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秋天,與古物的約定:第77回正倉院展

秋天,與古物的約定:第77回正倉院展

A Rendezvous with Artifacts in the Fall - “The 77th Annual Exhibition of Shōsō-in Treasures”

第77回正倉院展將於2025/10/25至11/10在奈良國立博物館盛大舉行,再次為喜愛日本古代藝術史的民眾帶來一年一度的秋日文化盛宴 。正倉院位於奈良東大寺境內,收藏了約9000多件日本奈良時代(710-794)聖武天皇的遺物、藝術品及東大寺的法事用具等,讓人得以一窺8世紀日本藝術文化的發展軌跡 。這些寶物種類繁多,包含書卷、樂器、服飾、香藥類等,目前由日本宮內廳管轄 。展覽包括了充滿異域風格、可能是從中亞一帶飄洋過海而來的藍色〈玻璃坏 附 受座〉,其被選為本次展覽的看板代表 。另外,正倉院兩大御用香之一、有「蘭奢待」雅稱的〈黃熟香〉也將展出,它因曾被足利義政、織田信長及明治天皇截香而留下三個切口,極具歷史意義 。其他亮點文物還有曾用於東大寺大佛開眼法要的〈天平寶物筆〉;以蘇木染色仿製紫檀木、並以金銀泥繪出唐代山水畫技法的〈黑柿蘇芳染金銀山水繪箱〉;刻有篆書和楷書交錯、表面貼有鳥毛的〈鳥毛篆書屏風〉,以及唐代阮咸的完好實例〈桑木阮咸〉等 。每年正倉院寶物展出的件數有限,一年僅有一次得以欣賞這些難得一見的千年國寶。

每當來到夏季的尾聲,秋天氣息悄悄登場之時,喜好日本古代藝術史的人們心中就會想到了一年一次的那件大事:「啊,又到了正倉院展覽的時候了!」

入秋曝晾

正倉院位於大家所熟知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境內,「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倉庫使用,而現存正倉院中的正倉共分為北、中、南三倉,當中收納著日本奈良時代(710-794)聖武天皇(710-756)生前所使用、收藏之器物及藝術品等。這些代表著8世紀日本美術發展輝煌的寶物係在聖武天皇死後,其皇后光明皇后藉著為天皇祈冥福,奉獻給了東大寺的盧舍那佛(東大寺本尊),這些奉獻寶物都一一載錄於《東大寺獻物帳》(又稱《國家珍寶帳》)中。此外,正倉院也收藏了過去千年來東大寺重要法事活動所使用的儀器用具等。目前正倉院的寶物已經歸日本宮內廳管轄。

目前可知正倉院藏品約略9000多件,其中包含書卷文書、文房用具、調度器物、樂器與樂具、遊戲用具、佛教相關器物、年中行事用具、武器武具、飲食器皿、服飾品、工匠工具、香藥類等,種類紛呈,應有盡有,得以讓人窺探奈良時代日本藝術文化的發展軌跡。

正倉院自1946年起,每年固定會在10月底至11月初曝晾寶物,並精選文物數十件舉辦展覽,今年(2025)已經是第77回。每年粉絲們都會引頸期盼文物展件清單的亮相,畢竟有些寶物可能一輩子也只能看到兩三回,真的要把握每次相見的機會。第77回正倉院展覽業已公布,讓我們來看看這次是哪些寶物準備華麗亮相吧。

中倉70 〈玻璃坏 附 受座〉,高11.2公分,口徑8.6公分

中倉70 〈玻璃坏 附 受座〉,高11.2公分,口徑8.6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平時收藏於正倉院中倉中的藍色〈玻璃坏〉,是今年度正倉院展覽的看板代表。看著這只藍色的〈玻璃坏〉,大家第一時間的感覺是什麽呢?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真的是日本古代藝術品嗎?怎麼有點異域風格呢?」大家的直覺沒有錯,據研究這件作品可能是飄洋過海、最後才落腳日本。

這件〈玻璃坏〉外表呈神祕地、如大海般地藍色。圓唇、侈口,呈現如倒鐘樣的圓鼓腹,玻璃坏體下有一銀鍍金的高足,足底為圓形,銀製臺腳上則表現出如龍般的紋樣,推測應是在東亞地區被加裝上去的。另外,當中目前所見的蓮瓣紋托底為明治年間修理新補的。圓鼓腹上有著三層環形裝飾,上層為八個、中層為八個、下層則為六個,這些環形裝飾應是由棒狀玻璃高溫溶化後貼附其上。按化學檢測,該作品屬於「碱石灰玻璃」(鈉鈣玻璃),而玻璃的成色來自於氧化鈷。仔細看,還可以看到藍色玻璃內有著細密的氣泡。

