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艾曼紐·貝浩登(Emmanuel Perrotin)1990年在巴黎開設第一家畫廊時,這位白手起家的年輕法國畫廊主就將某種冒險精神植入了畫廊的基因,大量與那些具開創性、但在當時尚未廣為人知的藝術家合作,其中就包括村上隆、赫斯特(Damien Hirst)、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等如今鼎鼎大名的藝術家。從第一個十年開始,貝浩登就始終與藝術家密切工作,投註於其長期發展,而非追逐短期利益;兼顧展覽與製作、出版與推廣,而不僅僅扮演藝術品銷售商角色。
在貝浩登的畫廊發展史中,始終都是在這樣基礎之上再進一步冒險:先是2000年代中期於巴黎展開一系列空間搬遷和規模擴張,進一步建立起品牌形象;隨後的2010年代,貝浩登以敏銳的嗅覺,為首個海外空間選址香港(2012年),當時也成為最早立足香港的西方畫廊之一,甚至早於其紐約空間的創設(2013年)。亞洲對於貝浩登而言無疑意義非凡,設立香港據點之後,也先後於首爾(2016)、東京(2017)、上海(2018)開設空間、建立具國際視野的在地團隊,在這四座城市每年共舉辦30餘場展覽,並投入很大一部分精力參加國際重要博覽會。就此貝浩登也被定位為一個跨區域網絡,讓其所代理的風格多元的藝術家得以在不同文化與市場中被認識。

龍玉(Alice Lung)自2012年加入貝浩登,正值畫廊從歐洲出發、向亞洲地區積極擴張的時期。具臺灣背景的她在韓國、美國成長和求學,此前即多年深耕亞洲藝術市場,自擔任貝浩登香港總監起十餘年,如今已是亞洲合夥人。對於亞洲市場二十年來的起伏和更迭,以及貝浩登在其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她自是有深入的經驗與體察。

亞洲藝術市場的多層次觀察
龍玉具跨文化的生命歷程和業界背景,亞洲合夥人角色也讓她時時需要思考和處理畫廊在亞洲不同空間的營運策略。她表示貝浩登各畫廊空間所在地區對展示策略影響並不大,而主要區別,反而在於畫廊展覽和博覽會項目的定位帶來的不同策略:「在畫廊空間和畫廊展覽這樣相對長期的項目中,更強調教育與推廣,傾向以個展的型式深入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脈絡,強調策展的重要性;而在博覽會這樣的短期項目上,則更傾向於選擇代表性強、辨識度高的經典作品,以方便藏家快速決策。」
在龍玉看來,亞洲各地的地域、文化差異給當地藏家的收藏喜好所帶來的影響,其實並不如藏家間的代際差異來得更明顯。她舉例,無論是在歐美還是亞洲,年輕藏家都受到動漫文化影響,因此對村上隆及高野綾(Aya Takano)、倉谷惠美(Emi Kuraya)等Kaikai Kiki藝術家群體自然就更覺親近。在這樣的認知之下,貝浩登在評估藝術家於亞洲市場的潛力時,更關注的是代際差異,而非單純的地域區隔。不過她也指出,世代之間的品味差異也會反映在收藏地域的轉移上,以村上隆這位最初受西方藏家的大力支持的藝術家為例,後隨著「超扁平」文化的全球影響力,也逐步回歸亞洲市場。
然而,對亞洲文化與收藏品味有深刻理解的龍玉,還是細膩觀察到亞洲藏家更為欣賞「展現筆觸與技法性」的作品,如Nick Goss和朴佳熙(GaHee Park)的畫作,以及「具體與抽象交融」的風格,如Marty Schnapf和Jason Boyd Kinsella的繪畫。她也表示,Mathilde Denize、Yayoi Deki、Thilo Heinzmann、Susumu Kamijo等藝術家所創作的色彩鮮明、視覺衝擊力強的作品,也常受到亞洲藏家的熱烈回應,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限制。

