的畫作用色大膽,在展會中相當搶眼。(THEiCON提供)
展示於NOKE忠泰樂生活內,藝術家丹尼爾.阿爾軒之作《Venus》。(攝影/章郡榕)

陳賦(Greta Chen)( 20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