公元8世紀是個文化交流蓬勃的時代,連接中國長安、經過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至中亞、西亞一帶的陸上絲綢之路暢行無阻,來自各地的商旅遊人往來交遊,物品也隨著人的腳步東往西來。日本即被認為是絲綢之路東端的終點。裏海海岸邊曾經出土類似的玻璃製品,同時在中國、韓國等地也見有出土相似作品,足見這件作品可能來自中亞一帶的玻璃器皿。

中倉135〈黃熟香〉,長156公分,重11.6公斤

中倉135〈黃熟香〉,長156公分,重11.6公斤。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這是一塊由樟科樹木分泌的樹脂沉積而成的沉香木,外表呈黑褐色,內部則是黃褐色,與北倉的〈全淺香〉為正倉院兩大御用香,在香道界赫赫有名。

這件沉香木名為〈黃熟香〉,其原由不明,最早的相關紀錄為建久四年(1193)的〈東大寺敕封藏目錄記〉中,當中記載「朱漆韓櫃卄六合⋯⋯一合納黃熟香一切」。另外,這塊沉香木還有一個雅稱,即「蘭奢待」,此三字剛好可以拆解出「東大寺」三字。這個雅號最早見於〈正倉院御開封懷中之記―東大寺藏〉中,記載了當時足利義政拜訪東大寺、鑑賞寶物時,這塊沉香即被稱為「蘭奢待」。

古代名人貴族可以私底下來參觀正倉院的寶物,這點也體現在〈黃熟香〉身上。目前可見到〈黃熟香〉有三道切口,除了前述足利義政曾經鑑賞過此香,織田信長及明治天皇都曾上手過,三人也各自從其身上截香,留下了缺口,每個缺口皆附紙箋,以供後世查明。

中倉35〈天平寶物筆〉,長56.5公分

中倉35〈天平寶物筆〉,長56.5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

〈天平寶物筆〉為正倉院收藏古筆當中最大、最長的一把,據悉曾使用於東大寺大佛開眼法要(752)佛事中,替大佛開光點眼。根據刻在筆管上的銘文「文至元年八月二十八日 開眼法皇用之天平筆」,文治元年(1185)在重修大佛殿舉行的開眼法要上,後白河法皇也曾使用過這支筆來開光點眼。

筆的軸部以人為手法處理出斑點狀的紋理,狀似竹斑,並可見到深淺不同的著色與配置。筆頭的穗端以紙卷方式固定成形,目前雖然毛幾乎全部脫落,但仍能辨識出墨跡。

中倉156 〈黑柿蘇芳染金銀山水繪箱〉,長18公分,寬38.8公分,高12.5公分(含蓋及床腳)

中倉156 〈黑柿蘇芳染金銀山水繪箱〉,長18公分,寬38.8公分,高12.5公分(含蓋及床腳)。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中倉156 〈黑柿蘇芳染金銀山水繪箱〉蓋表。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此一繪箱大小適中,印籠蓋造,附有底座,是作為獻物箱來使用,裝納供奉給大佛的供品。
〈黑柿蘇芳染金銀山水繪箱〉此一文物名確實地交代了這件作品的材質、製作技法。「黑柿」為模仿紫檀木,「蘇芳染」是以蘇木染製而成,即這件作品是以蘇木染製出紅褐色,塗在一般木料上來仿製進口紫檀的高貴模樣。此外,其箱盒外壁以金泥描繪山岳、松木、騰雲飛鳥及鶴群等,樹葉、花朵及山勢則是以銀泥描繪。

此作品描繪的山水圖與一般所見的海磯鏡相似,是以環繞中心點描繪而成。巧妙運用「暈染」的山岳描寫,顯示出唐代山水畫技法在日本早期的受容情形,這件作品可說是難得的例子。同時,其也補足了唐代繪畫史遺例稀少的空白,備受關注。

另外,包含盒蓋上方及盒身四周多數未描繪紋飾的部分,都是屬於後世修補的區塊。

北倉10 〈牙笏〉,長38.9公分,寬5.2公分(頂),5.5公分(底),厚1.3公分

北倉10 〈牙笏〉,長38.9公分,寬5.2公分(頂),5.5公分(底),厚1.3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大家應該看過不少古裝朝堂劇情,上早朝時,臣子規矩排列立於大堂之中,手中還拿著一柄看起來像尺的物品,這其實就是「笏」。笏有多種功能,除了能在笏上抄寫要稟告君主的大小事,也具有遮擋面容、口穢等意義。笏的材質眾多,在中國因朝臣官品位階的不同而有木頭、牙、玉等製成的笏。

