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尋找文物中的「碁女子」:故宮「碁人弈事」古代園棋文化中的女性身影

尋找文物中的「碁女子」:故宮「碁人弈事」古代園棋文化中的女性身影

Searching for Women Playing Go in Cultural Relics: “Diverse Players, Fascinating Tales: An Exhibition of Ancient Go Culture” at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國立故宮博物院「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特展(2025/7/12-9/28)以60餘組書畫、古籍與器物,展現圍棋在宮廷、園林、閨閣與仙境間的流轉。文章特別聚焦被歷史忽略的「碁女子」,從戚夫人侍棋、南唐大周后、清代王采薇,到仕女畫、宮詞、道教傳說與宮廷故事,勾勒出女性棋手的身影與智慧。從仕女畫中閨閣清夏的對弈,到後宮嬪妃琴棋書畫的日常,再到楊貴妃以機智改變棋局的故事,觀眾得以重新理解女性如何參與棋道與權力博弈。展覽更融入互動裝置與遊戲卡牌,邀請觀眾在古今交會間體驗棋局的張力與雅趣,看見圍棋,也看見歷史中鮮活的她。

提起圍棋,我們往往先想到帝王將相的權謀對弈、文人高士的清談雅集,女性似乎總在棋盤之外。然而,自古下棋女子所在多有,到底這些隱沒於歷史中「碁女子」又有怎樣的故事?

國立故宮博物院特展「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

今年夏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特展「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圖1),集結六十餘組書畫、古籍與器物,鋪陳圍棋在宮廷、園林、仙境、閨房、傳說與典籍間的流轉與嬗變。展品琳琅,無法盡述,本文擇以「碁女子」為線索,在展品中追尋不同時空下女性的弈棋身影。儘管我們難以估量她們的棋藝成就,但在那一盤盤靜默的棋局中,依然可推想她們縝密的思路與寬廣的格局。

歷史上的女棋士

女子何時開始參與圍棋活動,已不可考。最早關於女子弈棋的記載,是《西京雜記》所記戚夫人陪侍漢高祖下棋:「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勝者終年有福,負者終年疾病,取絲縷,就北辰星求長命乃免」(註1)。此則記載沒有表明戚夫人的棋力如何、她與漢高祖的棋局到底誰勝誰負,卻顯示了早期女子下棋多屬侍奉性質。圍棋與琴、書、畫皆為古代貴族消閑之物,女子若能精於此道,不僅可增雅趣,亦有機會博得帝王青睞。因此,宮廷中女子習弈之風歷來不衰。南唐後主李煜的昭惠皇后周氏(大周后),史書上稱她「通書史,善歌舞,尤工琵琶⋯⋯至於采戲奕棋,靡不妙絕。(註2)」她29歲早逝,李煜痛悼之詞中,亦特別憶起其棋藝之妙。

宮廷之外,民間亦有不少出身書香門第或仕宦之家的女子精於棋道,例如清代孫星衍之妻王采薇,既為才華橫溢的女詩人,又以棋藝見長。對這些名門閨秀而言,圍棋既是修身養性的雅戲,也是彰顯文化素養與風度的途徑,使她們成為文士與縉紳心儀的對象。

傳統觀念裡,博弈常被視為男子之事。回望歷史,女子弈棋受禮教與性別觀念制約,多受限於宮廷與閨閣之間。儘管如此,亦有極少數女性嘗試突破此重藩籬。南朝齊時,東陽女子婁逞「粗知圍棊,解文義」,她女扮男裝,遊走公卿之間,仕至揚州議曹從事,可惜最後東窗事發,被迫還鄉(註3)。

不論是侍奉君王的戚夫人、大周后,抑或是女扮男裝的婁逞,還有眾多曾在棋盤邊凝神思量的女子,皆留下了一條獨特而曲折的棋史脈絡。可惜史籍中對女性棋手的記載屈指可數,讓人誤以為女子不擅棋藝。猶幸繪畫與文學中仍留下了不少女性的下棋身影,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被隱沒的「碁人弈事」。

