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在東京成立的小山登美夫畫廊(Tomio Koyama Gallery)是日本指標的當代藝術畫廊,創辦人小山登美夫被公認為是連結日本與國際藝術的關鍵推手,其對藝術鑑賞與市場脈動有敏銳的觀察,發表的見解更成為一家之言。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於10月24至27日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本刊特於展會揭幕之前專訪小山登美夫,揭露他參與國際藝術博覽會的背後思路。
小山登美夫從小就對欣賞藝術有高度的興趣並且就讀東京藝術大學藝術學科,而在日本泡沫經濟達到巔峰之際,陸續於西村畫廊與白石當代藝術的從業經驗也讓他理解到畫廊經營者並非僅止於銷售藝術品,從而萌生與致力為日本大眾引薦前沿的國際藝術家與舉辦展覽之使命,並在此時期陸續結識村上隆、奈良美智等當時初出茅廬的年輕藝術家。

延伸閱讀|【破繭而出的日本藝術市場】從封閉到開放:日本畫廊主的藝術市場觀察
積極搭建國際交流
曾經赴紐約考察多家畫廊運作機制以及與新生代藝術家頻繁的交流經驗,也讓小山登美夫有意突破當時日本社會仍以抽象表現風格為主要審美的風氣,在自立門戶之後便專注經營日本當代藝術家,尤其在創業之時正好迎來泡沫經濟瓦解的大環境,價位相對合宜的年輕藝術家也順勢成為符合市場需求的標的。同時,小山登美夫也積極參與海外藝術博覽會,在過程中持續結識國際藝術家、畫廊業者、藏家與策展人等人脈資源亦為日後的跨國合作埋下契機。他將日本藝術家引薦到與歐美藝術家同場的平台,得以在海外開拓嶄新的收藏市場,也觀察到歐美藏家即便對於相對陌生、年輕的藝術家都抱有高度的詢問興趣並在認同其概念後就會購買,這種開放、自由的支持態度亦讓小山登美夫對日本當代藝術足以在國際藝壇佔有一席之地的景況懷抱信心。

畫廊迄今合作過數十位藝術家,更不乏有先在西方藝壇成名、其熱度再帶動亞洲關注的案例,反映小山登美夫的精準眼光。被問及是如何挑選合作的藝術家?他回應道,「並不是以自己喜好的風格或類型來做篩選,而是觀察他們對藝術的想法、是否真誠地面對創作。」此外,還包括藝術家如何觀照自身所處的「時代」與「社會」來做評選的基準。而畫廊主本身當然也要對國際藝術的發展趨勢保持敏銳的關注度、建構宏觀的視野,才能夠據以檢視藝術家的本質與投射於作品的能量,判斷其在這個時代當中的獨特性與定位,即便不在畫廊主自身的審美範圍當中仍是值得合作與推廣的。因此,畫廊經營的藝術面貌幅度極為寬廣、跨越流派與國界,例如:「物派」(Mono-ha)、「具體派」(Gutai)等已然載入史冊的名家,啟發自卡漫次文化的潮流藝術,再至風格殊異的新秀等。而面對畫廊邁向成立三十週年的里程碑,小山登美夫感念地表示,與畫廊合作的藝術家也在這段期間一同成長,他期許未來十年的目標是讓更多藝術家們在美術館舉辦大型展覽、出版作品集或專書等,讓大眾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他們的創作脈絡與面貌。

以藝術觀照時代與梳理歷史
此外,小山登美夫認為畫廊經營者與藝術家是產業的共同體,藝術家產出的作品是最重要且基本的根源;如果沒有達到成為作品的強度,自然也不具備好的商品性。而同為藝術學院出身的小山登美夫深知創作是一種有機的狀態,並無法按部就班地產出,需讓藝術家用自己的節奏進行。因此,他與藝術家始終保持平等的關係,從不簽訂合約來規範藝術家,亦不會對他們提出展覽的要求或內容的期待等,憑藉對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默契,他往往只在藝術家提出諮詢時再給予參考建議。像是目前位在京橋與六本木的據點就沒有設定不同的定位與風格,而在空間規模也相差不遠的前提下,小山登美夫表示,向來都是由藝術家自行選擇要在哪個據點舉辦展覽,並就每位藝術家的個性與作品風格,量身打造適合的宣傳策略。