這件收藏於正倉院的笏,以象牙製成。此一〈牙笏〉記載於《國家珍寶帳》中,與同樣收藏在北倉中的〈通天牙笏〉、〈大魚骨笏〉等一併被收貯於〈赤漆文欟木廚子〉當中,此一廚子經天武天皇、持統天皇等六代天皇傳承下來,收藏於其中的笏在正倉院的收藏中也是特別的一類。

北倉37 〈木畫紫檀雙六局〉,長54.3公分、寬31公分、高16.7公分

北倉37 〈木畫紫檀雙六局〉,長54.3公分、寬31公分、高16.7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北倉37 〈木畫紫檀雙六局〉局部。

雙六發源於印度,在中國古書中也時常被寫成「雙陸」,或者也被稱作六雙。此一遊戲大約於北魏時期(5世紀)傳入中國,在日本由於持統天皇時期(645-703)曾禁止遊玩雙六,可推測雙六在此之前就已經傳入日本,並大範圍流行。

目前正倉院中收藏有五件雙六棋盤,這張收藏在北倉的〈木畫紫檀雙六局〉被記載於《國家珍寶帳》中,可知其為聖武天皇生前的愛用之物。棋盤為長方形,四方盤緣高起,棋盤下方帶有座。該雙六棋盤實際所使用的木材材質不明,但在此材料上貼上了紫檀的薄板,包裹住整個棋盤。棋盤短邊上各有一個花形的木畫,長邊的正中央有一個三日月形的象牙型鑲嵌,其左右兩邊又各有六個花形木畫。

木畫其實就是木頭鑲嵌,在鑿好紋飾的外框內鑲嵌進不同的木材質構成完整紋飾。〈木畫紫檀雙六局〉中的花形木畫主要是以象牙、染成綠色的鹿角、黃楊木及紫檀等組合而成,而這些花形木畫的位置剛好就是搭配著棋子起始所在位置。同時,在棋盤的盤緣、底座上也有以象牙作為外輪廓的唐草紋、花鳥紋的木畫。從棋盤外側的細節圖來看,花卉、花鳥的部分為象牙、花卉黑色的部分是黑柿、唐草藤蔓及鳥羽等黃褐色部分則為黃楊木等,盤緣兩隻相對的飛鳥其背部則是以孟宗竹為材料鑲嵌而成。

此次展覽中除展出〈木畫紫檀雙六局〉,一併展出的尚有收納棋盤的〈漆緣籧篨雙六局龕〉以及正倉院中收藏各種材質的雙六棋子。

北倉42 〈平螺鈿背円鏡 附 題箋〉,直徑27.2公分,緣厚0.8公分,重2473.6公克

北倉42 〈平螺鈿背円鏡 附 題箋〉,直徑27.2公分,緣厚0.8公分,重2473.6公克。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國家珍寶帳》帳中一共記載了20面鏡子,當中包含圓鏡、八角鏡等,這件〈平螺鈿背円鏡〉正是其中一面。該面〈平螺鈿背円鏡〉鏡胎為白銅,其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即是它背部的裝飾。鏡背以鏡鈕為中心,中心為五瓣花卉,花心鑲嵌琥珀、花瓣鑲嵌螺鈿。其餘紋飾從中心,四方各有四個側面花卉紋飾,其外飾有一圈連珠紋。連珠紋外,四方各有一寶相花紋,各寶相花紋的花心上左右各有一對鳥,之外又以花葉紋飾包裹。花卉紋飾花心都以琥珀裝飾,花瓣則是以螺鈿裝飾,花瓣上以毛雕技法刻出細線表現花脈、葉脈等。

關於螺鈿裝飾,即是以貝殼切割鑲嵌於漆胎或木胎之上以構成紋飾的裝飾手法,該種裝飾記法起源甚早。但關於「螺鈿」一詞,在中國文獻中最早是見於南宋《爾雅翼》(1174)當中。中國螺鈿鑲嵌在唐代就已經達到鼎盛期,但同時期卻沒出現「螺鈿」一詞,而都是以「寶鈿」稱之。然而,日本正倉院《國家珍寶帳》(756)中,即出現有「螺鈿」一詞。

螺鈿鑲嵌技法種類眾多,在正倉院的螺鈿鑲嵌中可以見到「木地螺鈿」、「平螺鈿」、「瓄瑁貼螺鈿」及「黑漆螺鈿」,當中〈平螺鈿背円鏡〉屬於「平螺鈿」系列。平螺鈿即將貝殼、琥珀等材質鑲嵌於基材之中,空隙間填入土耳其石、青金石等,整體紋飾都會經歷打磨,將表面磨成平滑無凹凸的狀態。