閨閣清夏:仕女畫中的日常對弈

圖2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荷亭奕釣仕女圖〉,絹本設色,195.1×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傳為五代周文矩的〈荷亭奕釣仕女圖〉(從風格推斷約為17世紀時作)(圖2)提供一個觀察起點:池畔荷風徐來,仕女們身穿輕羅,搖著小扇,或倚欄垂釣,或亭中對弈。畫家對圍棋規則顯然並不陌生─棋盤上的棋子布排不但符合圍棋棋路,仕女對弈時以棋罐的蓋子存貯吃掉的棋子的作法,亦是延續至今的常見習慣(圖3)。器物、衣紋、建築皆描繪得細緻入微,猶如一立體的生活切片,提供珍貴的古代圍棋視覺資料,也呈現過去女性對圍棋文化的參與。

圖3 傳五代南唐 周文矩〈荷亭奕釣仕女圖〉(局部)。

春曉深宮:修習四藝的妃嬪群像

琴、棋、書、畫,自唐代起並稱「四藝」,被視為古代文人的基本修養,至宋代(960-1279)逐漸形成一套文人理想的修身標準。其中,「棋」主要指圍棋,但圖像與詩詞中偶有象棋、彈棋等其他博戲;「書」原指書法,圖像中則常以讀書代之。四藝題材不僅見於繪畫,也廣泛運用於器物裝飾,彰顯風雅情趣。

圖4 明 仇英〈漢宮春曉〉局部,絹本設色,30.6×574.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圖5 明 仇英〈漢宮春曉〉局部,絹本設色,30.6×574.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漢宮春曉」是明清仕女畫的經典題材,描繪後宮女性豐富而細膩的日常生活。本展共展出三卷〈漢宮春曉〉圖,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明代仇英(約1494-1552)之作(圖4)。此卷為明清畫家競相臨仿的典範,亦為院藏同類題材之最。仇英為「明四大家」之一,畫風兼具職業畫家的工緻與文人畫的雅趣。畫中呈現古代嬪妃春日清晨於後宮廊苑中行樂的景象,不僅有賞花、鬥草、舞樂等娛樂,也有梳妝、刺繡、育嬰等日常活動,更參與琴棋書畫與鑑古等文人雅事(圖5)。畫面取材自〈搗練圖〉、〈宮中圖〉、〈夜宴圖〉等經典仕女畫,內容多元而豐富。

圖6 清 院本〈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33.7×2038.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圖7 清 丁觀鵬〈倣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34.5×675.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至清代(1644-1912),乾隆皇帝屢命宮廷畫師以〈漢宮春曉〉為題創作(圖6、7)。相較於仇英注重刻畫仕女活動,清院本融入清宮建築、器物與各式活動,尺幅更長、設色更豔麗、視角更高遠,展現宮苑建築的富麗與鹵簿儀仗的莊嚴。然而,即使在這種強調宮廷威儀的構圖中,與琴棋書畫相關的場景依舊反覆出現(圖8、9),顯示棋藝仍是後宮佳麗不可或缺的春日消遣。

圖8 清 院本〈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33.7×2038.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圖9 清 丁觀鵬〈倣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絹本設色,34.5×675.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宮闈深處的寂寥與幽悶,唯有身處其中的宮女與嬪妃最能體會。圍棋既能消遣,亦易引發勝負心與賭興。自古以來,士庶皆有賭棋之舉。王侯將相下棋尤好擲重資為注「豪賭」,從晉朝名相謝安以別墅相抵、明太祖與大將徐達以湖樓為籌、宋太祖趙匡胤與隱士陳摶以華山為注的故事可見一斑。就連提倡「以棋修身」的文人,也常以文房雅玩、字畫茶墨為賭資進行「雅賭」。

後宮中的佳麗亦不例外。唐代花蕊夫人(?-976)《宮詞百首》第53首中,記載著她們下棋時因貪圖贏棋的賭金,耽擱了跟女伴的約會,擔心對方怪自己遲到之事:「日高房裡學圍棋,等候官家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專憂女伴怪來遲。(註4)」仇英〈漢宮春曉〉圖卷從「宮詞」文學中獲得創作靈感,雖然並未畫出賭錢的細節,但也不禁引發我們對畫中嬪妃下棋場面的另類聯想。沉迷賭棋固然為世所戒,但在這些詩畫交織的場景中,我們仍可感受到這些後宮女子在棋盤上投入與渴望勝出的心情,與歷代王侯將相無異,同樣鮮活而真實。