臺灣觀察:潛力與新動能
雖身為臺灣裔,龍玉卻幾乎沒有在臺灣長期生活的經歷,但這並不妨礙她多年來在一次次深度造訪及互動之中,建立對臺灣收藏界的認知與理解。她表示長年以來,貝浩登都與臺灣收藏界保持良好的關係,這也是畫廊在亞洲非常關注的一個市場。
幾年來亞洲市場經歷多層次變遷,在龍玉看來,臺灣藝術市場展現出穩健而持續成長的特質,也在內裡生出新的推動力量。臺灣藏家群體分布廣泛,就她觀察發現,過去南部藏家偏向本土藝術如水墨,而臺北藏家口味則更為國際化,但如今這種差異正逐漸模糊。
同時她也特別談及兩個重要現象:一是愈来愈多的臺灣大型企業(如建設公司)開始投入藝術收藏;其二是臺灣興起新的美術館發展熱潮,展覽方向也越發國際化。龍玉認為這些對畫廊而言都形成不同方向上的推動力,促使他們希望可以更深入地經營臺灣市場。從藏家群體內部的組合來看,龍玉也認為新一批「藏二代」的興起也值得關注,他們對新媒材與跨文化作品有很高的接受度,收藏口味較父輩而言也更為多元。
龍玉也表示貝浩登同樣關注和欣賞臺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尤其是他們在非傳統媒介方面的探索。畫廊目前超過110位代理和合作藝術家及遺產中,包含有兩位來自臺灣的藝術家:一位是旅居巴黎與紐約、在國際舞台上已廣為人知的李明維;另一位則是剛剛宣佈合作的新生代跨媒介藝術家、旅居倫敦的黃麗音。黃麗音曾獲2022年臺北美術獎,而貝浩登與她的首次合作個展,則為目前正於畫廊東京空間展出的「When An Encounter Takes Place」(展期至10月25日),展覽以「機遇」為主題,凸顯出在時間、空間以及文化身份的不斷遷移中,事和物的多變性。龍玉認為臺灣藝術家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他們也持續期待與更多台灣藝術家合作,透過展覽、出版及跨文化對話,讓這些藝術家的創作能接觸到更廣泛的國際觀眾。

貝浩登的2025 ART TAIPEI策略:經典與新銳並陳
龍玉回顧,2024年貝浩登參加ART TAIPEI的經驗非常愉快,不僅重新連結了多年合作的藏家,也認識了新的收藏群體,而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平時並不會出現在其他地區的博覽會。
據她觀察,普遍而言,臺灣資深藏家和經典的現代藝術有深刻的連結,而年輕藏家更願意嘗試跨媒材或當代語境相關的作品,因而貝浩登在臺灣參加博覽會時,會選擇兼顧經典與新銳,讓不同世代的觀眾都能找到共鳴。她認為,臺灣資深藏家自1980、1990年代起便開始收藏,他們的品味與貝浩登所代理的藝術家風格頗有共鳴——從戰後歐洲藝術的重要人物如林恩·查德威克(Lynn Chadwick)、漢斯·哈同(Hans Hartung)、安娜-伊娃·伯格曼(Anna-Eva Bergman)、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到亞洲的重要藝術家與年輕創作者。另一方面,近十幾年興起的年輕藏家則對新生代藝術家、尤其許多日本藝術家的作品抱有熱情,這也與貝浩登近年來的發展方向呼應。最近這兩年,也是貝浩登在疫情之後正式重返臺灣市場的一個時期,透過藝博會的平台進行在地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我們來說,因為在臺灣沒有常設空間,所以能將作品帶到ART TAIPEI,讓藏家與作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是一種對觀眾的尊重。」

貝浩登今年ART TAIPEI展位的策畫思路,同樣以橋接不同世代藏家的收藏興趣為重點。尤為引人矚目的是,今年貝浩登也繼續為臺灣觀眾帶來在臺灣不多見的戰後歐美藝術大師的經典作品,既為了呼應臺灣藏家長期的收藏脈絡,滿足臺灣觀眾對於藝術知識和經典原作的渴求,也足以展現貝浩登在現代藝術方面的深耕脈絡。漢斯·哈同和安娜-伊娃·伯格曼這兩位抽象藝術家在戰後歐洲藝術史上具重要位置,但在臺灣尚鮮為人知,這次觀眾可在貝浩登展位上得見哈同富含力量與詩意、又蘊藏抽象哲思的抽象畫作,以及伯格曼標誌性的以金屬箔等複合媒材在畫布上創作出的精神性空間,也可進一步了解兩位藝術家在二十世紀歐陸歷史變遷中跌宕的個人故事、對藝術與人生的深刻體悟。

貝浩登也將帶來幾位已逐漸為臺灣觀眾所熟悉的歐洲藝術家作品,包括去年就曾在ART TAIPEI展位上給臺灣觀眾和藏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國雕塑藝術家林恩·查德威克的作品,以及畫廊旗下兩位重要的法國當代藝術家尚-米歇爾·歐托尼耶(Jean-Michel Othoniel)和洛朗·格拉索(Laurent Grasso)也將有作品亮相。

與此同時,貝浩登近年積極推廣的亞洲及國際中青代藝術家也將是這次展位重點,如剛剛展開合作的黃麗音、創作少女漫畫風格油畫的倉谷惠美等。龍玉表示這樣的組合選擇,是基於對臺灣市場的觀察:「既重視藝術史中的深厚傳承,也渴望新的創作語言。」貝浩登在亞洲與臺灣的發展策略,正是透過在地連結與國際視野的交織,持續探索藝術在不同世代與文化之間的共鳴。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