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期正在籌辦一檔和蒙古相關之當代藝術交流展覽,而每當向友人提及相關訊息時,接踵而來的問題往往是:「哪一個蒙古?」甚至多數人認為筆者是要去中國的內蒙古交流。當然會有這樣的理解落差並不奇怪,因為在2002年政府重新承認蒙古之前,蒙古在教科書中僅是「中華民國」地圖上的一省。而雖然台北故宮有收藏不少蒙古文物,筆者亦曾於一篇蒙古學者論述蒙古古典美術史的文章中發現其提及相關繪畫收藏,但這些文物也甚少用蒙古族的史觀來進行展示上的敘述。外在環境的干擾,導致台灣對蒙古的了解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而蒙古也就成了和台灣鄰近的國家中最為神秘的空缺。筆者也因此覺得有必要先用較為簡化的方式,針對蒙古的美術史進行簡述。 1971年的《紅軍紀念碑》。(出處:http://www.mongolia-trips.com)蒙古(或是戒嚴世代俗稱的「外蒙」、中國習慣稱呼的「蒙古國」)的國家疆域並不等同於蒙古族的傳統生活領域。事實上,泛蒙古民族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在現代的國族疆域中被分割為三:蒙古以北的俄羅斯,統治了包括圖瓦共和國(Tuva)及布里亞特共和國(Buryatia)等蒙古族人口眾多的區域。該地區的美術史仍缺乏討論,…