北倉44〈鳥毛篆書屏風〉六扇
第1扇:149×56.5公分;第2扇:149.3×56.8公分
第3扇:149.2×56.6公分;第4扇:149×56.3公分
第5扇:149×56.5公分;第6扇:149×56.5公分

北倉44〈鳥毛篆書屏風〉六扇,第1扇149×56.5公分,第2扇149.3×56.8公分,第3扇149.2×56.6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北倉44〈鳥毛篆書屏風〉六扇,第4扇149×56.3公分,第5扇149×56.5公分,第6扇149×56.5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根據《國家珍寶帳》以及其他文獻紀錄,正倉院原有的屏風收藏應有上百件,多數都為六扇摺疊形式的屏風,但因為材質的緣故,保存相當不易,傳至今日者僅存60餘扇。此次展出的〈鳥毛篆書屏風〉即記載於《國家珍寶帳》的一件。

〈鳥毛篆書屏風〉一共六扇,各扇以篆書及楷書交錯寫成,內文為「主無獨治、臣有贊明;箴規苟納、咎悔不生;明王致化、務在得人;任愚政亂、用哲民親;近賢無過、親佞多惑;見善則遷、終為聖德」內文除了以不同字體交錯表現,篆書的部分表面原本還貼有細小的鳥毛,並在其上撒了金箔;楷書的部分則是使用與底色不同的顏料裝飾。同時,每扇屏風的底面也都裝飾有各式紋樣。

在日式建築中,屏風通常用於分隔房間,而這件屏風其上的文字又與為君之道息息相關,應是時常伴隨在聖武天皇周身之物。

北倉150〈花氈〉,272×139公分

北倉150〈花氈〉,272×139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花氈又稱花毛氈,其實就是將羊毛染色後、編織紋飾的織品。正倉院當中保存有不少的花氈,紋飾各異,此次展出的這件〈花氈〉,其上為唐草花卉紋,推測應該是來自唐代的舶來品。

該件〈花氈〉以藍色羊毛為地,其上有著大小不一、數量眾多的唐草花紋,簇擁著正中央的一個菱形複合唐草紋。唐草紋飾的部分使用綠色、紅色的染色羊毛,整體色調傾向華麗濃豔的氣氛。也因為其色彩表現特別華美,被視為正倉院的代表性花氈。背面蓋有「東大寺」的墨書與可辨識為「東大寺印」的朱印,因此推測曾在法要儀式場合中被使用。

南倉125〈桑木阮咸〉,長102公分,面板直徑38.2公分

南倉125〈桑木阮咸〉,長102公分,面板直徑38.2公分。圖/日本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
南倉125〈桑木阮咸〉捍撥局部。

阮咸為一種古代樂器,是中國唐代從琵琶改造出的一種樂器。樂器為一圓盤形琴身,搭配上細長脖子,搭有四弦。「阮咸」的名稱來源於中國晉朝時著名的竹林七賢中愛好琵琶的阮咸。阮咸最早出現在中國唐代,但在中國境內並未發現有該時代的阮咸遺留,因而正倉院南倉的這把〈桑木阮咸〉以及北倉的〈螺鈿紫檀阮咸〉正是保存至今完好的唐代阮咸之例。

〈桑木阮咸〉器身是經過蘇木染色的桑木製成,琴軸則為紫檀木製。面板上捍撥部分裝飾著特殊的繪畫。這張繪畫是以八瓣花形的皮貼於面板之上,皮上以紅色顏料繪地,上面描繪出樹下竹林間三位老者坐在獸皮墊上,正興致勃勃地下著棋,閒情雅致一覽無遺。此把〈桑木阮咸〉的外裝袋,以墨書寫有「東大寺」、「納雜樂阮琴袋」,當中雜樂為唐代音樂的一種,具體內容不詳,但可知阮咸也是雜樂中使用的樂器之一。

參考書目及延伸閱讀:

宮內廳藏版、正倉院事務所編《増補改訂正倉院宝物南倉・中倉・北倉》,朝日新聞社,1989年。
荒川浩和〈正倉院の螺鈿-漆藝史上の意義-〉,《正倉院紀要》,第20號,1998,頁1-40。
米田該典〈全浅香、黄熟香の科学調査〉,《正倉院紀要》,第22號,2000,頁29-40。
北村昭齋〈正倉院宝物の螺鈿技法に関する知見について〉,《正倉院紀要》,第30號,2008,頁1-21。

第77回 正倉院展

奈良國立博物館 東西新館|2025/10/25-11/10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7期〈秋天,與古物的約定──第77回正倉院展〉,作者:王怡文。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怡文( 10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