儘管畫廊終究是營利機構,卻也並非只把藝術品視為商品或投資標的來評估,而是作為審視個人感知與社會現象的切入媒介,在為其開拓市場需求之後進而提升價值,最終建構歷史定位。因此,雖然主力經營的是當代藝術,小山登美夫亦相當看重每個國家對於藝術的認同感是如何建立。他分析道,目前多數的東南亞國家在自身藝術史脈絡梳理,基本上都還尚未建置成型;而臺灣雖然有相當數量的美術館,不過從歷史角度來看,進行的時間仍相對短暫,整體發展還不是太成熟。

再回到如何將旗下藝術家推廣到國際舞台的思考與策略,小山登美夫重申,參加國際藝博會是相當有效的方式。至於怎麼在當前全球遍地開花的藝博會之中抉擇要參與哪些場次?「能不能順利銷售作品的市場潛力當然是很重要的前提。」他很務實地表示,有些國際藝博會的參展畫廊與作品水準都很高,但若是評估後覺得並不容易獲利甚至參展成本只能勉強打平,也就不太會考慮參加。不過,像是法國或美國這樣已經完整建立美術史的國家,對於作品可能會有興趣的潛力地區就會選擇參展。而就小山登美夫的經驗與觀察,臺灣藏家對於購藏藝術品的考慮很果斷明快,而且願意投入的預算也相對充裕,以畫廊經常交流的臺灣藏家群體來看,主要落在40至60歲區間,且大多為從事專業領域的顧問或自行創業。

ART TAIPEI 2025 參展亮點作品
即將在十月登場的 ART TAIPEI 2025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畫廊匯集五位藝術家的陣容參展:蜷川実花(Mika Ninagawa)、長井朋子(Tomoko Nagai)、工藤麻紀子(Makiko Kudo)、風能奈々(Nana Funo)以及中國藝術家許寧(Xu Ning)。小山登美夫表示,這次的選件是比較嶄新的嘗試,既有個人主義又具備時代共鳴感的作品,色彩也都偏向鮮麗的類型、畫面中有許多細節可供觀者持續探索。蜷川実花與長井朋子極具辨識度的創作風格與纖細感知,在臺灣已擁有相當的知名度與收藏群體。而自2002年大學畢業的隔年即在畫廊舉辦首次個展的工藤麻紀子,是在參加藝術道場錦標賽時被小山登美夫發掘,她將光線、兒時回憶、風景與情感融為一體,將現實與心境融合,以看似漫畫的風格描繪出如夢似幻的世界。2006年工藤麻紀子在洛杉磯畫廊舉辦個展時,其作便獲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Los Angeles)典藏,累積至今的國內外展覽資歷相當豐富。風能奈奈筆下的畫面呈現自幼幻想的世界,有如刺繡般綿密鋪排而有豐富細膩的層次肌理。至於在北京出生、而後赴日本生活與求學的許寧,在尺幅宏大的白底畫布上使用極細的畫筆勾描,同時也採用潑灑與滴畫法讓顏料產生偶發的層次構成效果。

小山登美夫補充道,這次選完作品後發現剛好都是女性藝術家,日本在近年也興起性別平權的意識,像是與畫廊合作的女性藝術家就有逐漸增加的情況,不過並非為了配合社會趨勢而為之。以他對藝術產業結構變化的觀察,就讀藝術學院的女性數量有顯著增長,擔任策展人與館長的比例也隨之提升,而女性特有的敘事角度與行事風格亦可預期將為藝術產業打造出別開生面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