圍棋傳說中的神異女性

古人對於棋局的想像並不限於人間。道教與神仙文化中,玄妙神祕的圍棋被視為仙家養性修練的工具。自東晉以來,圍棋便與神異傳說結合,在這些故事中,亦不乏女仙角色。

圖10 清《群仙圖(二).蓬球伐木遇仙》,絹本設色,59.6×4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便記載了一則晉代樵夫蓬球的傳奇逸事:據說西晉年間(265-316),蓬球因循異香入山,誤入仙境,只見玉樹婆娑之下,四位女仙正在對弈,棋局引人入勝,使他心嚮往之,當下立志修道,以期有朝一日躋身仙列(註5)。此一故事被收錄於為乾隆皇帝壽辰所繪的清宮畫冊《群仙圖》中,畫冊仿《列仙傳》體例,圖文並茂、裝幀華美,具濃厚賀壽與頌仙意涵。畫面採青綠設色襯以描金,描繪玉樹仙境:一人乘鶴而來,一人登樓撫琴,仙女弈棋清麗脫俗,既是仙凡交會的奇景,也寓意圍棋可通靈悟道、引人步入非凡之境(圖10)。

女仙弈棋的母題,亦可見於其他世俗傳說中。元初文人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作為研究元代民間生活的重要典籍,其中卷二〈閑情〉收錄了多篇圍棋論述與名局棋譜。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遇仙圖」。這幅棋譜出自北宋棋待詔劉仲甫之手,黑白落子依序以數字標注,使觀者彷彿親臨其局。相傳劉仲甫曾在山間對弈,不料敗於一名神祕老婦。老婦棋藝高絕,令世人驚嘆,遂被尊為仙人,該局亦因此得名「遇仙圖」。自此,「遇仙圖」被奉為千古奇局,傳頌不衰。

然而,國手敗於女仙的情節,很可能是後人杜撰的文學加工。它一方面藉「神異」提升棋局的戲劇張力,另一方面也隱藏著根深蒂固的性別刻板印象:在人們認為圍棋名手皆為男性的既定想像中,女性的勝利需納入「神異」敘事方能成立,無形中暴露了對女性棋力的偏見。

權力「博弈」中的她

圖11 五代南唐 周文矩〈畫明皇會棋圖〉,絹本設色,32.8×134.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唐明皇(唐玄宗,712-756在位)酷愛圍棋。據記載,他在即位之前便曾與日本遣唐僧辨正(活動於8世紀)對弈,並特設「棋待詔」之職,任命棋士王積薪(活動於8世紀)入值翰林,以推廣棋藝,堪稱不遺餘力。〈畫明皇會棋圖〉所呈現的,正是他沉浸於對弈的瞬間:棋盤尚未落子,身旁卻並置丑角裝的優人與馬球棍,含蓄地暗示了皇帝多樣的娛樂嗜好,也寓有「沉迷享樂,荒政必敗」的警世意味(圖11)。

圖12 五代南唐 周文矩〈畫明皇會棋圖〉局部。

〈畫明皇會棋圖〉雖以唐玄宗為主角,女性卻以另一種方式進入畫面。乾隆皇帝(1736-1795在位)於1790年在畫幅左上所題的詩,援引了「楊貴妃放犬擾局」的故事:相傳唐玄宗某次棋局將敗,寵妃楊玉環(719-756)急中生智,故意令愛犬跳上棋盤,攪亂局勢,為皇帝解圍。乾隆在詩中寫道:「明皇遺事寫南唐。襍列朝簮緇與黃。棋局當前未著子。如何布置且思量。放猧亂局傳雜俎。妃厠親王太不倫。善諱白詩猶厚道。良家女選入宮嬪。」(圖12)乾隆皇帝批評玄宗沉迷享樂、荒淫誤國,又借楊貴妃「毀局」影射「誤國」。

不過,若換一種視角,楊貴妃放犬毀局,何嘗不是對棋局與人心的精準洞察?這份機智,使她不僅是局外的觀棋者,更能在關鍵時刻主導局勢。這個故事的多重解讀,也促使我們反思:到底該如何詮釋這些弈棋女性?

圖13 展覽文宣摺頁為一套遊戲卡牌,楊貴妃代表閨閣仕女。

我們以展覽各單元的重點展件為靈感,將文宣摺頁設計成一套可收藏的遊戲卡牌(圖13),並在展場設置了一款AI人工智慧圍棋互動遊戲,可讓觀眾和從畫中走出的人物進行「古今對決」,楊貴妃便是其中一個角色(圖14)。在為角色設定棋力等級時,我們特意將她的棋力標示為問號,既呼應史籍對女性棋手的忽視,也象徵她們未被書寫的棋力潛能。

圖14 展場設置AI人工智慧圍棋互動遊戲,可讓觀眾和楊貴妃等角色進行「古今對決」。

圍棋以外:貴族女性的遊戲場

圖15 傳唐 周昉〈內人雙陸圖〉局路八,絹本設色,28.8×11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棋戲的世界並不止於圍棋。傳為唐代周昉所繪的〈內人雙陸圖〉,便展示了另一種曾在上層社會風靡一時的棋戲(圖15)。此卷描繪兩位貴族婦女對坐下「雙陸棋」。她們所坐的月牙凳造型優雅,為唐代新興家具,常見於仕女畫中。雙陸源自古印度,六朝(3-6世紀)時傳入中國,唐代尤為盛行,成為王公貴族與文士名媛皆愛不釋手的棋戲,後又東傳至日本與朝鮮。其玩法結合了運氣與策略,與今日的「百家樂棋」相似:雙方各持15枚黑白棋子,在棋盤左右各六道(稱為「梁」)之間移動,透過擲雙骰決定步數,先將己方所有棋子移出者為勝,但棋子可能被對方打回起點。對比圍棋,雙陸棋的節奏更輕快刺激,因而在古代貴族的日常休閒中占有一席之地。

圖16 清〈洋彩藍地碧桃詩意雙陸瓶〉一對,高14.6公分,口徑2.2公分,底徑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Data
圖16 清〈洋彩藍地碧桃詩意雙陸瓶〉一對背面題有乾隆皇帝詠桃花詩句。

雙陸棋的文化印記,不僅留存在畫卷之中,也映現在工藝品的造型之上。清代〈洋彩藍地碧桃詩意雙陸瓶〉一對直頸斜肩、窄口圓腹,因造型類似雙陸棋而得名(圖16)。瓷瓶以天青釉為地,一面彩繪盛開桃花,另一面則題有乾隆皇帝詠嘆桃花的詩句。此瓶製於1744年,恰好在雙陸棋逐漸式微之前,見證了這個從唐代起風靡一時的遊戲由盛轉衰的歷程,也展現棋具轉化為賞玩器物的趣味。棋戲並無高下優劣之分。無論是講求布局縝密、需長時博弈的圍棋,還是節奏輕快、充滿變數的雙陸棋,它們在貴族女性的日常生活中,皆是構成休閒文化的重要一環。

結語:看見棋,也看見「她」

圍棋之所以迷人,在於一盤棋總可被重新理解。當我們以女性為線索重讀展場中的畫與書,會發現許多被忽略的細節:棋罐蓋上的提子、閨中好友依偎觀棋的親暱姿勢、題跋中被指責的「她」。這些細節無一不提醒著我們:這些古代「碁女子」們曾真切而鮮活地存在。

千百年來,圍棋連結了東亞各地、不同年齡、階層的無數玩家,今日的女性也在不同場域持續下出自己的棋:當代棋壇的女將、投身圍棋教育的導師、學棋的兒童、電影動畫中的角色,無不在擴寫舊有敘事的縫隙。

註釋:

註1 漢 劉歆等撰,王根林校點《西京雜記(外5種).戚夫人侍兒言宮中樂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卷3,頁26。
註2 宋 陸游《南唐書.后妃諸王列傳第十三》,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影印,冊464,卷16,頁91。
註3 唐 李延壽《南史.列傳第三十五.東陽女子婁逞》北京:中華書局,1975,冊4,卷45,頁1143。
註4 明 毛晉輯《三家宮詞》,收入《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據詩詞雜俎本影印,頁45。
註5 唐 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玉格》,北京:中華書局,1981,卷2,頁18。

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5/7/12-9/28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6期〈尋找文物中的「碁女子」──故宮「碁人弈事」特展中的女性身影〉,作者:蔡君彝(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陳嘉恩(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生)。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蔡君彝、陳嘉恩(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